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12亿只)
见惯了澳大利亚的“人兔大战”,谁能想到我国的鼠兔数量高达12亿只。我国的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是国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鼠兔。
但它们曾经可被称为“草原杀手”,甚至泛滥成灾。国家曾经花费两亿进行飞机投毒,那也无济于事,根本灭不完。但如今它的泛滥却成了好事儿,这是为啥呢?
什么是鼠兔?
鼠兔是一群身材圆滚、皮毛风软的小型四角兽。口鼻不如兔子那样,上唇有一道明显的竖向裂口线,整个嘴巴被分成三瓣。但同时呢,它们也具有类似鼠类的短圆耳朵,屁股光秃秃的,并没有向外伸出的尾巴处。它们还有一对可爱的耳朵,时不时从洞口探出小脑袋,好奇地观察着你,每天忙忙碌碌,就算冬季也不停息。
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可以产三到六胎,每年繁殖两次,一个鼠兔小家庭只需一年就能变成几十口的大家族。上世纪60年代,青海草原大面积退化,而当时的鼠兔数量达到了十二亿只。
然而在当地居民眼里,这么庞大的数量,长相又酷似老鼠的鼠兔,人们下意识地认为它们就是天生的破坏者。因为鼠兔会啃食草根草叶,而且很喜欢翻土挖洞,人们发现,凡是有鼠兔呆的地方,草皮几乎看不见,都是黑压压的兔影,这使得人们把草场退化问题和高原鼠兔牢牢绑在一起。于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每年都要进行声势浩大的灭鼠行动。其实,要是高原鼠兔会说话,它们都忍不住为自己申冤了。
不过人们很快就发现,草原退化并不是鼠兔的责任,相反,鼠兔泛滥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件大好事。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导致草场退化主要的元凶其实是过度放牧,并非高原鼠兔。相反,高原鼠兔还是高原生态的大功臣,此话怎么讲呢?
一、改良土壤
首先,高原鼠兔挖洞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当地居民觉得鼠兔喜欢啃食草根以及挖洞,严重破坏了草皮,因此他们认定鼠兔是导致草场退化的元凶,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人类还没有到达青藏高原之前,高原鼠兔和其他动物以及草场处于平衡状态,直到青藏高原人口数量增加,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过度放牧使得高大的植被减少,只剩下一些低矮草皮,当然这是高原鼠兔最喜欢的生长环境。
有研究显示,在重度放牧区,鼠兔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罪魁祸首,而鼠兔泛滥只是草场退化的结果罢了。盲目的灭鼠只能治标不治本,解决问题也要考虑一下生态循环。
鼠兔挖洞可以为小型动物提供庇护所,不仅能打洞还能松土,它们就像农民伯伯每年都要给庄稼松松土,数亿只的高原鼠兔摇身一变草原的自动化耕地机,它们在不停地挖洞中可能会破坏部分草地,但同样可以起到翻耕泥土的作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得水分能加快下渗,供给草根吸收,让牧草长势更好。
鼠兔在挖洞松土的过程中,还可以加速氮的循环,这样对植物群落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鼠兔还会吃掉有毒的双子叶植物,从而阻止了毒草扩散,避免了草原上牛羊的中毒。不得不说,高原鼠兔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二、高原鼠兔是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鼠兔是草原里面数量最多的食草性动物,而且被誉为“行走的外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青藏高原这样天气恶劣,又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小型哺乳动物几乎只剩下高原鼠兔了。鼠兔虽然看起来很小很可爱,但对于肉食性野生动物来说,它吃起来也非常好吃,所以生活在草原的肉食性野生动物,比如说藏狐、狼、老鹰,它们看到这些小可爱都流下了感激的口水。而且高原鼠兔不冬眠,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它们还是活跃在高原上,许多动物靠着鼠兔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捱的寒冬。
在猛兽和猛禽的眼中,高原鼠兔就是行走的粮食。换句话说,高原鼠兔对草原上的食肉动物来说,就等同于我们人类的大米。它们虽然吃草,但它们只吃草的叶子和茎,并不会吃那个草的根,也不会把它连根拔起。而且它们拉出的这些粑粑又是特别好的肥料,能够帮助这个草原更好的发展。所以它们不但能维持生态平衡,还能自己身上又长了肉去滋养更多可爱的肉食性动物。如果没有它们,当地的食肉动物肯定也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数量锐减,它们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
三、高原鼠兔可以给其它动物提供住所
冬季青藏高原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30度以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许多动物的生存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原鼠兔在草原上挖了大量的洞,这些洞也变相成为其他动物的歇脚地。鼠兔有两种类型的洞穴,比较深邃的洞穴,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豪宅,三室两厅,这里面可以供它们繁育和储食。
但是在草原上呢,还有一种特别浅的洞,其实是临时挖的,为了躲避天敌。天气冷的时候,动物们可以直接到鼠兔的家里去借宿,在这些温暖的洞穴中繁衍生息。它们还特别注意卫生,洞口有好多小圆球颗粒那种小粑粑,这说明它们都是到门口来上厕所的。可以说,高原鼠兔的洞穴成了青藏高原上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生态系统。
如今我国高原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鼠兔,哪里就有风貌的环境。可以说,这句话是对高原鼠兔最大的褒奖。鼠兔当了好几十年的背锅侠,如今也算是沉冤得雪,是时候给它们一个大大的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