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几点几分几秒(夏至精确到几月几日几时几点几分)
2019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3:54:09,农历二O一九年五月十九日(大) 星期五。
看到以上的时间,可能会有人觉得惊讶,会疑惑于这个精确到几月几日几时几点几分甚至几秒的时间是怎么来的,要弄清楚这一点,就要弄明白何为夏至,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了。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概念来做一个讲解。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
中国古代为了测量日晷的长度,特意发明了一种测量仪器,叫作土圭。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利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阳测得“天下之中”,这也是“中土”一说的由来。
同样的,利用土圭测影之法,古人分别测得每年日影最长及最短的一天,也就是日长至(又称长至、夏至)及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并在春秋两季各测得一天的昼夜长短等同,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有了如今的二十四节气。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确定,斗柄从正东偏北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年)。
《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立春为岁首,寅月为“春正”。北斗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则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就是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为24个等份,每15°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所以说,如今在施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行规律,来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在命名上精确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现在说回到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当中太阳位置最靠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2019年夏至是2019年6月21日23时54分09秒。
如此准确的时间,是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其有一个具体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
日期计算公式:
公式:[Y*D + C] - 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发生,比如1928年的计算结果就是加1日。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一点是,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上,就是夏至准确日期的计算由来,不知道是否解决了大家的疑惑。
看完后,小编也不禁感叹,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无穷啊,在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据天地运行的自然变化来做出这“第五大发明”,每每想到这些,小编心中一股自豪感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