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对话周国献)
2015年8月26日和9月23日,《建设银行报》每月一期“风物”专栏以连载的形式,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张瑾老师对摄影师周国献的专访文章及周国献的汉正街“扁担”纪实摄影作品。现转载于此:
【编辑手记】一个摄影师是通过镜头来理解和结构眼前这个世界的,这就像一个作家,沉入时间的长河,用文字把脉时代的温度。文字的记录放大了想象的空间,而影像却是当下最接近真实的还原。周国献的摄影作品常让我想起那些“大时代、小人物”的作家书写,潜入最底层的人群中,听他们心底的倾诉,然后和他们站在一起,向这个时代发声。我特别喜欢周国献说的一句话,他说,要让这些汉正街的“扁担们”在他的镜头里有尊严的活着。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让所有人都能体面的活着。所以,我喜欢“扁担”张飞招手的照片,那笑容里有梦、有明天,唯独不见悲苦。还有那张小雪人,冰冷的洁白,却有脉脉温情的流动,那本是粗糙生活中最无暇顾及的情趣,所以更加珍贵。喜欢听周国献讲他自己和“扁担们”的故事,彼此交付的真心与信任。作为一个摄影师,他面对他们的姿态是低的,甚至有那么一丁点儿不易觉察的仰视。我愿意相信他的讲述和他的真诚,如果不是这样,镜头一定会出卖他的。
从今天开始,风物将连载两期来呈现这组照片,一起听周国献的“摄路心语”。这些“扁担们”,都活在了周国献的镜头里,至于你是否记住了每一张面孔,那就看你是活在生活之上,还是潜入了生活之下。因为,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往往取决于你所站的位置。
张瑾:你是武汉人吗?你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是怎样的?
周国献:我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79年高考考入武汉后,就一直呆在武汉,至今已有36 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完成学业、结婚生子,我在这里结识了对我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众多老师、同学和朋友。武汉是我无法割舍的情怀。
张瑾:你喜欢这个城市吗?
周国献:在我的印象中,武汉是个非常市民化的城市,市井生活味极浓,武汉人的生活随意、散漫、不拘小节,但很实在、乐观、率真。作为纪实摄影师,在武汉永远有拍不完的题材——走上街头,随时都在上演着肥皂剧、轻喜剧、荒诞剧,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纪实摄影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我越来越喜欢武汉这个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越来越喜欢拍摄武汉。近几年我几乎没有在外地拍过作品,离开了武汉似乎创作激情锐减。
张瑾:摄影是什么时候走进你的生活的?
周国献: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军校期间就爱看《大众摄影》等摄影杂志,先是借用同学和女朋友的相机拍照,和留校同学一起自己配药水洗相,1994 年12月用当年的军人转业费购置了第一台相机——佳能EOS 1000F,也常常自称爱好摄影,但囿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认真从事什么创作。记得在摄影杂志上读过一篇访谈,被采访的摄影家原来是拍风光的,有一年他回老家探亲,向乡下的父亲炫耀自己的作品和获奖情况,他父亲说:“你拍的照片是好看,但有什么用呢?”从此,这个摄影家逐步转向纪实摄影。受他的启发,我从八九十年代就特别关注纪实摄影,喜欢看谢国安等摄影家拍摄的老街作品。2008 年下半年,46 岁的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规划,摄影成了后半生的最大追求。
张瑾:你还记得你人生中的第一个摄影个展吗?
周国献:2004年夏天,我和家人到青海、甘南和川西自助游,回来后和当时担任湖北省建行团委书记的喻绯说起西域旅行摄影的事,喻书记说,我帮你做个展览吧。这个办在湖北省分行图书室里的《西域风情数码摄影展》,虽然简陋,但却是我的摄影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我对摄影的兴趣就更浓了。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摄影个展是2011 年11 月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上举办的《汉正街扁担》个展。当时我是作为自由摄影师报名参展的,我还记得展场就设在丽水市人才交流中心,不是主展场,国内外专家、评委很少光顾,观展的都是市民和学生,留言簿上有很多人给我留言,我很受感动。
张瑾:我也很喜欢你的纪实摄影作品。对你来说,摄影是一种对时代探索的方式,还是提问的方式?
周国献:摄影对我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二是提问。透过镜头观察社会、定格众生,通过影像表达观点、提出问题。以前,我的摄影主要是记录,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记录时代的变迁、留存普通人的真实影像。从去年开始,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纪实摄影,开始尝试新纪实摄影,这一部分的作品还有待整理后发表。我觉得用影像说什么比用影像留存什么更重要。
张瑾:你觉得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之间是应该互相了解的吗?如果了解,是否会影响记录的客观性和理性?
