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1951年)
1950年,在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示下,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英勇的志愿军在朝鲜人民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敌军发起进攻,连续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
多次作战的胜利让战士们士气大增,但也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再加上前线兵力不足,物资补给困难,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都转入休整,预计两个月后在发动春季攻势。
彭德怀决定冒险回北京
“联合国军”前沿阵地的士兵们在四处搜罗中国军队的踪迹,因为找不到我们的军队,他们整日陷于恐惧和紧张中。
按照前三次战役的规律,倘若志愿军继续进行大规模进攻,那么“联合国军”只能不断撤退。迫于志愿军的气势,前线的“联合国军”部队内弥漫着一种对于前途未卜的担忧。
与此同时,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正在指挥所里,彻夜仔细研究志愿军参战后的战斗记录,并发现一组至关重要的数字。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联合国军”主力撤退到清川江南岸;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志愿军停止对“联合国军”的追击;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联合国军”被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志愿军停止追击。
李奇微发现,每一次战斗时间都维持在8天左右。这意味着,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决定了战斗的时间,一旦粮食弹药等关键物资都消耗完,后勤补给跟不上,那么追击只能停止。
李奇微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军队的“礼拜攻势”,即在猛烈进攻之下,中国军队的攻势大概可以维持一个礼拜的时间。
得出这一结论后,李奇微采取了“猎犬行动”。名字是他自己起的,意思是要像猎狗一样,寻找中国的军队在哪里,创造战机,然后进攻。李奇微说:
“不是都在说联合国军到底应该怎么办吗?依我看,联合国军的出路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在李奇微的指示下,“联合国军”开始全面搜寻,全面进攻。
要知道,此时我们的军队正面临困境,经过三次战役,兵力减员,士兵疲惫,后勤供应极度短缺,补充兵力尚未抵达前线。
我们的战士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却又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有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
换言之,“联合国军”的这场进攻发生在我们的军队最不适宜战斗的时候。
若是撤退,如何对得起祖国与人民;若是进击,情况又不允许。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可谓愁容满面。
毛主席电报指示:
“我军必须立即发起第四战役,以歼灭两万至三万美李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
彭德怀依照目前的形势,做好最大限度的进攻部署,形势极为严峻的第四次战役开始了。
一场又一场的惨烈战斗,让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着比之前更加险象环生的作战形势,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以命相搏,一往无前。在兵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我志愿军将士们仍然取得多场作战的胜利。
到1951年2月16日,西线志愿军部阻击部队转移到汉江以北,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
此时,在志愿军战士们的顽强阻击下,敌军平均每天的行进速度仅仅是一公里,但是战线依旧在不断后退,后勤供应也极度缺乏。
军事形势十分严峻,接下来究竟该如何打?该进还是该退?彭德怀再次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
他打算趁着休整的间隙,冒险回北京一次,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况。毛主席同意了他回京的想法。
彭德怀硬闯玉泉山
1951年2月20日,彭德怀简单交待了一下工作,就带着参谋、警卫员出发,他们在安东登上飞机。
飞机在沈阳临时降落加油,当地的军政首长来迎接他,看彭德怀赶路匆忙,大家邀请他休息一下。
彭德怀根本没有心思休息,眉头紧锁地回道:“我不吃饭,也不休息,你们别管我。”他连休息室都没去,就站在飞机上等,直到飞机加完油,然后继续启程。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乘坐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一下飞机,彭德怀就急匆匆地乘车直奔终于中南海。
等他赶到中南海后,才得知毛主席这天在西郊玉泉山静明园,彭德怀顾不上休息,又坐上车向玉泉山奔去。
彭德怀抵达玉泉山静明园时,正是午后,恰好是毛主席休息的时间。
毛主席的作息不同于常人,他习惯在晚上工作,白天休息,从战争时期开始,毛主席就保持着这样的作息习惯,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好友们都习以为常。
彭德怀到玉泉山时,毛主席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进入睡眠。可战事紧急,彭德怀司令员是抽空从前线回来的,他等不及,硬要闯进去。
工作人员劝他:“主席工作了一整夜,刚刚睡下......”
