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人深致是什么生肖(词中谪仙)

本期隆重推出的词人是:词中谪仙——苏轼

推荐理由: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东坡以诗入词,开“诗化之词”之风,境界始阔,别是一家。

星级:★★★★★


初赛作品: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点评:此词作于元佑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在离杭去汴时写这首词送给好友参寥子。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与词人为莫逆之交,向来以其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人所推崇。词人贬谪黄州时,参寥曾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词抒写词人出世的玄想,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来。开头一句尤其显得大气磅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可以晋级复赛。

复赛作品: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此词为公元1076年,苏轼知密州,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正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消极避世的情感里始终贯穿着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苏轼曾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又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苏辙则回应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这样至深的兄弟之情才催生了“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绝妙好词。胡仔高度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黄庭坚因此称其与李白为“两谪仙”。可以晋级决赛。


决赛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点评: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表现了词人对于青春已逝,壮志未酬的感伤,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弗洛依德说,有时痛苦与快感是分不开的,痛感中包含快感。在历史英雄人物里面他是快乐的,回到现实又是痛苦的。这里有着一种对历史洞穿的睿智,在旷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有人评价说此词“不协音律”、“句读不葺之诗”,却也说明了苏轼的豪放自是曲子不能束缚的。当数上品。



词中谪仙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是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词派开创者。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唤鱼联姻”,“秦始皇并吞六国!”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户世代官宦人家,在当地可算名门望族。据说是苏味道的后裔。苏轼的祖父非常聪明,有文采,也能持家,给三个儿子治下了一个大业。


作为老三的苏洵却是不喜欢读经书,只是喜欢读些野史,做些诗歌,并不要求仕进。他最喜欢做的就是每天骑着毛驴,带着一本陶渊明的诗集,一壶酒就到处闲逛,到日暮才醉醺醺的回来。


祖父对苏洵并没有抱希望,却看上了苏洵的儿子苏轼。他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很相象,也很聪明。于是对于小小的苏轼特别关心。在儿时苏轼的心目中,爷爷是对他最好的人。而苏洵的两位哥哥却勤奋学习,终于有一天苏轼的伯父苏涣考取了举人,家里好不热闹,要知道在眉山这座小县城,能考上举人是当地非常罕见的事情。于是大家都来看热闹,可是却看见苏洵喝得醉醺醺的骑着毛驴回来了,大家都笑老三是最没出息的人。


苏洵受到了触动,想想自己都成家立业了,二十大几了,还是一事无成,特别是孩子明年就要出世了,自己也该替孩子的前途着想了,于是他决定认真读书,让别人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只会喝酒的酒鬼。


从此,他开始读经史书籍,“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一读就是十几年。孩子长大了,就将两个儿子送到当地最著名的中岩书院读书。老师便是当地著名学者王方,此人是进士出生,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不想许多学生慕名而来求学,请他到中岩书院做了老师。那时,做书院老师薪水是非常高的,老师最低要求也得是举人出生。


王方对聪明的苏轼也是极其喜爱的,有一次书院于后花园水池上新建了一个亭子,但是还没有取好名字,王方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女儿王弗,王弗想了一下就心中有数了,就问父亲:“您的学生苏轼想出好名字来了吗?”王方说:“他说明天给我答案。”


第二天适逢中秋,一群人都围着亭子讨论,明月当空,深潭一泓,王方的学生与四方的文人临潭而坐。大家都冥思苦想,以争取能想出一个好名字,以获命名权后能流芳千古。雅士者想出的名字雅的出奇,庸俗者想出来的名字俗的掉渣。


苏轼不慌不忙,面对深潭他击掌三声,一条青鱼就从石缝中翩翩游出,它时而悠悠然若凌空浮翔,时而腾跃出水激起朵朵浪花。苏轼不假思索提笔就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


正当众人为此名喝彩时,王弗在家中也为那深潭取下一名,书于纸上后,即命丫头送往书院。王方当众打开后不觉一惊,她所取的名,竟然与苏轼刚刚落笔的那三个字是一模一样。


众人目睹了苏轼击掌唤鱼的过程,又见王弗送来的名字居然也是如此,可见这是天机使然无可更改。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那“唤鱼池”三字刻在丹岩之上,并有人向王方进言,说这是神喻之缘,应将小女配与苏轼。


