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的今年多大了(还记得主持人徐曼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亲爱的同胞,新年好!从今天开始,我给诸位主持《空中之友》节目。我姓徐,名曼,罗曼蒂克的曼。我愿通过空中的电波,为海峡对岸的同胞服务……”
1981年元月1日,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许多听众,突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轻柔甜美的声音,不由为之一怔。
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在收音机里所听到的播音员的声音,大多高亢、嘹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言语间充满昂扬的斗志和无穷的力量。
所以突然听到如此甜美如清泉的声音,大家都倍感亲切,随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声音,真是宛如天籁,让人听得如痴如醉,甘之如饴。
我想,也正因为徐曼曾经通过声音,感动和温暖过太多人。所以直到现在,大家都对她念念不忘。
这些年,有许多听友,都通过自媒体的后台,私信或留言给我们,想要了解大家所喜爱的“徐曼”大姐的情况。
其实,给大家讲讲徐曼的故事,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因为,正是听了徐曼的节目,才使得雅清,走上了节目主持人的道路。
一、
徐曼是山东掖县人。但她1940年出生于东北。原名叫徐乃文。
1950年,徐曼的父母进入北京工作,10岁的徐曼,便也来到北京上学。
她从小就聪慧过人,而且有思想有主见。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女子八中,还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组织同学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她的嗓音条件特别好,说话就像唱歌一样好听。我想,也正因为她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所以当她还在读高二的时候,就已经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并于1960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接受培训。21岁那年正式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
那时,在电视机没有普及之前,我们普通老百姓,了解外面更广阔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不是看报纸,也不是看电影,而是听广播。
谁家有一台收音机,那都得当宝贝一样给“供着”。
所以我们对在“匣子”里说话的人,比那些电影明星,更加熟悉和喜爱。
而且因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就更觉神秘。
我想小的时候,许多小伙伴,都曾问过家中的大人,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匣子”里说话的人,躲在哪里?那么小小的收音机,怎么能藏得下那么多人?而大人也通常卖关子:那是因为收音机里,藏着一个“袖珍世界”啊。
长大之后,学了物理,了解了无线电,当然也就知道了大人的话纯属“无稽之谈”。但同时也就对在“匣子”里说话的人,更加崇拜。
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为播音员。
所以,打那时起,在许多孩子的心中,就开始埋藏下了梦想的种子,那就是长大后,也成为在“匣子”里,说话的人。
至少我是这样。
我是听过中央台的《小喇叭》节目之后,开始酝酿这个“计划”的。
话说徐曼进入中央台之后,其实也有过一段“迷茫期”。因为她的声线和播音风格,并不适合铿锵有力的新闻播报。这令她有些无所适从。后来还是德高望重的齐越老师,给了她指点,鼓励她根据自己的声音优势和特点,去播讲更为适合的节目。
而徐曼的声音特点,就是纯真甜美,而这正是少儿节目最需要的。所以她就去了少儿部的《星星火炬》和《小喇叭》栏目组。她用轻柔舒缓的声音,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还在最受孩子们所喜欢的《小喇叭》节目里,担当木偶人“小叮当”。
1972年,徐曼录制过一篇人物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令人听后感觉耳目一新。因为在当时播音员基本靠“喊”的情况下,她那柔和的、饱含深情的声音,无疑是一股“清流”,缓缓流过人们的心房。
我想,也正因为徐曼的播音风格“与众不同”,所以1981年,中央台开办《空中之友》节目时,首先想到的主持人,就是徐曼。
而也正是因为《空中之友》节目,使得徐曼迎来了自己的播音事业黄金期。
二、
徐曼在《空中之友》节目中,开创了许多个“不同”。
首先,她节目的开场白就与之前有了很大区别。她在介绍自己时,用了“我姓徐名曼,徐是双人徐,曼是罗曼蒂克的曼”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主播与听友之间的关系。
其次,她的播音风格,是那么亲切,平易近人。她在节目里说“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我喜欢到处有自己的朋友,我喜欢宾客聚会。今天我有机会给诸位主持《空中之友》节目,真是高兴。”
她以轻柔的语气,平和的表达,使一个“贴心大姐”的形象,那么清晰鲜活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再其次,她首次开创了“谈话式”的交流方式。与听友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朋友式的交谈”。
而也正是因为徐曼的大胆创新,所以迅速使她成为了听友的“贴心人”。同时,也使她成为了新中国广播史上的第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
