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姓(洛神赋)
名动天下的才子曹子建,以一篇辞彩华丽的《洛神赋》,征服了万人心。
而与此相关的其他作品——绘画、戏剧、电影、小说等等,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连环画《洛神赋图》。
而我最早读到的,却是一部由《洛神赋》创作的小说。尽管书名已模糊,但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却铭刻在了心中。
所以,我一直以为,《洛神赋》与爱情有关,其中那位仙气飘飘的佳人,乃是那个芳名留世的皇后甄宓。
文人笔下的洛神宓妃
黄初三年,曹植从洛京出发返回封地鄄城,落日十分到达水波浩渺的洛河之畔。
曹植驻足四顾,在夕阳的余晖中,忽见一绝妙佳人,亭亭玉立立于山岩之旁。
此佳人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发髻高耸,长眉弯曲,红唇鲜润,牙齿洁白……
曹植与佳人一见钟情,情话喁喁,一时难舍难分。可最终佳人翩然而逝,只留下多情的公子怅然若失。
这就是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故事,其中的佳人,便是传说中的洛神宓妃。
洛神宓妃,相传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因不幸溺亡于洛水之中,而成为水神。
因为这个故事的浪漫凄美,其中的女神宓妃,便屡屡成了文人笔下的唯美形象。
首先是爱国诗人屈原,曾多次把宓妃引入他的作品,如在《天问》和《离骚》中,就有宓妃的影子。
然后是西汉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其《上林赋》中,也有与宓妃有关的描绘: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环绰约。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灿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到了东汉,张衡在《思玄赋》中,又一次提到宓妃:
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舒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以遗光。
由此看来,女神宓妃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在前人描写的基础上,曹植的《洛神赋》对宓妃的描写更加精彩: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自然,《洛神赋》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他爱上了美丽绝伦的洛神,把人神之恋书写得飘渺迷离。
只可惜人神道殊不能结合,望着女神宓妃飘然而去,子建心中只留下了无限的思恋与无尽的忧伤。
洛神宓妃与皇后甄宓
曹植在《洛神赋》中,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描写了自己与洛神的美丽邂逅,以及彼此间的思慕和爱恋。
于是,后人也发挥了大胆的想象,给赋中的洛神宓妃 ,找到了生活中的原型——曹丕的皇后甄宓。
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洛神》。
梅兰芳曾对记者说,他是被《洛神赋图》打动后,才有志于演出洛神宓妃的。
到他们编剧的时候,却又遇到不少问题,包括《洛神赋》中所表现的情感。
他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对《洛神赋》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有“思念甄后”和“向魏文帝表衷心”这两种说法。
经过慎重考虑,编剧把《洛神》戏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汉末三国,而洛神这个角色,就以当时的真实人物甄后作原型。
于是,《洛神》被演成了言情戏,戏中洛神与曹植之间的依恋,就变成了甄宓与曹植的感情纠葛。
后来人们再谈《洛神赋》,自然也把它看作是曹子建怀念甄宓的用心之作。
我国著名戏剧家吴祖光,也曾经执导过一部根据《洛神赋》创作的电影《洛神》,电影开头有这样几段文字介绍:
故事发生在黄初三年,文帝曹丕把俘虏来的甄姓女子立为皇后。甄后对皇帝没有感情,却和皇帝的弟弟曹子建暗中相爱。
甄后和曹子建相爱的事被皇帝发觉后,立将甄后处死,并将曹子建贬往远方。
过了几年,皇帝对这件事有些追悔,便召曹子建入京,把甄后遗物“玉缕金带枕”赐给了他。
曹子建辞别皇帝转回他的封地,路过洛川,夜宿馆驿,梦见洛川女神来约他明日在川上相会。第二天一早,曹子建来到洛川岸边,会见了女神。
原来甄后死后成神,今日与曹子建相会,悲喜交集。在洛水上女神翩翩歌舞和曹子建恋恋不舍,但是仙凡路殊,一别之后再也不能重见了。
不用看电影《洛神》,只读一读这几段介绍性的文字,可知这又是一部“言情剧”,而曹子建与甄宓的爱情,一定又是美丽和忧伤的。
皇后甄宓其人
甄宓出身名门,因品貌才俱佳,被袁绍为次子袁熙聘为妻。袁熙去幽州担任刺史,甄宓就陪婆婆留在邺城。
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打败袁绍。建安九年,又攻克邺城。曹丕先父亲一步进入袁绍府中,看上了貌比天仙的甄宓。
后来21岁的甄宓,就又成了曹丕的夫人。婚后,不但曹丕爱她惜她,连曹操夫妻也十分看重她。
甄宓和曹丕过了十来年夫妻恩爱的美好时光,并且生下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曹叡和东乡公主。