“不行,我要立即见主席。”彭德怀心情急迫,完全顾不上工作人员的阻拦,直奔毛主席睡觉的卧室。
彭德怀往前走着,工作人员拦着,彭德怀原本就很着急,看到工作人员一路阻拦,更是怒上心头。
他一把将工作人员拨开,厉声大喊:“这现在是什么特殊情况了!前线军情如火,走开,莫要拦我......”说罢,彭德怀径直向毛主席的卧室走去。
在这一点上,彭德怀和工作人员都没有错,一个为了战场上的将士们,一个为了日夜操劳的毛主席。
当彭德怀走到卧室门口时,毛主席也早已被外面的声音吵醒了,屋里传来毛主席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哪个铜槌花脸在叫板哩,嗓门都冲破天啦,原来是我们的彭大将军呀,我岂敢不见,快请进......”
彭将军穿着一身军棉衣走进去,毛主席则穿着一身睡衣迎上来,两位老战友在此刻相见。前不久,彭德怀才带着毛主席的殷切希望,奔赴朝鲜战场。
刚见面,彭德怀不好意思地向毛主席致歉:“主席,对不起喽,影响你休息......实在是前线情况紧急,我又是个急性子。”
彭德怀着急地准备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毛主席反而从容自若地先问他:“你吃饭没有?”
彭德怀直言,还没有吃饭。这一路行色匆匆,哪里还顾得上吃饭,毛主席赶紧让他填饱肚子,再好好汇报。
毛主席向来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与彭德怀坐下来,先聊了聊其他的话题,他问:“德怀呀,你的小名叫石穿?”
得到彭德怀点头的回答后,毛主席告诉他,自己的乳名叫石三伢子,他说:“你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嘛!”
“我岂敢与主席相比,我看,主席是快宝石,而我彭德怀不过是块冥顽不灵的顽石。”彭德怀摆摆手说道。
毛主席大气挥手,紧接着说:“我也是顽石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杜鲁门,一块扔给麦克阿瑟......”
毛主席的心中何尝不关注朝鲜战局,聊了一会天之后,彭德怀原本穿着军棉衣,再加上屋里有暖气,这让他更热了,不拘小节地解开衣服纽扣,对毛主席说:“主席,我可要木棍进炮膛——直来直去了。”
彭德怀直言不讳,向毛主席汇报如今朝鲜战场上面临的严峻情况,他表示,如果不尽快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继而会影响到朝鲜战争的胜败。
按照彭德怀的分析,目前战场上主要面临4个问题;
第一,志愿军战斗力下降。连续三次战役,让志愿军战士们消耗很大,而且很多战士血洒疆场,长眠于朝鲜土地之上,失去的兵力又无法得到补充,致使志愿军的战斗力明显削弱。
第二,部队物资供应不足。彼时的朝鲜正值寒冬,寒气袭人,志愿军战士们在严寒天气下作战,本就挨饿受冻,再加上衣服鞋袜还有破损,受冻的人有很多,着实影响作战。
第三,战士们营养跟不上去。志愿军战士们经常面对断饮断粮的恶劣情况,更别说吃蔬菜了,长期吃不饱,使得大家营养不良,体力也因此下降。
第四,敌人的空中封锁严重。敌军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不断轰炸,我们的军队一方面要应付敌人轰炸破坏,一方面因为缺乏制空权,道路运输又不方便,导致武器也难以运输。
说完这4点问题后,彭德怀面色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运输,是无法尽快取得胜利的。”
毛主席沉思良久,向彭德怀表示,如今根据朝鲜战场的局势,虽然要以争取速胜为前提,但是仍然要坚持“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的方针,毛主席与彭德怀一致认为,要做好在朝鲜作战的长期准备。
与毛主席的这番谈话,让彭德怀安心不少,毛主席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指示,这也给了他一个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此次见到毛主席,除了商讨战局,还聊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毛岸英的牺牲。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这次彭德怀回来,对毛主席心有愧疚,对于毛岸英的牺牲,他内心实在悲痛,也埋怨自己有负主席所托。
毛主席没有怪他,他表示,打仗总是要有牺牲,不要因为毛岸英是他的孩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可作为父亲,他又怎能不伤心,只是他将这份悲痛埋在心底,不与旁人诉说,这份博大的胸怀实在令人佩服!