周国献:以我的拍摄经验,一个专题摄影作品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对拍摄对象的了解成正比的。当我和拍摄对象融为一体,拍摄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拍摄对象不再感到被侵入,不会感到镜头的存在,拍摄出来的影像便真实、自然。观众能感知你和拍摄对象的亲密程度。作为摄影师,我能处理好交朋友和摄影创作的关系: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为拍摄对象拍些他们喜欢的照片,甚至为他们奔走呼号,但我心中时刻装着摄影专题,不会影响摄影项目的运作,不会忘了作为纪实摄影师的担当和责任。
张瑾:你每一次举起镜头,聚焦你所选择的对象,然后按下快门,你会对呈现的影像有期待吗?
周国献:当我仔细构图拍摄时,不管我拍摄的是斑驳的老墙、废弃的物品,还是虚幻的光影、超现实的广告,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想反映什么、表达什么。当我抓拍时,对呈现的影像一般也有大致的预判。发现精彩的瞬间,或预判将出现什么重要或有趣的画面时,我会心情激动,呼吸会急促,手会发抖,抓拍的影像可能会有点虚,但多半能拍到不错的、感人的照片;抓拍时心境平平,构图、曝光可能都很精准,但呈现的影像往往感觉也平平,缺少感动人的气场。纪实摄影很多精彩的瞬间、有趣的巧合仅存在于抓拍的静态影像中,把它展示出来,观众可以来回欣赏、仔细揣摩、在内心与之对话,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且历久弥新,这也是电影、电视、流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摄影仍然如此有魅力的原因之一。
张瑾:你的纪实摄影,为什么要选择汉正街?
周国献:我把汉正街列为我的第一个摄影项目,因为当时正当兴盛时期的汉正街是武汉市的一张名片。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表——从2009 年元旦开始拍摄汉正街,先拍汉正街浓浓的年味。元旦三天节假日,我都在汉正街打转,拍红灯笼、中国结、年画,拍商家和打货人,拍挑货的“扁担”。三天下来,“扁担”因其朴实、友好成了镜头中的常客,我也与部分“扁担”成了朋友。我决定从“扁担”切入,实施我的汉正街拍摄项目。
张瑾: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汉正街上的扁担应该是社会边缘人群,但你却把他们作为你纪实摄影的主角,你是基于怎样的一种考量?
周国献:武汉人把挑货的人称作“扁担”,他们是中国当下众多的离开土地的农民融入当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汉正街及汉正街“扁担”的演变,其实是一部汉正街商业发展乃至武汉商业发展的浓缩史。特别是2011 年,武汉市政府启动了汉正街整体搬迁工程,我忽然有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我觉得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即将消失的汉正街,为最后的汉正街“扁担”留存影像;同时希望透过我的镜头,引发社会给予农民工这个群体更多关注,让他们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希望通过我对汉正街这个汉口最老城区的影像记录,引发社会对城市改造和城市规划的思考。
张瑾: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你必须走进生活才能真实的记录生活。你是如何让“扁担们”接受你,走进他们的生活的?
周国献:我来自农村,对农民工有种朴素的感情。2009年元旦开始拍摄汉正街时,也许是我友善的态度和朴素的衣着,“扁担”们就对我特别友好。我除了给他们拍照,还经常找他们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家人情况,和他们一起下馆子。慢慢地,他们认可了我这个朋友,开始邀请我到出租屋做客、吃饭,到他们的老家过年。他们如果换了手机会告诉我换了什么号码,邀请我再去玩;他们在镇上购置了新房会请我去看看。“扁担”们没把我当外人,这使得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人都是平等的,你真诚待人,对方也会真诚待你。普通老百姓最纯朴,最容易沟通,你把他们当朋友,他们也把你当朋友。
张瑾:在你的镜头里,除了记录艰辛,我也看到一些让人带泪的幸福。比如站在包裹上的那个雪人,还有跳皮筋的女孩。你为什么要拍这些?想要表达什么?
周国献:看到“扁担”在货包上捏的小雪人,以及“扁担”子女用废弃打包绳跳绳的场景,我被感动了。“扁担”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吃的是简单的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出租屋或每晚两三元的扁担房,或者干脆睡在桥洞下或马路边。但他们有梦想,有责任感,待人诚恳,为人友善。他们可能舍不得花钱为子女买专用跳绳,但他们很享受与子女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起早贪黑,顾不上理会超强度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希望通过自己的体力付出,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希望把这些农民工朋友拍得有尊严,拍得有血有肉,让大家对他们有更多的、全方位的了解,让他们得到更多关注。
张瑾:看你的摄影作品,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油画效果,你是在刻意追求这样的效果吗?还是你认为这是时代的底色?