曹操去世后,曹丕把汉献帝赶下大位,自己做了皇帝,是为魏文帝。而甄宓,也名正言顺地升级为皇后。
随着曹丕权势越来越大,嫔妃越来越多,对甄宓的态度,也渐渐起了变化。
甄宓尽管贵为皇后,却不能与皇帝住在一起。曹丕依旧把她放在邺城,而自己和几个妃子却生活在京城。
据说,曹丕身边有个妃子叫郭女王,因为妒忌皇后甄宓,便常常在曹丕耳边说甄宓的坏话。
她对曹丕说甄宓如何怨恨皇上把其单独留在邺城,甚至说儿子曹叡不是皇上的骨肉。
耳边风吹得多了,就起了作用。曹丕终于对甄宓由失望到怨恨,最后派使者去邺城传旨,赐死了甄宓。此时,甄宓才三十八岁。
曹丕赐死甄宓是因郭女王陷害,只是传说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种说法是,甄宓失宠后变成了怨妇,写了一首闺怨诗《塘上行》,使曹丕恼羞成怒。
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和许多文学作品中写的一致了,即是甄宓不爱曹丕,而是和曹植情意相投,暗中来往,结果被曹丕发现,就赐死了她。
无论如何,才貌双绝的甄宓都是一个悲剧,一个封建帝王之家的牺牲品。如果说善良浪漫的曹植同情他,这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洛神宓妃是不是甄宓
因为甄宓曲折的悲剧经历,以及与《洛神赋》相关的“言情”类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洛神宓妃就是皇后甄宓。
那么,曹植笔下的绝妙佳人宓妃,究竟是不是被曹丕赐死的皇后甄宓呢?《洛神赋》是不是曹子建为怀念甄宓而做呢?
曹丕称帝前,和甄宓感情很好,还育有两个子女;称帝后,因为种种原因冷落了她。
如果甄宓和曹子建两情相悦是事实的话,甄宓就不会因为曹丕把她独自留在邺城而心生怨恨。
再说,当时的曹植自身难保,要时刻警惕曹丕的加害,曹植当时的处境可由《七步诗》为证。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曹植风流浪漫,甄宓漂亮多情,但他们是不可能、或者没有胆量恋爱的。
许多《洛神赋》的研究者认为,把《洛神赋》表达的情感,归结为怀念甄宓,这不免有点一方情愿的嫌疑。
近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黄侃,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将《洛神赋》的写作当成是曹植怀念甄宓,是对古人的不尊重。
既然不是为了怀念甄宓,那么真像有些学者说的,《洛神赋》只是曹植一时兴起,完成的一个写作“小练习”吗?
黄侃教授认为,曹植写作《洛神赋》“进不为思文帝,退亦不因甄后发”,只不过是借此“托恨遣怀”。
“托恨遣怀”,这四个字还是很中肯的,文学创作虽然高于生活,但其中完全可以融入个人的真实经历与切身体验。
当时曹丕称帝,曹植失意,尽管他没有多大野心,但还是免不了遭曹丕猜忌。心中的郁闷无处排遣,只能借助文字“托恨遣怀”了。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也有与《洛神赋》相关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相信了这种观点。
我们知道,东晋的杰出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托,创作了一幅连环画《洛神赋图》。
在国宝《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爱而不得的惆怅,展示了他精神上的向往和政治上的追求。
从《洛神赋图》看,曹植笔下的洛神宓妃,不过是他郁郁不得志之时,寄托自己情感的一个美好形象罢了。
在这个美好形象中,也许有一点点甄宓的影子,但很大可能是,这位洛神宓妃,根本与皇后甄宓无关。
写在最后——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最杰出作品之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因故事凄婉而唯美,把爱而不得、欲罢不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流传千年而不朽。
至于《洛神赋》所表达的情感,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而我,还是比较认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对《洛神赋》的解说: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曾经的太子候选人曹植备受猜忌,前路已暗淡,心事更难言。回首西顾,他留恋的究竟是洛神?还是那个与洛水相连牵系着他精神生命的洛京?洛水中映出的究竟是至美的爱情?还是穷途之际超越理性极限的幻境?
看来,前路暗淡的曹子建,在蓦然回顾的瞬间,还在苦苦留恋着渐渐远离的繁华洛京,殷殷期盼着心中那个美好的“洛神”,但这些,只是穷途之际的幻境罢了。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
如果你想了解《洛神赋》、《洛神赋图》或者更多国本级艺术品的相关情况,可以去看一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除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还有许多纪录片,都是在头条搜索即可免费观看的。
(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新闻晨报《解读洛神赋》,作者戴燕)
#头条纪录片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