王方对苏轼早有爱才之心,又看到如此机缘巧合,那有不动心之理。笔会结束后,他就邀请苏轼到了家中,重摆酒宴师生举杯邀月,开怀畅饮。苏轼年少豪情不知不觉间喝的大醉难回。


次日清晨苏轼醒来,想起昨日那王家小姐居然在绣楼之上,也能想出与他相同的“唤鱼池”来,心中十分好奇。于是就转身起床,四处寻找那小姐的绣楼,期盼能有缘得见才女芳容。


他四处乱转,不经意间转到了后花园,只见一雅致的绣楼立于园中,于是他就在楼下静静地等待着。不多时只听得窗棂响处,一少女推开窗门,迎着朝阳在窗前悠然地梳妆。他虽然看不清她的面容,但那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神韵,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鱼倩”。而后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了苏轼。是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从此唤鱼联姻的佳话,就这样相传千古。


有了良师,得了贤妻,苏轼的读书生活愈加的充实了。他的父亲经常带着两个儿子和苏小妹一起探讨学习。有一则故事可以反映他们家平时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日,苏洵要求孩子们以“冷、香”二字入诗,写当时的情景。苏老泉命题自然早有所备,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适逢即将大考,苏洵便带着苏轼、苏辙途经四川成都拜访欧阳修的好友,并获得他的举荐信,进京赶考去了。传说他们三人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轼和苏辙入场,后来听了苏轼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们入试。


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轼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对的可谓极其工整,主考官钦佩他的才华,便放他们入场。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说,因为苏轼其实早就来到了京城,并且还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苏轼临考前经常与同来参加考试的举人们交游,吟唱诗文,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瞧他年轻才盛,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教训一下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这些故事都反映苏轼年轻时候聪明过人,连大名鼎鼎的文学泰斗欧阳修都被他忽悠了。当时文章的主审官是欧阳修,他看到一篇写的非常好的文章,本来想给第一,但是一看文风有点像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他就给了个第二名。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苏轼的文章。于是对苏轼十分赞赏,收下做了弟子。


但是欧阳修对于苏轼卷中有一典故出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不明白,查了史书也没找到,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承认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的随机应变,让欧阳修对苏轼愈加喜爱。


不但恩师青睐,连仁宗皇帝殿试回宫之后,也开心的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2)人生的云天之路,从此朝他们敞开!“眉山在西南数千里之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欧阳修用名动京师来形容这一门三苏的横空出世。


就在他高中庆贺的时候,家里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母亲在家乡为听到了捷报之后安然幸福的走了。于是苏洵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奔丧去了。这一守就是两年多,加上来回路途遥远,三年就这样在家乡度过了。


仁宗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北宋制考考试成绩分为五等,立朝以来,只有一位吴育取得过三等的成绩),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判官。在和弟弟子由分别时,他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两年后仁宗去世,英宗继位,是为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任职史馆。


治平二年(公元1065)妻子王弗病故。苏轼于是回家奔丧,又一年,父亲去世,就这样亲人的相继离去,苏轼不得不从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一直服丧到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服完后,他与王弗堂妹王闰之结婚。


熙宁二年(1069年)才回到京城,仍授本职。苏轼服忧的这段时候正是变法革新与保守派争权斗争的关键时刻。有人说如果这几年苏轼不遇母丧、妻丧、父丧,他的命运和大宋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但历史就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而此时神宗即位,已经下决心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新旧党争正式拉开斗争的序幕,苏轼的命运从此也就不得不面对党争,并随着党争而起伏不定。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变法已经过去两年了。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持反对态度,尽管欧阳修曾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对于其整顿吏治大加赞赏,并以削官为其党人为荣。


