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媒正娶是什么生肖(论媒婆)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才是合法夫妻,也叫“明媒正娶”,否则,便是不合法的,是不被认可的。
咱们先来说说“父母之命”。
在现在看来,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自己做不得主呢?那是因为在古代婚姻还真不是两个人的事,是双方家族的事,婚姻等于是“合二姓之好”,所以,娶妻叫“娶媳妇”,嫁夫叫“寻婆家”。
也就是说,男子娶的不是自己的老婆,而是父母的儿媳,所以要父母去选;而女子嫁的也不是自己的老公,而是婆家,所以也不用自己去选。虽说选择权不在自己手中,但这婚后的日子却是要自己来过,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再来看看“媒妁之言”。
如果说,“父母之命”尚有几分道理,那这“媒妁之言”又是从何说起呢?这结婚就算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族的事,为啥还找个中介插一脚呢?哪怕双方父母都赞成这门亲事,也要请媒人来撮合一下,没有媒人,这婚就没法结,是何道理?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婚姻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而结婚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呢,结婚是要经过社会的公证和认可的,等于咱们现在说的结婚要到婚姻登记处办理公证手续,才算是合法夫妻,在咱们古代则是媒妁,包括“官媒”和“私媒”,就是我们常说的媒婆。
不过古代的媒妁可比咱们现在的婚姻登记所忙碌,不仅担着证明婚姻的任务,还兼着撮合婚姻的工作(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婚姻介绍所),为此,职业媒婆这个行业就此诞生了。
古人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古人对每个行业的肯定,但其中不乏有一些行业确实令人生厌,比如媒婆,甚至有些职业是遭人憎恶、恶心的,比如鸨母、龟公。
媒婆这个职业存在于社会,首先肯定有她便利的地方,譬如:
第一,媒婆的信息比较广,消息灵通,谁家有男欲娶新妇,谁家有女待字闺中等等,她都了如指掌,相当于咱们的“婚姻信息库”;
第二,职业媒婆一般脸皮比较厚,两家结亲,如遇遭拒,面子上过不去,找媒婆去打前站,就算结不成亲家,也无妨;
第三,两家结亲,牵扯到双方很多切实的利益,这种讨价还价的事,不好自己开口,由媒人从中斡旋,很是合适;
第四,就是咱们说的只有经过媒妁这一步,这婚姻才算是合法,等于是给结婚双方都吃了颗定心丸。
按理说,媒人这个职业能给大家提供这么多便利,为何还被世人认为是最不受待见的职业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媒婆这个职业鲜少有人讲职业道德。
按理说,媒人的职业道德是促成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就像神话剧中讲的月老,但古代的媒婆大多都不负责任,乱点鸳鸯谱的不在少数,不怀好意的也大有人在。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的电视剧《精英律师》,有一些不讲职业道德的律师,为了当事人的利益,根本不顾社会正义和法律尊严。这点就像极了古代媒婆这个职业。
古代的媒婆就是这样,她的目的是为了能撮合成一桩婚事,拿到报酬,才不会在乎这段婚姻到底合不合适,当事人幸不幸福,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敢用。
正如《骂媒歌》所唱的:“媒人是个油嘴猫,东家添油西家叨。甜言蜜语两头骗,沟里放牛两头捞。管你牡丹配青树,管你蜜蜂配花椒。管你婚姻好与歹,管你牙齿咬舌条。只要钱财捞到手,三寸舌头任鼓摇。”
媒人“口才”都十分了得,可以说是巧舌如簧,词汇量相当丰富,譬如:长得又矮又丑的,说是敦实;脸上有麻子的,说是酒窝;刁钻、奸滑的,说是聪明;懦弱、没骨气的,说是厚道、实在;长得胖的,说是有“宜男”相等等。
双方当事人的家长因为信任媒人的话,不会或者不便对男方(女方)进行实地考查,为此吃了哑巴亏的不在少数,等他们知道上当了,可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晚了!
还有,最让少男少女痛恨的,还不是媒婆的“乱点鸳鸯谱”,而是“棒打鸳鸯”。
虽说礼法要人们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还是有一些人出于生计,无法养在深闺,这就有了一见钟情的,或者见过几面,甚合心意的。
可是,正当他们要海誓山盟、私定终身之时,媒人插了一脚,说是他们八字不合、生肖相克等等,竟活生生的拆散了他们,这个孽可就造大了,为此闹出人命的也有。
这样的案例历史上不少。所以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媒婆这一形象的描述都很不好,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丑角,尤其是戏曲舞台上,看那媒婆的装扮,滑稽的很,可想人们内心多想戏弄媒婆。
所以,古人一方面离不开媒人,另一面又讨厌甚至痛恨媒人,至今为止,在某些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在婚礼上“骂媒”、“打媒”甚至“审媒”的节目,这都是那时留下来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