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号清明节(四月份)

四月,又到了祭祖清明的时候,许多外出游子回来祭祖,重新上香填土。所以我们在这个清明节过了这么多年,不仅仅是假期,它的起源和历史都很有学问,有很长的故事。

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不同的典故。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传说和历史,它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融合了自然节气和文化习俗,具有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的统一,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简而言之,它是不寻常的。

起初,清明节只是节气的名字,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山西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前一天庆祝寒食节;榆社县等地在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在一些地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古代清明节是春分后十五天,而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确将4月5日定为假日清明节,又称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含义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既有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和八卦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观念。

在早期的视觉教时代,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称为一岁(摄提)。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迁一辰,回归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于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末年初交汇的方向,代表着“易说卦传”:“根,东北之卦,万物之所成,也是万物之所成。因此,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的“建寅”月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循环往复;年底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回到寅位,最后又回到寅位。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春节。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位时,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万物洁净,生气旺盛,吐旧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景,是郊外郊游、清墓祭祀的好时机。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属于敬祖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体现了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表达了人们尊祖敬宗的道德情怀。扫墓,即“墓祭”,称之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祖先的信仰和春祭礼俗。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种是天地信仰,另一种是祖先信仰。根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一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墓葬,表明古代祖先在一万年前有明确的有意识的墓葬行为和习俗。“墓祭”礼俗历史悠久,清明“墓祭”是春季传统习俗的综合升华。

古代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前提,祖先的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节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习俗丰富,总结为两大节日传统:一是尊重祖先,谨慎追求远方;二是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祀、缅怀、追忆的主题,还有郊游、身心愉悦的主题。清明节生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经过历史发展,清明节融合了唐宋时期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融合了许多民俗,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节气意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顶部的方向来确定的。

古人祭祖

斗柄从“银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B位”时,是清明节气。从汉代到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分为24段(每段15天),以冬至为“24节气”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开始,即冬至后的第105天。现行的“24节气”来源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自1645年以来一直使用),根据太阳回归黄道的位置确定,当太阳黄经达到15时°为清明节交节点。

淮南子天文训练:“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新明净的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在这个时候,都是干净的,所谓的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万物洁净清明,盖时当气清明,万物皆显,故名。”

清明节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变化的节气。在这个季节,阳光明媚,植被萌芽,空气清澈,一切都显示出来,自然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清明节时,中国南方气候清新温暖,地球呈现春景;北方也开始断雪,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农事谚语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加,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业谚语“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由此可见,这一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清明节,断断续续

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节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贵高原)。

清明节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寒、暖,以及未来天气都有一定的预示,有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秋来旱谷(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也预示着未来的天气和年成。农民们非常关心它。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谚语。例如:

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闽)

清明节吹西北风,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在眼前结束(冀)

清明节故事

据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的路上,他又累又饿,站不起来了。随臣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什么吃的。

大家都很着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切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腿割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新奖励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却忘记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公,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和妈妈悄悄去绵山隐居。晋文公听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路险,树木茂密,找两个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火遍绵山,却没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痛哭。葬礼上,从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于是把老柳给了“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确实有人,但在《左传》中、在《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没有介子被烧山而死的情节。

此外,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而来的。根据考试,清明节的起源实际上与介子推无关。

作为一个春节节日,清明节在周朝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中国幅员辽阔,先秦时期南北习俗不同。北方习俗主要记录在文献中。

唐朝是墓葬习俗融合的时期。从那时起,清明节的墓葬习俗逐渐出现在文献中。

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都被附加到一个传说中作为“起源”,但实际上,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的诞生,是由后代建立起来的。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历史见证官 SEE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