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名(老子)

杜尔未将《老子》与《易经》相谈并论是“拉郎配”

注释老子思想的,历代不乏引《易经》之道而入老子之道的,当下的道友们,更是引经据典,不乏力作。

以文化人类学者杜而未先生为例,他有两个著名的“发现”,一个是通过对《易经》和《老子》语句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易经》中的许多卦名如“兑”“丰”“损”“益”“复”“泰”等等,都在《老子》中出现过,并且许多词的用法相同。比如“节”卦初九爻辞作“不出户庭,无咎”。而《老子》41章作“不出户,知天下。”《讼》卦九四爻辞作“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而《老子.十六章》作“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

对于杜尔未先生的理解,提出个人看法。

第一,即便概念相同,但赋予的思想不同。《易经》列出的对等概念,意在转化,而《老子》中的概念,意在“取此去彼,消灭对立而“抱一”不二。

且《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老子主张取消阴阳而“复归于无极。因此,《老子》中出现的概念,未必就是《易经》的概念,就如同儒道两家都论道一样,老子的“道”是独立不改的“自然”非人为之道,孔子的“道”是权力意志体现的“周礼之道”。

第二,同样是“不出户”,二者要表达的思想截然不同。《易经》的“不出户庭,无咎”,是说有险难之兆,就要规避它,明知有风险,就不要出门了,这是逢凶化吉之举。


而老子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与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规避风险预警无涉,老子要表达的是:为道的圣人,即使不出家门,也知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因为圣人奉行无为之道,没必要舟车劳顿去体察民情,为“天下多忌讳”而殚精竭虑。老子通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的案例,是要推行“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的“无为”治理思想。

第三,《易经》的“复即命,渝,安贞吉”的无确定性跟老子“复命日常”的坚定判断天差地别,不可相提并论。

无论把“复即命,渝,安贞吉”理解为“败诉、认罚、赔偿,以确保安顺”,还是理解成“化险为夷,平安无事”之意,都属于预测之属,跟“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的判断毫无逻辑关系。

老子要表达的是:万事万物终将落叶归根,这种状态叫做“静(不躁动)”,也就是“回归本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恒常的状态(道的状态)——这跟易经要表达的“官司、改命”之类的不确定性,没有关系。

上述基本概念都不能打通,更不用说所代表的思想了。台湾师范大学的陈育民先生,错误地引述朱伯昆、陈鼓应、尹振环等人的相关论述,得出老子思想源于《易经》,试举一例:

陈育民先生认为:老子的“坚强者,死之徒”、“飘风不终朝,暴雨不冬终日”,“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等,都是从《易经》“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转化而来。

“坚强者,死之徒”是柔弱胜刚强的同义语;“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对“希言自然”的举例说明;“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是对两者的选择,即宁愿“若石”而不欲“若玉”。老子的这三句话表达的是“道”的三个不同属性,根本不是一个意思,又怎么会从“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转化而来。

以上仅举例而已,但从这些例子里,就可判断,上述作者生拉硬扯,非要把《老子》思想《易经》锲入《易经》里,属于生拉硬拽的“拉郎配”。

本人不反对老子对《易经》熟悉的判断,但至少上述诸位先生的证据属于胡适说的“丐词”,即先入为主的假定,然后在此基础上罗列“证据”,以证明“假定”的成立。

《老子》是对黄帝“金人铭”的诠释

对照黄帝《金人铭》的全部内容,可以肯定:《老子》与《金人铭》思想一脉相承。

《逸周书》是重要的西周文献,其中记载周武王跟邵公奭和毕公高的训戒,其引用的内容即是《金人铭》之言。

而《太公阴谋》《太公金匮》《荀子》均有金人铭的记载,河北八角廊和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等文献,也佐证了《孔子家语》的真实性。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是对《金人铭》的诠释吗?

《金人铭》的内容(以《孔子家语·观周》为据,文字较多,选录部分):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及去周,老子送之……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参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

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老子“言有宗,事有君”的“宗”“君”所指正是《金人铭》,略举例说明

《老子》主要思想与《金人铭》高度一致,《老子》一书多处原文引述《金人铭》言论,并视《金人铭》作者为“教父(学父)”:“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引述句)’,吾将以为教父。”

比如“无为”思想,《金人铭》说“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老子》有多章对应于此,比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多言数穷;不言而善应;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金人铭》关于“为之于未有”的说法是: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初起的火苗不扑灭,变成熊熊大火怎么办?涓涓细流不堵塞,终将汇集为江河;长长的线不弄断,将有可能结成网;细小的枝条不剪掉,将来就要用斧砍。

《老子》与之对应的章节很多,整个64章几乎都是: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再如柔弱不争,《金人铭》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老子则说: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金人铭》说:执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则说: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知其雄,守其雌;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虽为周王室守藏史,熟知三坟五典之常、周易八卦之数,然而其用意专注于为政取天下之治,而无心于卜筮术数之术。而且,在秦汉“易传”产生之前,易学还基本停留在原始卜筮阶段,在《老子》中是不可能找到“易道”思想的影子的。相反,《黄帝铭》的影响遍及全篇,因此,老子思想源于《黄帝铭》是毫无疑问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问道华夏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