危在旦夕打一生肖(破迷开悟侃烦恼)

世间万物皆有德——骆驼之德


标题导读:奇畜自古有美德◎丝路驼队异闻录◎

十二生肖中,骆驼并不在编,它却融合了十二种动物某些生理特征:鼠耳、牛脊、虎爪、兔唇、龙颈、蛇眼、马鬃、羊胸、猴峰、鸡腿、狗踵、猪尾,故而,骆驼被老外公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奇迹”,咱们祖先则称它是“奇畜”。

在骆驼身上蕴含着可贵的吃苦耐劳精神,而这种精神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的品格相契合,从而构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标志。


奇畜自古有美德


天地万物皆有德,那么,骆驼有何美德?

骆驼五德之说

刘智在《天方典礼》说到,骆驼有五德:“舒行而经,踏虫不伤,仁也;一驼未致,群驼不饮,一饮未毕,群驼不去,义也;一驼为之领,群驼从之,不敢先,不敢犯,礼也;风未至而先觉,水未见而先知,智也;约食之期不至不鸣,信也。此之谓五德。”

纵观史乘,就会发现,骆驼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仁:出牧归牧时,骆群总是互相关照,当母驼发现驼羔不在身边时,必会以高吭的声调呼唤,唯恐走失。

最感人心者莫过骆驼母子血脉情缘。元朝皇帝一般秘葬,下葬后“以万马蹂之使平”,当绿草萋萋覆盖后,地面不留丝毫痕迹。后人如何祭墓?

元末叶子奇在《草木子》称:“杀骆驼其子于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踟蹰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

母驼在其子女逝去多年后,依然能在茫茫草原上准确嗅闻到幼崽的气息所在,这是一种何等的慈爱!

义:骆驼是颇讲义气的精灵,为救同伴甚至奋不顾身。

据报道,在非洲撒哈拉沙漠,12只恶狼突然对5匹骆驼发动“闪电战”,并釆取分割战术将一匹幼驼从驼群分离了出来,幼驼性命危在旦夕。

这时,一只受伤的老驼舍命冲破狼群的包围圈,并在3头恶狼的夹击下,打爆了狼王的脑袋,成功救出了幼驼。老驼的义举,感天动地撼心灵。

礼:骆驼性情温顺,与人为善,但是也有自己的底线,一旦触犯,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回敬。

有个阿拉伯商人,平日里动不动扬鞭抽打骆驼。直到有一天,骆驼乘着主人熟睡,弄断缰绳,冲进帐篷对他疯狂撕咬。商人见状惊恐万状,钻出帐篷爬到一棵树上,才躲过骆驼的报复。

骆驼不会上树,怒气冲冲又返回帐篷,将锅碗瓢盆扫到地上,踩个稀巴烂。出了一口恶气后,这才慢悠悠地消失在夜幕中。

智:骆驼智斗狼群有绝招。许多年前,15只饿狼组成狼群捕杀一匹落单的骆驼,面对强敌,这匹骆驼不慌不忙将狼群引向沙漠纵深地区。

每当狼群追杀疲惫不堪时,这匹骆驼总是停下脚步,引诱狼群扑向自己。惹得狼群恼怒的是,眼看到嘴边的美味就是吃不到,到后来全都渴死在沙漠中。

信:骆驼商队行进在茫茫无际的沙海中,一怕沙尘暴突然来袭,葬身沙丘;二怕找不到水源,活活渴死。然而,骆驼预报沙暴与水源从不失信。

每有沙暴来袭时,“唯老驼预知之,即鸣而聚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骆驼嗅觉灵敏,具有远距离寻找水源的功能。《博物志》:“骆驼知水脉,遇其处,辄停不肯行,以足蹋之,人于其蹋处掘之,辄得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亦说:骆驼“能识泉脉、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足踏虚即得之。”

赓续骆驼精神

在骆驼身上,透出一种踏实,一种坚韧,一种无畏,一种气概。坚信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故而,骆驼精神是一切奋搏者必具的品格。

叶剑英在评价开国元勋任弼时曾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这就是共产党人崇高的“骆驼精神”。


丝路驼队异闻录


骆驼,古代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

考古专家曾在古代丝绸之路挖掘到马、驴、骡、牛、大象、骆驼等从事运输的牲畜遗骸,然而,商旅们最爱用、且用得最多的还是骆驼。

欲问为什么?这是由旅途恶劣环境,以及骆驼所拥有的优势所决定。

骆驼的特异功能

据专家考证,古代丝绸全长7000余公里,穿越丝路要跋涉戈壁沙漠,攀爬崎岖山路,还要横跨无人高原,沿途多为不毛之地,且气候多变。

被誉为“沙漠之舟”“旱地之龙”的骆驼,是家畜中唯一处于半野生状态的动物,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禀性。