可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此时对于王安石关于理财、军事、取士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显得有些保守。同时苏轼一路从四川到京城亲眼见到了下面的改革现状,那些地方官员在执行变法时,打着变法的名义巧立名目向老百姓掠夺钱财。苏轼当然不同意这样做。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与王安石新党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神宗皇帝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于是反对新政的保守党纷纷被外放。苏轼也于这一年要求外放,被授予杭州通判。十一月到任,之前拜访了被外放的颖州欧阳修,老师第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六岁。当时新旧党争重臣可以列下供参考:


当权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曾布(活跃的政客)

吕惠卿(声名狼藉,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

邓绍(两面人,先后服侍吕惠卿和王安石)

舒亶(与邓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王雾(王安石之子)

谢景温(王安石姻亲)

蔡卞(王安石女婿)

章惇(后为苏东坡敌人)

吕嘉问(王安石手下的贸易霸主)


反对派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人)

曾公亮(脆弱人物)

赵护

文彦伯(老好人)

张方平

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欧阳修

苏东坡

苏子由(东坡之弟)

范仲淹(伟人)

孙觉(高俊,易怒,东坡密友)

李察(矮壮,东坡密友)

刘恕(性火爆,东坡至交)

吕公著(美髯,曾与王安石为友)

韩维(出自世家,曾为王安石好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宋敏求 熙宁中三学士

其他御史

郑侠(画难民图的皇宫门吏,王安石因他而败)


对于党争,苏轼和大多数保守派官员一样选择了外放避祸。苏轼对于杭州可谓情有独钟,他赞美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这里有他的诗朋酒侣张方平,可以一起喝酒作诗,据说苏轼一杯就倒,而张方平特别能喝,以前跟欧阳修喝酒都不是问喝多少杯,而是问多少天的。尽管欧阳修海量也不是张方平的对手,苏轼一点也不羡慕,他说我喝一杯就能达到你们几天后的感觉了,多好。同时他还结识了佛印和尚和一些名妓,当然器件乐事颇多!


更为重要的是到了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职最后期间,他遇到了一生患难与共的红颜知己王朝云,那时王朝云才十二岁,苏轼三十八岁,因为宴会上歌舞出色,容貌娇美,被苏轼看中,即兴挥笔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


杭州太守陈襄就成人之美把朝云送与了苏轼。此后一直陪伴苏轼,直到她三十六岁死于惠州。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此间一直是新党当权,所以他一直在外做官,倒也自在,所到之处,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在密州任上,苏轼不但写下《水调歌头》的中秋佳作,同时写下了重要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首先展现他豪放词风的标志性作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用《江城子·记梦》表现了悼亡凄婉的词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徐州他也写出了水平颇高的《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样宁静的生活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元丰二年(1079年)他在湖州任知州,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咏桧》:“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指控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连遗书都写好了。幸亏太祖赵匡胤曾定“勒石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加上神宗、王安石的开脱,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人武部副主任)。当权派勒令他:一不得签书公事,二不许随便离开此地。可谓既没实权也没人权。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也已变得心灰意懒。


那时苏轼一家生活费全由政府补给的食品物品充当薪水过活,他自己常常要把物品当了换钱买米吃。他一个月用四百五十钱,分成三十堆,每堆十五钱,分好放在篮子里挂在堂屋栋梁上,每天取一份,只准少用不准多用。多下来的钱放到另一个篮子,等月底时候拿出来请朋友一起泛舟喝酒。《赤壁赋》、《念奴娇》便是这个时候的杰作。


还有一些逸事也能反映他生活的困窘:有一次苏东坡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对于“三白”尚且如此香,可想而知那时的苏轼生活了。


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路过黄州,为他向政府申请了城东的一片荒地,有几十亩,是个长满杂草,被废弃许久的一块劣等山坡。为了增加些收入,解决全家吃饭问题,他也顾不得许多,便亲自带领家人和家童去开垦,这样的辛苦劳动让词人体会到民间的疾苦,陶渊明便成为此时苏轼的精神偶像。


不过他的田园诗歌比陶渊明来的更真实,也没有陶诗意境的浪漫,倒更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对于从鬼门关出来的苏东坡开始淡定的面对人生,他的思想也渐渐由儒家转向道家。这一段时间是苏轼一生最为重要的时刻!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绝世名作《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使得他列于散文之首,后者使得他列于词家之首!在对仕途失意之后的苏轼寻找着另一种超脱的人生!