周国献:这组作品是专门为参加2013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准备的,采用这种减饱和的效果,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尽可能保留汉正街色彩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视觉干扰,同时期望引起观众对汉正街末代“扁担”的怀旧感。另外一个考虑是,国际专家、评委更加认同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色彩,而不是注重光影的黑白作品。
张瑾:你如何评价现在这个时代?
周国献: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宽容。作为摄影师,有责任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并力图通过影像发声,用影像推动社会的进步。我特别喜欢美国新纪实摄影大师戴安·阿勃斯说过的一句话,“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的事情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有人会看见。”
张瑾:你是个60 后,你记忆中的80 年代是怎么样的?你怀念那个年代吗?
周国献: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与人之间还比较纯朴,但生活也简单、单调一些,个性尚未得到彰显。那个年代的武汉市有点脏乱差,但有众多的老街老巷老里分(武汉人称里弄为里分)有温馨的邻里文化。如今眼看着一片片老里分被拆除、一幢幢老建筑被夷平,心中不免怅然若失。我会怀念那个年代的纯真、安全感和温馨的邻里文化,也喜欢现在的多样性、开放性,但更希望武汉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能更多地保留一些文化底蕴,让后代还能从中体悟到历史上的大武汉。
张瑾:你相信命运吗?
周国献:命运往往跟性格有关。我的性格有点内向,这对我的事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当这个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摄影是我扬长避短的武器,它使我变得自信、变得坚强;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周末上街拍照不仅让我活得充实,更让我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幸福感。拍照的时候,一切烦恼都抛诸脑后,眼中只有拍摄对象和期待的画面,这一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 2010年8月29日凌晨,物流仓库从汉江堤清理出去后,物流公司改在沿河大道装卸货物。次年8月,汉正街全面禁止大货车和长途客车通行。(周国献 摄)
▲ 2010年5月1日,来自湖北黄石的扁担熊安武(下)和老乡工友在汉正街十五码头搬运货物,两个月后,汉江堤内的物流仓库全部清理出去。熊安武和大哥熊安文、三弟熊安全三兄弟都在大唐物流公司打工。(周国献 摄)
▲ 2009年10月23日,来自湖北黄石大冶的扁担吴礼华在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扛包。吴礼华1957年生,1991年来汉正街做扁担,老婆在大冶金牛镇开服装店。育有二女一儿,老大女儿已出嫁,老二女儿在厦门工作,老三儿子在金牛镇读高一。(周国献 摄)
▲ 2009年11月16日,武汉迎来当年第一场大雪,大量货包滞留在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楼下。(周国献 摄)
▲ 2012年12月26日,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楼下一个扁担在头上系块塑料布遮雪挡寒,抽根烟喘息提神。元旦前的汉正街是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扁担们挣钱的黄金时段。(周国献 摄)
▲ 2012年12月26日,同安坊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的扁担捏了一个小雪人放在货包上。(周国献 摄)
▲ 2013年5月5日,来自湖北随州的扁担储广文坐在路边休息,5月份汉正街批发生意已进入淡季。储广文1964年生,来汉正街做扁担已经十年了,老婆在老家种田、照顾上初二的小女儿,大女儿在云南上大学。(周国献 摄)
▲ 2012年3月18日,来自湖北孝感安陆的扁担周忠银对着面包车后视镜用指甲钳修剪胡子。周忠银1968年生,1988年来武汉打工,先是开麻木送啤酒、饮料,2010年开始在汉正街做扁担。育有一女一儿。老大女儿在上海打工;儿子在安陆读高三。(周国献 摄)
▲ 2011年11月19日,来自安徽合肥东泽镇的扁担张飞向作者打招呼。张飞1989年患重病,基督教传福音者为他祷告,1989年下半年病好后开始信奉耶稣,并带动全家信教。在汉正街做扁担期间,张飞每周四、周六晚及周日上午都要去参加属灵教会的活动。(周国献 摄)
▲ 2010年12月18日,来自湖北随州的杨存凤回到汉正街附近的楼顶违建出租屋。杨师傅在汉正街拖货,老公刘安业在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扛包,儿子刘磊在附近的南阳村小学上学。(周国献 摄)
▲ 2011年12月18日下午,来自湖北潜江的80后扁担宋红鹏(右一)等6人收工回到汉水晴川桥下的扁担船上休息,这是19个扁担的家。住在扁担船上的扁担有潜江、荆门、仙桃等地的人,以潜江人居多。(周国献 摄)
▲ 2011年11月26日晚上,来自湖北孝感的扁担李瑞启(右二)在汉水街的扁担房休息。李瑞启1954年生,为了挣钱给患精神疾病的女儿治病,利用农闲到汉正街做扁担。十几个平方的房间里放置了3张高低床,可住12个扁担。(周国献 摄)
▲ 2013年1月13日,来自湖北随州的扁担申明国因患痔疮躺在慈善巷的扁担房休息。扁担房内放置了9张高低床,每张高低床可睡4人,房租每晚4元,每月100元。(周国献 摄)
▲ 2013年1月13日晚上,来自湖北孝感的扁担沈发成(右二)在慈善巷的扁担房里看电视。扁担房内放置了9张高低床,每张高低床可睡4人,房租每晚4元,每月100元。沈发成1956年生,育有二儿一女。大儿子在老家做泥瓦匠,二儿子研究生毕业工作了,女儿已出嫁。(周国献 摄)
▲ 2013年1月13日,湖北随州的扁担曹继中(左)收工回到扁担房找房东讨要存款,后者根据存款簿的记录和签字断然认定曹继中交纳的是100元押金,而不是800元存款。由于忙于活计和对银行业务及风险意识的淡漠,很多扁担将每天挣的钱存在房东处,唯一的凭证就是房东手中的存款簿。在作者的斡旋下,房东做了部分妥协,退了几天的房租。(周国献 摄)
▲ 2013年1月19日,年仅44岁的湖北随州扁担陈运发医治无效去世,留下三个女儿。2012年12月27日,陈运发在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扛包时突发脑溢血,二十多天的抢救共花费十多万元,相当于他做扁担的全部所得。(周国献 摄)
