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不出门是什么意思(过年期间的三必须和三不许)

过年风俗,各地大同小异。我们千里奔赴,不辞辛苦,为的是一场团圆。生活不停重复,我们以变化化解枯燥,过年尤甚如斯。

农村是讲究极多的地方,外人看来,乡人们似乎有食古不化之嫌,年轻人觉着,村里的规矩着实麻烦。其实,正是这些坚持和守候,让我们的“年”有了味道,让我们在繁复中端正态度,把节日当做节日,而不是假日。

在我的农村老家,过年期间有三必须和三不许,我在此一一道来。

三必须

第一:三十必须吃炸糕

炸糕是黍子面炸糕,在古代曾一度占据主食地位,孟浩然在其《过故人庄》中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见唐代的黍子乃是农家招待客人的美食。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的黍子种植区域一再萎缩,很多地方的人甚至没有见过。在我老家,人们种黍子亦不甚多,够自家吃就好。由于黍米口感不佳,现在人们吃黍子均磨面后以炸糕形式食用,乃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专用,平时是吃不着的。您要是去谁家吃了炸糕,那绝对是上宾待遇。

年三十吃炸糕,自然是取其“糕”的谐音,寓意着来年步步高升。炸糕所用之油是胡麻油,也就是亚麻籽油,同样是坝上及内蒙西北一带的特产,油性大,味道重。

炸糕分两种,一种是没有馅儿的,将糕面蒸熟后,直接揉搓成团,下锅炸熟即可。另一种是添加馅儿料的,以豆沙和红糖为主。由于糕面提前蒸熟,所以不炸也可吃,我们管它叫面醒糕。

三十炸糕要炸很多,一顿是吃不完的。剩下的留待往后几天慢慢吃,乡人称其为“溜糕”。溜糕祛除了油炸之气,是不喜重油之人和老人们的最爱。

第二:三十的饺子初一吃

老家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包饺子。

三十包的饺子初一吃,图的是方便快捷。初一的早饭是饺子,这估计是北方人都有的习俗。一个个圆滚着肉馅的饺子,象征了团圆美满。

老家乡人喜在饺子中包硬币作为彩头,谁要是吃到硬币,意为是财上财,福中福,是新年有大际遇之人。无奈孩子们调皮吵闹,很多时候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自然而然”地被他们吃到,成为了哄孩子高兴的利器,同时,也表现出我们祖祖辈辈的的传承:一切美好都归于孩子,一切努力都为了孩子。

第三:初一起床要含糖

乡人在初一早晨要拢旺火,此传统源远流长,最早来自人们对火的崇拜。拢旺火之前要换新衣,嘴含糖,意味着新的一年有甜甜蜜蜜新的开始。

糖块是除夕熬夜时放在枕头下的,不管你睡与不睡皆是如此,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没吃糖块,是把冰糖包在牛皮纸里面。

这块糖原则上是不允许嚼碎的,需要含化,这叫甜甜蜜蜜细水长流。孩子们可管不了那么多,趁着大人不注意嘎嘣嘎嘣咬碎,然后从兜子里再掏一块吃,大人们看见也装做没看见,吃几块都行,甜了嘴就好。

三不许

第一:初一不动刀剪,不扔垃圾

这讲究不知从何而来,初一一天是不允许动刀剪的,这也是为什么饺子要在除夕包好的原因:剁馅儿得用刀。

有时候我很同情刀剪们,它们每天兢兢业业地为人们服务,在举家欢庆之时竟然被大家视为凶物,足见人们的功利心之强,和有事方拜佛一个道理。

不动刀剪还有延伸规矩,即不许骂人孩子,不能说生死。言语是生活的刀剪,坏话孬话伤人心,比刀剪有过之而无不及。初一这一天,孩子再哭再闹,大人们不许训斥,当然,积威已久的父母有另外的方式:瞪眼。孩子们年纪小,可不傻,大人一瞪眼,自然有所收敛,初一只一天,得罪了父母,往后的日子不好过。

有矛盾的亲友间,在初一这一天也会喜气洋洋地互相问候,琐碎成仇的人,即便不问候也不会互相谩骂,心里面骂不骂咱就不知道了。一年了,安生一天比啥都强。

不扔垃圾和不扫地同时进行,这是“财气”的讲究。不扔垃圾的意思是不把屋里的财气漏出去,哪怕是无用的垃圾,这没什么好说道的,很多地方都这样。

第二:不到初五不出门

这里的“出门”是指出远门,去外地。初五有破五的说法,诸多讲究在这一天宣告结束,人们恢复正常。

这条规矩我认为是过年期间最温情的讲究。看上去它毫无科学道理,可其中蕴含着亲人们之间的留恋。用规矩把归乡的人强留几天,其中充满了父母的不舍,孩儿的不舍,亲友的不舍。规矩一旦形成共识,大家就有了相互间的理解,初五前,安生的在家陪家人,也没人会对你强加指责。

现如今,初五不出门的规矩逐渐消失,没办法,很多人工作地点太远,必须提前动身返程,真可谓时移世易,无奈乎哉。

第三:过年期间不许借钱

人们常说年关难过,指的是年前的债务往来。以初一为开始,以正月十五为结束,这期间是不许借钱的,相借也没人借出,大家都要守财。

关于借钱这事,别说过年了,最好是一年都别借,此讲究无话可说。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村口小酒馆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