他在回忆自己一生得意地方时说:“问汝平生功显?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把黄州当作他第一个功显的地方,显然可以看出黄州在词人心中的位置。


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到次年元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流放至黄州。其词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大漠长天挥洒自如,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转向对大自然和人生体悟。


苏轼不但词风发生了转变,连生活方式也开始改变,他渐渐的爱上做菜了。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做法《猪肉颂》里记载了下来:“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他还会发明了“东坡鱼”、“东坡羹”等菜做法。他常常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做出许多美味的菜来。对于黄州的本地特产做法,让人读了他的“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句,不禁羡慕不已!东坡真是一个生活很有情趣的文人!


又有一次,有人给他介绍了沙湖地方一块肥沃的田地,劝他买下。他就随朋友一起去看那块地,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都没有带雨具,朋友们纷纷找地方躲雨,只有东坡不慌不忙,在雨中徐徐而行,并留下了一曲潇洒豁达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大难过后的东坡,于此处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潇洒与旷达,他的人生思想因那些挫折愈加博大深邃。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了居住四年之久的黄州,他的孩子都会说黄州话了,对于这样熟悉的环境,苏东坡本打算长期定居的,没想到刚刚熟悉了这里的一切就要离开,被调去汝州就任团练副使。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这让受尽苦难的东坡心如刀割。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高太后是一位正派、勤勉的女政治家,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观点上却与王安石相左,对王安石工作中的失误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更缺乏正确认识。


神宗在世时,高太后就态度鲜明地反对变法,一旦听政,立刻驱逐改革派,启用保守派,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更化”不仅尽废新法,而且还要放弃得之不易的河湟。苏轼上疏力陈不可,并到政事堂与执政辩论,但朝庭不听。


苏轼曾经做过哲宗老师,也属于“旧党”,高太后对于苏轼还是颇为重视。苏轼很快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 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升官速度如此之快让人惊讶,一次高太后和哲宗召见苏轼,问他:“你知道是谁把你调入京城的吗?”苏轼想这不废话吗,便答道:“是高太后和哲宗召见对臣的恩宠。”高太后哲宗说:“非也。”苏轼一听慌了,没有皇帝太后的手谕私自进城,那可是死罪啊,吓得连忙说:“臣虽鲁莽,也不至如此大胆啊,皇上太后明鉴。”太后说:“不是我们召你的,是先帝曾经跟我说过,苏轼是个人才啊,可惜我没有重用他,将来还是要召回朝廷寄予重任的。是先帝召你回来的啊。”苏轼听后,心才放了下来。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尽废新法,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元佑三年 (公元1088年),苏轼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自求外调。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太守任所。此时离上次在杭,已经十六年过去了。


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杭州人亲切的取名“苏堤”。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1092)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同年,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在扬州虽然只有几个月,但是却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这段日子苏轼是幸福的,他在地方做太守,既能发挥他的才干,又不会受到朝中党派的排挤,所以这个时候的苏轼经常以欧阳修自比,流连扬州的风景,写了许多优美的词,如《江城子》: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然而,高太后执政对于苏轼还是不错的,不忍心老让苏轼在外,加上苏轼在地方实实在在做了许多政绩,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可谓荣耀之至。十一月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这个时候的苏轼是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短短三个月就做了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实为罕见。


第二年八月,妻王闰之卒於京师。这个妻子是一位比较实在的女人,她不能理解苏轼对文学的热爱,却总是默默的支持她。有人说,要是苏轼母亲在的话,一定可以培养她的文学细胞和艺术修养,成为王弗那样的女子,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据说在黄州的时候,她烧掉了苏轼三分之二的诗文,还好没有烧掉《赤壁赋》,可谓是一件幸事了。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哲宗亲政,立即贬斥保守派,进用改革派,重新推行王安石新法。