在这之后,我国各地电台的播音员,都改变了延续几十年的播报方式。经济台、交通台、音乐台等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大批主持风格自然清新的主持人应运而生,成为了八九十年代飘荡在城市上空的一道靓丽风景。
徐曼和她所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所影响的人,实在太多了。许多台湾同胞在听过这档节目之后热泪盈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愈发深重。节目开播后的第20天就收到了听友来信,一位台湾同胞开出了一份32人的名单,委托徐曼帮忙寻找。
徐曼和她的同事们,立刻就行动起来。结果花了20多天的时间,终于打听到了这些亲友的下落。徐曼马上通过节目向这位听友进行了回馈。这位听友听到后,眼泪哗哗地往下流,说徐曼“不愧是空中的朋友”。
这之后,台湾省听众的来信,更如雪片般飞到徐曼的办公桌上,大多请她帮忙寻找亲友。更有许多台湾老兵,在听过徐曼的节目之后,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由此引发了“回归故土热”。
1981年8月8日驾机回归祖国大陆的黄植诚和1983年4月22日驾机回归祖国大陆的李大维等,也都是在听过徐曼的节目之后,才下定决心回归的。李大维回来后,一定要看望一下“徐曼小姐”,因为自己回来,有“50%是徐曼小姐的功劳”。
不仅是李大维,许多回家探亲的台湾同胞,下了飞机的第一件事,都是到广播电台的大门口,先见一见徐曼,然后再回家。
由此可见一个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一档节目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么徐曼的播音为何会如此受欢迎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徐曼将听友当成家人,当成亲人。她的声音轻柔、甜美、平和,令人听后如沐春风。关键是从她的话语中,听友能感受到那份诚挚的、浓厚的真情实意。
这才是最能感动人心的东西。
因为徐曼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所以在1982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3年,我国首次举办播音主持界的最高荣誉奖“金话筒”奖的评选,徐曼和赵忠祥,荣获特殊荣誉奖。
三、
徐曼主持《空中之友》节目,而成为了广播界的“明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90年代她首次到宝岛台湾进行采访,结果引发了一股“徐曼热”。许多听友奔走相告,汇聚到徐曼所到的地方,只为见一见徐曼,跟她说上几句话。有一位听友,为了见徐曼,开着车,一直追到花莲。
那时,徐曼在很多人的心中,绝对是比电影明星还要受欢迎的“女神”。
徐曼对《空中之友》这个节目,也充满了感情。她一直到退休,都没离开过这档节目。
我觉得徐曼之所以能在播音主持界取得那么辉煌的成绩,除了她天赋好悟性高之外,还有两大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热爱和勤奋。
首先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做一名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她从小的梦想,她愿意为此交付一切。
然而要成为一名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却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她虽然在广播学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然而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她也依然没有放弃过对基本功的训练。除了向齐越、葛兰等老艺术家进行学习之外,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都坚持练习发音和换气。
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
而也正是因为基本功扎实,所以她无论播讲少儿故事,还是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她都显得游刃有余。
当然,她最热爱的,还是使她一炮而红的《空中之友》节目。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统一,海峡两岸骨肉团圆。她说,我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她说,那一天,我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到直播间,通过话筒,与我的新老朋友分享喜悦。
她至今都难以忘记收音机前的那些听友。她的心里,放不下他们。
而听友们,自然也一直都牵挂着她。
许多听友都在问,徐曼去了哪里?
徐曼退休后,在北京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偶尔,她会出现在一些诗歌朗诵会的现场。她的声音,还是那么悦耳动听,她的面容,还是那么和蔼可亲。
如今她虽已83岁,满头银发,然而却精神矍铄,气质端庄优雅,两颊的酒窝清晰可辨。朗诵诗歌时依然中气十足,舞台风范也舒展大气。不过我想在更多听友的心中,她还是那个热诚温柔、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姐”的形象吧?
在此,衷心衷心祝福徐曼大姐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更希望她和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早日实现。
那么请问大家还记住徐曼吗?小时候也曾为她甜润的声音感动过吗?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吧。
文/DJ雅清编辑部:小静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