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是什么日子(探究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民俗学)
文/鼓安轩
编辑/鼓安轩
文摘:从民俗学角度考察“中国特色”发展“国民健康制度”,并进一步阐述其民俗性和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论述的过程中,以“转换式创作”为理论基础,以民间文献作为研究的主体,运用训诂学和田野经验等特定的方式,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了转换。
本文认为,“国民健康系统”的特点应该是向民间转化,其具体体现为四季观念的时间感、文化信念的适当整合、方式的中西交融、宣传的民俗化等5个向度。
“全民健身”这个概念源自于欧美,我们的工作方针和方式当然会选择“他者先进”,但是,当我们在强大的外来文明面前保持“文化自信”和坚守自己的传统的时候,这种改变就会变成一种文化的交融。
“中西运动文化交融”这一宏大的论断,或许可以从“特色”的国民体质建设中得到启发。
我国于一九九五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运动的高潮,体制已基本形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_2015)》与《全民健身条例》的相继颁布,我国的体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十五亿中国人民参与的全民健康事业,在当今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项“大工程”。虽然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很重要,但是,中国体育制度的中国特点早就决定了,要在吸取“他国”的经验的同时,进行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
董新光于2003发表了一部名为《全民健身大视野》的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民健康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当代中国,尽管两种不同的文明都在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但是,这种内化的传统势力并没有被轻视。
“既然传统是真实的,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衣服,而是一件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传统来了解自己,来改变自己。”
中国的“国民健康体制”建设,必然要注重自身民族的“特色”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笔者基于这种观点,从物质基础、精神高地和中国的文化生态等方面论述了“国民健康体制”的“特色”,其“特色”应该归因于“民俗性”的“转换式创新”。
1研究的思路与定义
1.1研究方法论——本论文基于对民间运动工作实践的思考。本文从“中固知网”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对《全民健身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工作、全民健身体系为关键字的“中固知网”收录了《全民健身》杂志全文,共收录了l090篇(1992~2014)。
在对50多份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后,本文认为,许多文献都对我国国民体质建设的“特色”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有关“特色”的讨论却很少。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对中国民间体育制度的特点和地方民间文化进行了探讨,在论证时,以「转换式创作」为理论依据,透过北京爱如生公司「中国文献资料库」,搜集、征引民间文献,并利用「训诂」进行「占今意义」。
收录的《岁时杂咏》、《全唐诗》、《御制诗》、《诗经世本古义》、《荆楚岁时记》、《风俗通义》等各类民间文学作品30多部。
此外,本文还发现了部分实证证据,这是作者最近几年在山西进行的一次人类学调查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1.2概念的定义与清晰——“全民健康工作”和“大众健康系统”是本文的中心内容。“国民健康工作”是指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指导、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方法设计、内容安排和服务设施等各项实际工作。
“共民健身系统”是一个由能持续满足全民健身需要,改善全民体育健身环境,显著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的一个整体。
内容要素是由内容要素、层次要素、联系要素组成的立体体系,是三要素协调、秩序统一的整体。所谓层级因素,是由该制度为各个地区提供的服务与保护。
“关系”是一种把内部结构和内部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营体系和运作机理。没有这种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体育活动的内涵和层级要素就不可能形成一体,体育系统的全面作用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现。
要把各方面的内容和作用协调起来,并把两者的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运作机制。
“……”国民健康制度是我国实施国民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一个民族体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它的健全程度。
“特色”并非是一种外表的修饰或表面的修饰,它更像一种内在的内在的本质,“特色”的探讨也就是对国民健康系统的构建思想或本质特征的探讨。
2浸以成俗--国民体育制度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色”不在于与其他国家不同,而是在于与本国相匹配。“全民健身”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的定位是“全民族”,因此,这一运动不但会对一代人产生深远的冲击,而且会对未来几十年乃至未来百年的国家接班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全民健康是一件没有尽头的宏大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国人民的健康状况还不到20%,只是揭开了序幕。
此外,从民众的观点来考虑,“全民健身”是一项关于个人生活的选择,民众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单凭政府的宣传和宣传,民众未必会“买账”。
我们对体育概念、体育制度、体育活动方式、体育组织模式等的认识基本上都是“西方语境”的模式,尽管从“土洋体育”的理论争论开始,到“文化觉醒”的萌发;自改革以来,“推广传统体育运动”的思想就频繁地在国家的重大政策、法规、文件和报告中得到体现。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仍然不能脱离“两方认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文化裂变”之后,当地民间的民间文化也因此陷入了一段“休眠”的时期,人们往往忽视了民间的强大,总是抱着“落后”和“不现代”的心态;
中国要想成为“体育强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制度和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习惯和节律保持一致,才能把体育运动和生活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把它“遗传”下去。
人民的生存模式是多元化的,其经济基础、人文地理环境、家庭规模和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对其特定的生存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
而民间的风俗则比较固定,比如中国人有“岁时观念”,人们会在春节拜年、端午竞渡、中秋吃月饼等传统习俗流传数千年,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和延展力。
国民体育制度的特点是要把体育思想、体育形式、体育内容、体育方法、体育管理等深深的扎根于民族体育的牢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民间风俗具有自然的强烈的感染性和穿透性,可以让人们在“无意识”中接纳和采取对应的行动方式。
3 “转型创新”——国民健康体制特征探析
“转换式的创造”是现代哲人李泽厚关于中国的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及林毓生(林毓生)和“综合创新性理论”(张岱年)所提出的更加准确的“文化发展”概念。
中国的发展应着重于新的创作形态,而非「转变」为西方已有的形态,当然,「创新」要比「转化」危险得多,有更多的失败、更多的失误、更多的修订和修正。