哲宗改革虽也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更多的是掺杂了个人感情的宣泄。在高太后听政的八年时间里,对哲宗管束极严,对哲宗生母朱德妃也严格压制。这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却令哲宗对祖母心生怨恨。满朝保守派大臣又唯高氏马首是瞻,基本没人理会哲宗,哲宗饱受冷落,心中忿闷难平。


亲政后,哲宗以报复性的心态推行新法,甚至对保守派大臣进行人身攻击。一些正直大臣对新法提出中肯意见,本来也是忠于职守,但哲宗却无限上纲上线,残酷打压。于是党争纷起,变法改革被引入歧途。苏轼被定为“旧党”,他的贬谪生涯也从此刻开始了。九月,苏轼就被贬出知定州军州事,被贬速度之快,与升迁一样神速。


绍圣元年 (1094)四月,新党以苏轼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六十岁在惠州。作《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据说此诗后来传至京城,成为新党再贬他的重要理由。本来贬他是为了让他反思,吃苦的,结果他反而写出这么幸福的诗句,引得人们都想去吃了,还想长作岭南人,就把你贬得更远,看他还吃什么。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多吃荔枝会导致牙痛、牙龈肿胀、口腔溃疡,甚至鼻出血,民间早就有“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苏轼这样写是为了说自己生活得幸福,不是真正吃了三百颗荔枝,否则岭南人没有做成,倒要去医院做病人了。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苏轼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准备长期居住。并助修惠州东西二桥。日子可谓又有点起色了。此间曾作《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词一出,其妾王朝云甚是喜欢。一日苏轼和妾朝云在花园闲坐。正值秋霜初降,落叶萧萧之际,苏轼凄然有悲秋之意,吩咐朝云拿酒来,唱《蝶恋花·花褪残红》一词。朝云刚开口,还未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她为什么感伤,朝云说:“我最怕唱到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触景生情实在太伤人。”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却又伤春。”


她如何能不伤感?她唱《蝶恋花》凄然不成歌,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正是明白他是那样豁达宽和的人,才替他伤感。他实在不该受这样的磨难。朝云待子瞻亦如黛玉待宝玉。世皆言黛玉爱哭,却不知她的泪总是为怜惜宝玉而落,不是为了自己。朝云也是一样的心思。


我想,苏轼是明白的,不久(七月),朝云病亡,苏轼发誓终生不再听这首词曲。想起自己年老,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的侍儿姬妾都离开了他,只有朝云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追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对此,重情的苏轼一直铭铭于心,却不宣诸于言辞。


因为夫妻就是这样寻常的日子,寻常的两人,也不需要满口言谢。也是人说的,人世是这样的浮花浪蕊都尽,唯是性命相知。直到有一天他读到白居易的诗,才不无自豪地泄露心机——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此诗有自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夫妻谈笑戏谑间,子瞻的满足和感激宛然可见。


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他左右。在他最得意时,在他最倒霉时,都一生相随。面对比自己大许多的丈夫,朝云的生死相从不是源于刻骨铭心的敬和爱又是什么?她固然聪颖不凡,才能当得上他的解语花,他的“如夫人”,他又何尝不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


一个没有才的男人,永远得不到女人的喜欢和尊重。男人不要总说女人物质,女人纯洁起来,也是瑶池仙露,一点俗事不沾的。端看做男人的,有没有这个能力让女人死心塌地?


朝云死后,苏轼葬她于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长伴红颜。他虽然没有和她葬在一起,我想,朝云也是没有怨意的。情既超越生死,又何用计较虚名?她与他既是生死相知相重的夫妻,更是比爱人还要难觅的知己。


朝云死后,他作了一首词《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真个“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苏轼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我想他最爱的一定是这个患难与共的王朝云,毕竟王弗已经离去多年,所谓“纵使相逢应不识”,而王闰之始终没有走到词人的内心深处。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新党再贬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


