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黄世智)

【摘 要】2016年5月31日,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在该校南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演出了王安忆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话剧《金锁记》。西法大剧社这次演出使用的剧本是在王安忆的剧本基础上改编的。舞台美术上虽然布景简单,但其他方面设计得比较好。在表演上也达到了一个校园戏剧社团的较好水平。特别是扮演曹七巧的高袆湄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金锁记》;戏剧社团;校园戏剧;西法大剧社;张爱玲


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经兴起一阵“张爱玲热”。此后,不断有新的“张爱玲热”出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校园戏剧社团也喜欢选择张爱玲的作品演出。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就是其中之一。西法大剧社曾经两次演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2010年12月22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导演:张炜烨、李力、胡守鑫、韩紫薇;2012年5月24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导演:毛毛、都蒙) 。2016年5月31日,他们又在本校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演出了王安忆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话剧《金锁记》(导演:陈果、许润东)。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对这次演出的几点看法。

一、剧本的改编

西法大剧社演出的《金锁记》使用的是王安忆的剧本。但在结构与内容上都作了较大改动。王安忆的剧本共二幕八场,而西法大剧社的《金锁记》共四幕,其中第一幕有两场。西法大剧社的剧本在内容上最大的改动是删除了与姜长安有关的内容,故事中母女冲突的线索没有了,只剩下姜季泽与曹七巧的冲突。但剧本保留了王安忆原作中的序幕和结尾。因此,西法大剧社意在把《金锁记》改编成一个结构更加整一,主要是讲述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感情纠葛的故事。


由于内容减少,特别是没有了母女冲突的线索,剧中的曹七巧不仅性格单一了,而且其心理扭曲变态的过程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剧中缺少曹七巧最终走向心理变态和自我毁灭的细节性内容,好像曹七巧天生就是泼妇一样。而这一点恰好是王安忆剧本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把曹七巧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对比一下来说明这一点。

张艺谋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把颂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一个青年学生到最后发疯的过程演绎得细腻而真实。结尾陈家迎娶五姨太更使故事在特殊性中表达出一种普遍性;用颂莲一个人的一生,暗示了千千万万个像颂莲这样女性的一生。《金锁记》中的姜长安和母女冲突的线索,使曹七巧最终由受害者变成施虐者的形象十分真实。读者和观众由此会产生联想,曹七巧的人生可能会被无限复制到其他女人身上。也许直到封建制度结束,曹七巧的故事才会消失。西法大剧社的剧本把王安忆剧本根据原作改编的这一部分内容删除了,使其剧本失去了应有的深刻性,也使曹七巧这一形象受损。


二、主题思想

西法大剧社版《金锁记》的序幕是曹七巧刚嫁到姜家的场面。在第一幕中,曹七巧的本性已经开始变化。她怨恨兄嫂将她嫁入姜家,怨恨姜家人瞧不起她。但她仍然保留着纯真的本性,接济和帮助兄嫂,对姜季泽心存爱慕之情。到了第二幕,曹七巧就开始堕落了。此时姜季泽大婚不久,三位少奶奶同台。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都是门当户对的名门闺秀,只有曹七巧是小门小户。三人言语间暗藏玄机,针锋相对。

姜季泽虽然新婚,但仍然流连青楼楚馆,使得曹七巧的怨恨加深。第三幕的内容是分家。老太太去世后不久,三兄弟分家,但家传之宝宣德炉无故失踪,由此引发激烈争吵。曹七巧这时也变得更加自私刻薄。在最后一幕中,姜季泽的骗局暴露,并与曹七巧产生了激烈争执。曹七巧的本性已经完全扭曲。她变得尖酸乖戾又痛不欲生。结尾是她的贴身丫鬟小双总结了她的一生和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从以上情节内容可以看出,剧中没有了母女冲突的内容,西法大剧社版《金锁记》相应减轻了社会批判和人性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但是,相对于王安忆的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该剧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多大改变。全剧有层次地展现了本性纯真快乐的曹七巧被践踏、残害,并在长期压抑下,最终走向心理变态的过程。编导的目的是让观众去思考,就像剧中的曹七巧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枷锁,无论是金的、银的、铜的,还是铁的,只要挂在你的脖子上,就会束缚你的脑,践踏你的心。