它四肢修长善走,驼掌下生有胼胝状的肉垫,行走时脚趾在前方叉开,因此不会在沙面上陷落。一般可日行60至80公里,驮重150至200公斤;能连续行走20多天,达1000公里的路程。

骆驼极耐干渴,血液里含有蓄水能力很强的高浓缩蛋白,能吸收储存大量水分,几分钟能饮30公斤的水,而且其体内水分丢失缓慢,在没有水的条件下能生存3周,断食4周仍无大碍。

骆驼饮食从不讲究,带刺的仙人掌嚼得津津有味;戈壁滩上的狼毒草,其他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误会均会腹痛无比,最终活活痛死。而骆驼有极强的解毒能力,可安全无忧地食用。若是找不到清洁水源,苦涩的盐碱水照饮不误。

骆驼是最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动物之一。它的体温可随着外界变化而调整,可耐得住摄氏七十度的酷热,亦可忍得了零下五十度的极寒。

除此,骆驼还知泉源,记水脉,测风候,识途、负载能力都比驴马还强。

有鉴于此,有人断言,没有骆驼,便不会有古丝绸之路;没有骆驼,丝绸之路就不会延伸如此之远。赖有骆驼移动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汉唐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伟业。

驼铃的奧秘

凡有驼队途经的地方,就会听闻到叮叮当当的清脆驼铃声。驼铃几乎成了骆驼商队的标配。

细究起来,驼铃颇有名堂。

驼铃细分为“叮铃”和“咚铃”,各有各的妙用。

叮铃,由黄铜铸造,声音宏亮清脆,系在头驼脖下具有导向功用;拴在最后一匹骆驼的脖颈上,以防止走失,俗称“报安铃”。

咚铃,用生铁制造,响声比较沉闷,主要固定在运载的货物上,防止物件丢失或滑落。

铃铛响声还有吓唬野兽的作用。骆驼商队在沙漠空旷之地行进中,难免会遇到狼的攻击。“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公驼性情暴躁,行进途中常引颈长鸣,声闻数里,也极易招惹狼群。据说,狼很惧怕这种金属撞击的声音,所以铃铛驱狼很灵验。

驼铃响声为寻找走失骆驼提供了方便。当驼队经过偏僻难行的道路时,缰绳难免会出现磨断现象;突遇沙尘暴,骆驼惊吓走失亦时有发生,天地浑沌看不到两米外的东西,这时穿透力极强的驼铃,就成了驼商寻找失散骆驼的好帮手。

中唐诗人张籍诗句云:“无数铃声遙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赶驼人就在这一阵阵叮铃和咚铃交织声中,打发寂寞时光,缓解旅途疲劳,默默遥思故乡的老娘妻儿。

恐怖的路标

唐代杜佑在《通典》说到,甘肃武威的西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捷径,但要穿越1000余里的沙漠,四面是茫茫无际的沙海,没有现成道路可行。要想通过,“唯以人畜骸及驼粪为验”。

这些成了路标的“骸骨”“遗骨”“遗骸”中,大部分又是骆驼的遗骨。正是这些“恐怖的路标”,指引人们一个脚窝连着另一脚窝,一匹骆驼紧跟另一匹骆驼,沉稳而缓慢地艰难行进着,从而给惆怅近乎绝望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

这番凄凉情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另一幕。

公元400年,晋代高僧法显在《佛国记》描述,西出阳关渡沙河(白龙滩大沙漠),“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尸骨为标帜耳。”法显用一句刻骨铭心的话,表达取经感受:“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古印度)取经,途经沙漠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无论法显高僧在沙河所遇“恶鬼热风”,还是玄奘高僧在沙漠目睹“妖魅举火”,今天看来,不过是驼骨或人骨,在夜晚放出的幽幽磷火而已。

枯骨闪烁的火花,不仅成为夜晚行人的路标,还可用来驱狼。

据史载,夜来恶狼最怕火光,于是驼队的老把式在丢失火镰,或找不到柴草点燃篝火的境况下,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将搜集的人或动物枯骨,置于人群和骆驼周围,闪闪烁烁的磷火,便可令狼群望而怯步。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王老坚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