六十二岁的词人晚年还要冒着渡海的危险去海南岛上任,真让人痛恨新党某些当权者的卑劣行为。当他五月行至藤州时,他遇见了弟弟苏辙,多年飘散在外的兄弟终于又见到了面,那首《水调歌头》无疑是他们感情最好的见证,也许这份爱要归功于苏辙只给他留下了一位才学颇高的弟弟,要知道,古代大户人家生两个孩子,是属于家门不幸,门丁不旺的。


所以多年来,兄弟二人总是相互照应,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辙主动要求削去自己所有的官职,免哥哥一死,可谓情深于海。


在此期间,还见到了他远贬滕州的弟子秦观,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词人,此时已经万念俱灰,他没有老师豁达的胸怀,面对不断的贬斥,他整日幽幽不乐,做了一首词说“醉卧古藤树下,了不知南北”,又云“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苏轼虽道词作甚好,只恐少游过分悲伤,将不久于人世。


果然不久,少游就先于他恩师而去,没有等到朝廷召回的那一天。六月苏轼带着全家老小乘着一叶小舟,渡过了波涛汹涌的南海,所幸没有遇到大的风浪。七月到达贬所,儋州守中听说大学士苏轼来到,非常高兴,设宴款待,对他极好,并给他府邸住。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苏轼在海南岛得到优惠对待的事情传至京城,新党立即下令罢免了太守的职务,苏轼也被逐出官屋。


此时的苏轼生活完全失去了来源,没有屋子住,就带着自己的小儿子睡在桄榔树下,白天就去海边打些鱼吃。后来,苏轼在城南桄榔林下买了一块地筑屋,取名桄榔庵。


他自己并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写作,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同时还做了笔记《东坡志林》,对于研究宋代文学有很大的帮助。并设立学校,教当地人学习诗文,很多学子慕名而来,连岛外的一些州县都有慕名来学习的,潮州人吴子野便是其中一个。苏轼对于海南岛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海南岛以前没有出一个进士,在苏轼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最终成为海南岛第一位考上进士的人。


苏轼凭着自己的豁达,在海南岛又再次扎下了根。然而不幸的事情又来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皇帝驾崩,同年大赦,五月苏轼被新党量移廉州,不久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对于一位六十五的老人,身心安宁应该是健康最重要的事情,可是新党必欲至苏轼先死而后快。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对付苏轼,因为被贬海南岛已经是比满门抄斩小一等的罪,又不好再把苏轼贬到更远的地方了,就想出一个让老人长途跋涉的坏主意,名义上上是大赦,实际上是新党有一次笑里藏刀的阴谋。


当词人再次乘舟在南海海面上时,词人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情壮语。同时用“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表达了自己一生光明磊落浩然正气的胸怀。当词人行至英州时,又得到圣旨任命他为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这个职务更能说明当局者的险恶用心。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十六岁的苏轼于正月抵达虔州。经过长途奔波,终于于五月来到江边城市真州,准备沿着长江从水路往四川去,作《自题金山画像》诗。


经过了这一路的奔波,词人终于抗不住风雨凄婉的行程,一病不起,不得不在常州治病。六月苏轼上表圣上要求告老还乡,朝廷准奏以本官致仕,至此新党对于苏轼迫害的阴谋最终得逞,让老人在疲于奔波的路中离开了人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


一颗巨星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六月,苏轼被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谥号文忠。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这么多的封号,其实也就在说明苏轼的生活是真实而丰富的,他不是一个单面人。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正是由于这么多的磨难才成就了苏轼成为北宋文坛领袖。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对妻子、对朋友、对劳动人民,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爱他们。对于所看到时弊,他一直都敢于直谏,无论是新党旧党执政,他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因而他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


他热爱生活,总是能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他勤于学习,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总是不忘读书写词。他经历过牢狱之灾,对生命的理解比常人更加透彻。他官至尚书,却安贫乐道,与百姓打成一片。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却总是向别人谦虚请教。他被贬至海南,比满门抄斩只小一级,却无怨无悔!


他是天纵奇才,是宋代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文学史册,他的人生哲学更是献给人类的艺术瑰宝,至今从他的人生里面,还能读到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

-作者-

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唐诗宋词古诗词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