但我认为,这样的牺牲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为了寻求一种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和模式,只要我们发现了,就会更好、更顺利、更健康。”
中国的运动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就是中国的特点!如果能够依照“转化式创新”的理念来实现“国民健康系统”的特征构建,将对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转化式创新”的理念,从而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民健康制度是一套从引导观念到管理方式到方法的组织结构,本文从三大层面入手,分别从时问观念、信仰问题、方法内容、管理宣传三大层面来探讨国民健康制度的民间特色问题。
3.1 “时间意识”在构建“国民健康系统”中的作用
大众健康除了要有“参与”的自觉外,更要树立“适时而动”的全民健身观念,有节制的健康运动,才能让健康成为一种持久的健康生活。
健康的时间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个人自主权和社会性团体规范,前者是由个人或家族自行决定的,并构成了各自的运动节律;而体育锻炼则是体育锻炼的基本前提,它能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个人的体育行为。
在社会团体中,应该有政府的指导与计划。在《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015》等相关法规中,都明确了我国体育锻炼的时限问题。
根据《条例》第12条规定,“八月八日为全国公民的体育锻炼日,由县人民政府和相关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它单位,在全民健身日期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单位职工参加群众体育锻炼。”
在全国范围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免费的健身辅导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动期间,公共体育场所应免费对社会大众开放;
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体育运动活动,并对市民免费提供服务。“国民健康日”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节制观念,增强全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八月八号也是一种不合常理的节日,虽然“健身日”是固定的,但间隔太久了,也太少了。此外,“一周三次”的运动标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的运动设施并不健全,缺乏便利的运动场所,让许多人“一周三次”的生活变得困难,只有教育、军队和少数的市民才能适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没有一个“周”或者“周末”,而是按照阴历的时间节拍。
3.2 “文化信仰”在“大众健康系统”的构建中适当地融入了民间“时间意识”
从现代时问的节点上,从科学性的观点来审视,不但合理、适切,还可以很好地处理“健身节律”的问题。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民间节律不但自然的与科学界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会有意识的融入到许多民间的观念中。
比如崇拜祖先,崇拜水神,崇拜雷神,崇拜土地神,崇拜自然神,崇拜佛教等等。因此,民间习俗,尤其是节俗的部分,会有许多的宗教仪式,象征着对美好的事情和未来的期待,以此来加强民众的意识。
比如祭奠上天的皇帝,扫墓的寒食,清明的扫墓,端午节的游船,端午节的海上航行,或者是在端午节的时候,祭奠祖先,或者其他的灾难。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精神和信念,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他们的生命就会在一定的节律下,循环往复。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度,但是,如果中国人不相信任何一个不相信神灵的团体,那是不可能的。民间的各种形式的娱乐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没有被打断。
因为它们的介入方式和现代的体育运动完全不同,它们的参与理由可能并不包括“健身”,而是出于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和驱邪的隐晦的忌讳。
但是,它的介入逻辑是从一个固定的信念开始转变成一个有意识的健康运动,从而达到了一个客观的健康效应,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而现代体育介入的逻辑,即从运动目标自身转变成运动运动的意图。
纯粹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由于缺少了文化内涵与心理支持,只局限于较低的物质层次。在“时间意识”的作用下,国民健康系统既要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健身节奏”,又要在运动过程中融合某些民间文化信念;
信念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再加上宗教的支持,体育锻炼肯定会超出人们的身体素质,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促进人们的身体素质。
4结论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民健康教育体制,需要把重点放在与民间社会和谐发展上。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体育水平还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把大众的体育活动和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我们经常会注意到,民间的体娱运动,其特征恰好不只是一种运动,更像一种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复合体,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健康”,还有更高级的体能检测设备,还有娱乐、生活、生产、信仰、道德、情感维系等
。在“特色”问题上,应该更加注重“融入生命”这个层次。从民间体育的角度审视,可以看出,“自我”的作用是目前的国民体育系统所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方面,如果把这个方面纳入现行的国民体育制度,将会对我们的国民健康事业产生更好的影响。
当然,建立一个国家的全民健康制度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国家文化部门、国务院假日办、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协调。
比如文化部门要大力发展“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国务院要在公民节假日的安排上多考虑一些民间节日。
例如,在去年十二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假期,假期的重新编排,看似仅仅是对“五一”假期的一种形式的改变,但实质却有很大不同,因为这为中国人民“依俗过节”创造了一个客观的环境,人们可以根据风俗习惯自主的去挑选自己的娱乐活动
。在这一点上,我们期望政府能够加强对节日的改革,使人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从而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创造一个自然的环境。
“全民健身”这一理念源自于欧美,而我国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当然也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蓝本”加以实施。但是,当我们在受到外来强大的文化冲击的时候,仍能保持某些传统,这个转变的进程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文化的整合。
“中西运动结合”这一宏大的论断,或许可以从“特色”建设的国民体质系统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董新光 .全民健身大视野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序 .
[2]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 :天 津社 会科学 出版社 ,2004:34—49.
[3]董新光 .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体育文化导刊 ,2005(5):5—7.
[4]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全民健身条例 (附相关法律法 规),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