送别彭德怀之前,毛主席再次叮嘱:“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一定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与毛主席汇报后,彭德怀安心不少,这才离开玉泉山。
1951年2月24日,彭德怀回到北京的第四天,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周恩来以及军委各总部的负责人在总参居仁堂会议厅开会。
会议上,彭德怀再次强调志愿军战士们在前线面临的严峻形势,他提出,希望大家能竭尽全力想办法支援前线。
要明确的一点是,此时的新中国也才诞生不久,国内有许多事情都需要重新去做。
面对彭德怀的提议,有干部表示,一些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起来,他要求的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所困难。
彭德怀忧心前线的战士们,听到这话,一时间没有控制住情绪,起身大吼:“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们可以去前线看看,看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
彭德怀告诉大家,前线部队十分艰苦,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不仅有战死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问:“他们是为谁牺牲?为谁流血?......难道大家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他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彭德怀一番严词,居仁堂里沉默良久,没有人说话。
负责主持会议的周恩来率先打破了沉默,他说:“彭老总,先不要着急,这些困难我们一定会解决的。”
周恩来呼吁大家先冷静下来,坐下来一起好好商量,问题才能解决。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周恩来连续主持召开多次会议,为前线的战士们解决援助问题。
1951年2月26日,彭德怀又见了毛主席一面。
经过商讨后,毛主席决定给苏联的斯大林发电报,购买可以装备六十个师的武器,同时请求苏联能派出两个空军师参战。
同时,毛主席决定动员广大青年们参军,支援前线。
彭德怀在匆忙之中赶回北京,他留在北京的时间不多,因此每天都在为解决前线的困境而奔忙,整个人肉眼可见地消瘦下来。
毛主席担心他的身体,要他在北京多休息几日,但彭德怀时刻忧心战场上的情况。在北京短暂停留一周后,彭德怀又急匆匆地重返朝鲜战场。
彭德怀重返朝鲜战场
1951年3月1日,彭德怀离开北京。彭德怀这次回京,极大解决了前线面前的困难:
第一,对于兵力不足的问题:
第19兵团、第3兵团的三个军受命入朝参战,新兵也立刻启程进入朝鲜;
第二,对于物资不足的问题:
3月5日,彭德怀离京几日后,苏联的斯大林回电,表示会派一个驱逐机师、三个高炮师参战,同时再增供六千辆汽车。
同时,我国炮兵再出动一个高炮师、一个战防炮师、三个火箭炮团,以及后续的武器供应,都要尽快到位。
第三,对于战士们生活的问题:
负责疗伤的医院、以及各种粮食等物资也尽快到位,等等。
3月9日,彭德怀在沈阳等地停留几日后,重返朝鲜前线志愿军指挥部。
很快,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全线转移到“三八线”以北附近地区。
新入朝的第3兵团、第19兵团迅速集结,志愿军们得到兵力的补充,“联合国军”发现了志愿军的后续兵团,在部分地区停止进攻。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我们的将士们,彭德怀所在的指挥部始终位于阵地前沿,敌机不断从指挥部上空飞过,炮声枪声不绝于耳,而彭德怀、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仍然无所畏惧。
假如当初彭老总没有回京求援,或许抗美援朝的结果会大不一样吧!但后来的战争事实证明,那时毛主席给出的指示很高明。
1951年4月,春天到了,在历时87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他们以血肉之躯顽强地抵挡了敌军的进攻,将“联合国军”成功阻挡在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等地区之外。
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成功地完成了防御任务。
这次战役,也为接下来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大规模反击,中朝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
1951年10月25日,彭德怀被授予朝鲜最高勋章。
1953年7月,作战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群将士,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肩负光荣使命,与朝鲜人民一起,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光辉闪耀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