曹七巧人性的扭曲,是环境使然,更是她自己造的孽。看完话剧后,我们会同情她,但不会接受她的“无奈”。她也有她的可恶之处。其实,曹七巧比颂莲幸运。颂莲在陈家与大少爷只有一次偶遇,但七巧一直有三少爷姜季泽的陪伴。两人都被锁在深宅大院,也都在反抗。但颂莲最后疯了,而曹七巧则把自己变成和周围人一样,由一个受害者变成害人者。观众对她的感情也会由最初的同情可怜变为厌恶。曹七巧的人生悲剧有环境原因,也有自身原因。

曹七巧的婚姻只是兄嫂的一个买卖。她被卖掉了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只是一点金钱。因此,她生命中最宝贵的只能是金钱而不是家庭与亲情。如果她只是麻油铺子里的曹家姑娘,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平凡幸福,但她偏偏成为了姜家的二少奶奶。在那个腐朽混乱的时代,她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当她与姜季泽的爱情化为泡影后,特别是当她看清姜季泽重新找上门来只是为了算计她的财产时,她对所有的男人都绝望了,也对整个世界都绝望了。

她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也许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都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我们也因此能从中看出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这就是张爱玲所要表现的世界的无情和人生的苍凉。正因为如此,曹七巧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西法大剧社版《金锁记》也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诠释。


三、舞台演出

既然剧本是改编的,那么,西法大剧社这次创作演出《金锁记》的最大意义当然表现在舞台呈现方面,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和角色塑造上。下面,笔者再来谈一谈他们的这次舞台演出。

(一)高袆湄塑造的曹七巧形象。西法大剧社这次演出《金锁记》最出彩的舞台形象就是高袆湄扮演的曹七巧。高袆湄是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虽然在刚开场时,她似乎没有入戏,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整个人就像化身为曹七巧似的,将曹七巧这个悲剧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悲剧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对演出节奏把握得很好,在几个特定的时刻能将观众的情绪带入戏中。


尤其是分家后姜季泽来找曹七巧的那一场戏,高袆湄将曹七巧对姜季泽的盼望和担心,听说他的来意后的欣喜和紧张等演绎得细腻而真实。当最后明白姜季泽到来是为了算计她的财产时,曹七巧整个人就和疯了一样不断地哭喊,抱怨命运的不公。看着高袆湄在台上哭喊,直到她最终倒在地上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被打动了。

虽然高袆湄将曹七巧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变化表现得很到位,但其表演还存在着不足。她说话的语气缺少美感,一些表情动作也没有内心体验作基础。没能够更深刻地展示曹七巧心理的变化过程。她塑造的曹七巧形象总体上过于轻浮,再加上那个年代的服装造型,容易让观众感觉她是在扮演一个风尘女子。也许是年龄和人生经历差别太大,高袆湄无法完全理解曹七巧的内心并表现出她的沧桑人生。


高袆湄在表达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感情时不是很确切。两人似乎只能通过相对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之间不正常的关系。曹七巧喜欢姜季泽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姜季泽不是什么好人她也很清楚。当姜季泽戴着爱情的面具图谋她的家产时,她在指责姜季泽骗她的同时也责怪自己,为自己永远失去了想象中的爱情而后悔。也许女人都是这样,正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

(二)其他几个演员的表演。姜季泽(李佳钊饰)的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曹七巧形象掩盖住了,但大部分观众对他仍然印象深刻。姜季泽是姜家三少爷,李佳钊把他的纨绔子弟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但李佳钊在表现姜季泽的浪荡不羁时,语言与动作不是很协调。他戴着一副眼镜也有点不适合姜季泽的身份和性格。姜家大少爷(毛志飞饰)和三少奶奶(沈昱熙饰)的戏份最少,气场也不足,演员没有塑造出他们应有的性格,也没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大少奶奶(李茜饰)比较霸道,典型的大户人家贵妇人姿态被演员表现得很到位。曹七巧的兄(许润东饰)嫂(赵丹饰)形象塑造得也很不错。小市民贪图便宜的心态被表现得很好。其嫂表面上一副和事佬姿态,但话中又句句有深意,让人生厌。特别是许润东扮演的舅爷爷,每一句台词都有专业水平,让观众看着自然而真实。