【相关链接】:
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扁担:汉正街的传奇》
周国献作品《扁担:汉正街的传奇》在2013平遥摄影节展出
周国献艺术简介
周国献,中国雅昌影像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2020-2023年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遗产大数据中心兼职研究员。
周国献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武汉和湖北的影像探索,从传统纪实到新纪实,用镜头关注本土,用影像反映当下。其摄影作品曾参加2011/2015丽水摄影节、2013/201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7大理国际影会、2016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21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2012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国际国内摄影节个展,并在本地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卓尔美术馆、物外书店等举办摄影个展;曾荣获2013年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6年第六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摄影展览奖、2017年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中国金融系统2015年第三届和2017年第四届全国摄影展纪实类金奖、2019年度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作品奖、2016年第三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2018年摄影项目《“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2020年8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遗产大数据中心筹建“周国献工业遗产影像档案数据库”。摄影作品被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武汉市汉正街博物馆收藏;摄影作品集《汉正街期待“重启”》作为雅昌文化集团《100位摄影人镜头中的抗疫故事》之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主要展览经历】
2011年11月,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摄影个展《汉正街扁担》;
2012年5月,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个展《恩施庆阳凉亭街》、《看展览的人们》;
2013年9月,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摄影个展《扁担:汉正街的传奇》;
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武汉博物馆个展《走进汉正街——周国献汉正街纪实摄影作品展》;
2014年9月,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摄影个展《江城水上人家》;
2015年1月至2月,武汉卓尔美术馆个展《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
2015年8月至9月,武汉市汉江湾壹号双人展《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展》;
2015年11月,中国丽水摄影节摄影个展《自动售套机》;
2016年4月至5月,武汉物外书店个展《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
2016年11月,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个展《汉正街相册》;
2017年8月,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摄影个展《大武汉》;
2019年7月,武汉外滩1861《汉·港映像》群展;
2019年8月,武汉市汉正街《影像见证40年——我和我的汉正街摄影展》群展;
2019年8月,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印迹——“中国· 汉阳工业文化影像志”摄影展》群展;
2019年10月,北京国际摄影周《70x70的中国图像史——从七十位艺术家看1949年以来的中国摄影艺术》群展;
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江汉关博物馆个展《大武汉的工业记忆——周国献工业摄影作品展》;
2021年3月至4月,武汉市新世界百货《有板有眼有武汉》群展:
2021年9月至10月,第2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个展《退场》;
2022年6月,武汉市汉正街《汉正街摄影展》群展。
【摄影作品集】
2011年11月:《汉正街扁担》
2013年09月:《扁担:汉正街的传奇》
2014年09月:《江城水上人家》
2015年08月:《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
2015年11月:《自动售套机》
2016年11月:《汉正街相册》
2017年08月:《大武汉》
2019年12月:《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
2020年04月:《汉正街期待“重启”》
2021年05月:《退场》
2021年05月:《江城记忆》
.
特别声明: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发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
.
谢谢关注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关注方法】: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认准“黑镜头”LOGO及大“V”标识,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