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啥意思(二月二)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相传在这天有一个理发的习俗,一些大人会带着自家孩子去剃胎毛,但是这个习俗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不知道。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常识的人都听过一段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出自成书于秦汉时候的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告诫所有人,为人女子要行孝道,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照顾好,爱惜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不能让之受损,否则就会连累到你的父母,替你忧心。

身体发肤,每一个部分都是“不能毁伤”的,那头发自然也是不能剃的。中国古人有束发的传统,把头发剪短或剃头就没办法束发了。于是形象就会受损,还很有可能给自身招来耻辱。

一、古代哪些情况才能“理发”?

古代人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可能“合法地剪掉部分头发”。作为婚礼仪式,古人往往会把男子和女子的鬓发剪下来,再打一个结,当成爱情的象征。

但是这个仪式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因为古代人成年之后,是不留鬓发的,所以只有十余岁少年初婚的时候,才能完成这个仪式。

假如一个人丧偶或者离异,想要重娶或者再嫁时,就举行不了这个仪式,所以人们才管初婚的夫妻叫做——“结发”夫妻。

第二种情况是古典小说里面女子与人私定终身时,也喜欢剪下一络鬓发交给男子定情。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其余剃发的行为都是“非常手段”。

剪短头发在古书上面被叫做——“断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断发”呢?答案是“野人”或者“罪人”。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越人断发文身”,他们发型和着装都和中原人不一样,因此被视为野蛮人,古时候人们是瞧不上蛮族的。

另外,秦汉时期的法令规定,如果一个人犯了罪的话,那么就可以把这个人的头发剃光,叫做“髠”,然后让他去城墙下面罚站示众。

剃头这个刑罚在汉代以后似乎就渐渐消失了,但是无故断发还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有时候还会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清代乾隆皇帝的皇后那拉氏,就因为和妃子争宠吃醋剪断了自己的头发,结果被废去后位,最后凄凉地死在冷宫。

因为当时的满人认为只有父亲或者丈夫去世,女子才能剪断头发,这一习俗很可能是满人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形成的。

二、“二月二”理发的起源和寓意

前面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了,古代中国人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剃发”的习俗,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很早。因为秦汉时《孝经》已经规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不能随意剃头的。

那么,中国人第一次开始大规模剃头是在什么时候呢?其实我不说,大家肯定也猜到了,那就是在清朝。清朝入关之后,想要在中原实施统治权,但是汉人的人数远比满人多得多。

汉人全部都蓄发,满人则留着“金钱鼠尾”。满人过去文化比中原落后,中原的绅士们看不起异族,清朝统汉者也是知晓的。

于是为了显得自己不那么“异类”,同时也是为了打掉汉人的“骨气”,多尔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剃发令”,叫嚣着“留发不留头”,强制全中国人都剃成了满族的发型。

根据民国出版的地方志《掖县志》中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顺治四年七年的正月,清廷推行《剃发令》后,华夏衣冠尽毁。民间的汉人老百姓不敢公开以性命抗争,只能剃去头发。

但是汉人老百姓的心底,依旧怀念着逝去的大明王朝。因此思念“旧君”,于是就把“剃发”称为“思旧”,以示头发虽然被剃掉了,可是作为汉人的心,并没有改变。

后来,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二百余年的大仇终于得报,汉人的老百姓再也不会剃头发,蓄辫子了。

不过民国时期开始流行蓄短发,为了与时俱进,也为了生活上的方便,蓄短发势在必行。但是民间的长者并没有忘记“剃发令”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故此大家约定:不在正月理发。

过去的老人为了教育后辈不忘民族本性,把正月理发叫“思旧”。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人们已经不再思念明朝了,再提“思旧”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传着传着,就传成了“死舅”。

不过网上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一些人认为:从“思旧”到“死舅”的巨大转变,其实是某一些人故意在“模糊”这一段民族创伤记忆。总之,“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那么正月不理发,总要有一个截止的期限,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刚好“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于是人们就把理发的时间推到了这一天,这就是“二月二”理发习俗的由来。

如今,清朝已经被推翻了一百多年,很多民族伤痛的记忆早就被遗忘了。千禧年以前出生的人,大多听说过“正月理发死舅舅”的传说,或者听过说“二月二要理发”的说法。

但是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渐渐就会觉得这个节俗“荒谬”,“不合逻辑”,因此它就慢慢地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最终被人们打破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们国家古代有很多节日与习俗,普通人大多不关心它们的起源。

比如我们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大节,各有各的文化传统,并且南方和北方还大相径庭,谁会去想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反正只要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就好了。

一些节日的存在,的确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某个文化名人才出现的,比如端午纪念屈原、寒食纪念介子推。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价值观的变化,这些人物的事迹假如没有得到恰当的宣传,那么节日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会逐渐丧失。

比如屈原,国家的大力宣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吃粽子的时候还是会提到他,大概也知道他做过些什么。

但是你再看那子介推,当大家寒食节吃青团的时候,别说不知道他做过什么,年轻一点的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他。

“二月二理发”这个习俗的形成过程与纪念方式,远比以上的节日来得复杂。现在既不适合宣传,那么大家遗忘掉它就很正常了。

结语

“二月二,龙抬头”,是东方青龙七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日子。这一天在北方叫“青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

据说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把古代北方和南方的龙神祭与社祭合在一起的。它们的节俗在不同的朝代,内容不断地变化着。

有一些节俗,比如在井边撒石灰,再用石灰粉划一道线,一直引到房中,借此杀死毒虫,和后世“端午”节驱虫的活动也很像。

唐朝以后,二月二这个节日又把诸如三代的晦日、花朝节、中和节这些小节日全部吸收了进去。因为花朝节有赏花扑蝶的活动,所以二月初二就有踏青游玩的娱乐节目了。

总而言之,二月二这个节日有点像个大杂烩。所以当汉人百姓在约定“正月不剃头”之后,就把这个开禁的日子也弄到了“二月二”里面来了。

清王朝已被推翻一百一十一年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关于“剃发令”那一段民族的创伤记忆,现在早就已经被写进历史的书页里。

所以如今的人,并不需要通过民俗谚语和儿歌去了解这段往事。何况当代人讲民主,讲科学;天不怕,地不怕,根本并不在乎民间谚语中的诅咒。

以我身边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为例,每当他们听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句话以后,顶多也就是笑一笑,然后果断地走进理发店去剃了个平头。高兴去理发,就去理吧。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暮城烟雨遥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