(三)导演的调度和演员们的配合。《金锁记》的导演陈果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4级本科生。也许是因为舞台调度有问题,或者是排练的时间不够,《金锁记》整台戏的有机性不强,节奏不紧凑,抓不住观众的注意力,整个演出过程没有给观众留下一气呵成之感。一些演员的台词功底不够,有时又忘记了与其他演员配合,以至于让台下的观众感到他们总是在自言自语。整部戏的前半部分,演员们的表演不是很投入,可能是因为紧张或是刚开始还没有入戏的原因。但后半部分演员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个性,并且演得很投入。观众也都随着演员们的表演忘身在剧情当中。


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配合基本上没有出问题,但心理感情上真正的互动不够。其他演员在台上眼神之间没有互动,有的演员像是机器般读出自己的台词。一些演员给观众的感觉像是在走地位打配合,而不是演戏。但也有演员的表演很有气场。剧中的马师爷(王宏泽饰)似乎只出场一次,与在场的所有角色都配合得很好。

作为目睹曹七巧一生变化的丫鬟小双(白娇月饰)应该也是这部戏的主要人物,但看过这部话剧后总感觉小双是可以随时被忘记的。其实小双是曹七巧人生的一个见证者和讲述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话剧不同于小说和电影,可以被反复阅读观看,话剧的演出具有当下性。一部话剧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员们的现场表演。虽然西法大剧社的演员们都是在校大学生并非专业演员,但我们仍然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创作演出更好的剧目。


四、余论:舞台美术及其他

校园戏剧一般都是“贫困的戏剧”,因此,对于需要资金的舞台美术方面总是没有什么可谈的。西法大剧社这次《金锁记》的演出,布景只用了一块黑色幕布。但他们在服装道具方面尽量追求真实化、艺术化。舞台上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也为整个演出增色不少。但仔细观察,也有好几处不合适。大少奶奶的服装有点像明代服装,她身上的首饰也太少了。

大少爷的那身衣服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新郎。曹七巧的服装也不合适,一出场就一身嫁衣装扮,而此时她分明已经嫁到姜家很长一段时间了。剧中最大的失误是老太太刚死后分家的场面。剧中没有人穿丧服,姜家大少爷和曹七巧甚至还穿着红色衣服。《金锁记》的演出在灯光运用方面也有不合适的地方。整个演出过程大部分时间只有一束追光,没有制造出一种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的氛围。


总的说来,西法大剧社这次演出《金锁记》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其中的得失成败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演出张爱玲的作品既是受持续不断的“张爱玲热”和国内其他高校戏剧社团的影响,也是追求自己演剧特色的一次主动选择。如果我们把张爱玲的作品传播和改编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看的话,西法大剧社版的《金锁记》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特别是高袆湄塑造的曹七巧形象,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可贵成就之一。

参考文献:

[1]陆渝宁.铁屋子里戴着金锁的女人—评陕师大剧团演出的话剧《金锁记》[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blog.163.com/.2018-10-01.

[2]魏歆瑜.观冯从吾剧社演出的话剧《冯从吾》有感[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blog.sohu.com/.2018-10-01.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5-414.

[4]羽佳.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评西外话剧社演出的话剧《李想的理想》[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blog.sohu.com/.2018-10-01.

[5]彭宝丽.都曾是诗人,都沦为世人—评西法大剧社话剧《末路诗人》[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blog.sohu.com/.2018-10-01.

[6]黄世智.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255-272.

[7]师泽浩.在黑暗中追寻光明—话剧剧本《我们的地下铁》创作阐释[J].戏剧之家,2018,(26):11-13.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4期。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光影故事的博客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