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是几月几号2020(大暑中伏前)
关于中伏和大暑节气的关系,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二者时间接近,不过,根据往年时间的不同,有些年份中伏先到,大暑后到;而有些年份,大暑先到,中伏后到。于是谚语中就有了谁先谁后的问题。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这句谚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前,那么当年的庄稼产量不会很高,相反,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后,那么当年的庄稼会迎来大丰收。
那么今年中伏和大暑谁在前,谁在后呢?根据上述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为何说二者前后顺序会对庄稼产量有影响?到底咋回事?看完本篇内容,就会有答案了。
2021年中伏和大暑节气谁在前谁在后?
今年的顺序是中伏在前,大暑节气在后。2021年7月21日进入中伏,7月22日是大暑节气,大暑比进入中伏的时间晚了一天。
而2020年的情况恰好相反,2020年7月22日是大暑节气,7月26日才进入中伏第一天,中伏比大暑节气晚了4天。
查看日历,大暑的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不是7月22日就是7月23日,就这2天。但是三伏天的时间不固定,入伏时间不定(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中伏的时间不定,因此导致了中伏和大暑前后顺序的问题。
二者前后顺序为何对庄稼产量有影响?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从农业种植角度来分析,主要关系到温度和光照的问题。
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前,预示着立秋节气也会提前结束在三伏天内,因为大暑之后下一个节气就是立秋,而立秋之后,气温逐渐降低,光照也会逐渐减弱。对于农作物来说,三伏天内,适当的高温和光照,利于灌浆。有句俗语说“伏天不热,五谷不结”,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后,那么立秋节气在三伏天期间会延后,让三伏天内适当的高温和光照多持续几天,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夏玉米举例,温度和光照会影响玉米的灌浆,在灌浆期间,如果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玉米的千粒重,最终形成增产;相反,如果过早地降温,以及阴雨天气增多,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产量上不去。
实际情况如何?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这句谚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又存在夸张的说法。
如果按照这句话的含义,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庄稼不会丰收,那么可以参考去年的庄稼产量,以我所在的豫东村庄来说,去年不论是夏季作物玉米还是冬季作物小麦,产量都是近几年来的最高值,小麦亩产达到了1100-1200斤,玉米亩产也达到了1100-1200斤,可以说是丰收年。
而大暑节气在中伏后,就一定会迎来大丰收吗?答案是否定的。还是以我所在的豫东区域来说,这两天正在经历暴雨,田间出现了积水,如果暴雨继续持续,庄稼的产量就得不到了保障。对于那些降水量更大的区域来说,可能已经形成了涝害,庄稼产量更不用说了。
因此,大暑节气和中伏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会对庄稼的产量产生影响,它和区域性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和田间管理的关系更密切。
综上所述,今日是中伏的第一天,大暑节气在后,虽然“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这句谚语并不准确,但是,我个人希望,今年各地能是个丰收年,无论任何作物都能大丰收。
关于此,大家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