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日是什么日子(买股票也要挑个好日子)
七月份,牛市突然来临。短短8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400点,涨幅高达13.36%,但65%(2546只)的个股跑不赢大盘,189只个股还是逆势下跌的。
经常性有股民抱怨:一买就跌,一卖就涨,风口上的猪老在眼前飞,手中股票慢如龟。手中股票和市场热点脱节,不一定问题出在选股能力上,而更可能是买卖时机选择出了问题:如果是这样,在买卖股票之前,挑个炒股的黄道吉日就很有必要了。
推动股市的是资金,资金的背后是人性。
人性的普遍性规律反映在股市上,就是所谓的股市日历效应:在特定的交易日、月份、 节假日前后,大盘指数、行业都可能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涨跌规律。
交易日效应:“黑色星期四”与“红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的提法最早发生在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事件,并酿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股灾。
用百度搜索结果,也可以发现”黑色星期四“也显著高于其他的周历日。
从A股的历史统计来看,上证指数在每周四的上涨概率不足50%,是所有周历日里最不安全的日子;
而一周里股票普涨概率最大的日子,则是“红色星期一”,最近的例子就是刚过去的这周一,7.6日上证指数大涨180点,是本轮牛市里日涨幅(+5.71%)最大的一天;再往前看,2019年2月25日,也是星期一,上证大涨157点(+5.6%)。
光大证券统计了2000-2016年周历日上证指数的平均和中位数涨幅,用16年的数据统计证实了A股存在显著的交易日效应:
月度效应:一年好景在春冬
大盘的月度效应
美国华尔街有个著名的谚语“Sell in May and Go Away,and Come Back after Labor Day”,意思是五月份大跌要卖出,9月份以后要重新买回来,讲的就是大盘的月度效应。
A股老股民也一直说“五穷六绝七翻身”,到底有没有道理?
从2000年至今,上证指数最好的投资月份为2月,上涨概率分别为71.43%,大幅超出了全年月度胜率中值的52.38%,换而言之在一月底买入股票投资收获概率会相当大:如果不是今年的偶然突发性的疫情影响,2月份的投资胜算可以提高到76%。
再结合大盘的月度涨幅统计,投资有相当确定性的是2月、10月和11月,这三个月份从上涨概率到月度涨幅都是全年里最高的;
至于老股民经常提到的“五穷六绝七翻身”,从月历效应的角度来看缺乏数据支持,六七月份的大盘表现还是合格的,倒是要当心即将到来的八月份,大盘表现垫底。
行业的月度效应
A股行业的月度历史表现如下,红色表示行业涨幅高于上证指数概率≥70%,绿色表示行业涨幅低于上证指数概率≥70%,
基本可以概括为的口诀就是:年初年尾买金融,二月三月科技来接力,四月五月搞消费,七月八月军工强,金九银十炒基建。
刚刚过去的二季度里,行业月度效应继续有效:科技类的电子、计算机;消费类的食品饮料和医药的涨幅远超大盘,其中电子、医药、食品分别列二季度行业涨幅的第2-4名;低胜率行业建筑、钢铁仍然在低胜率的魔咒里,跑输指数:
七月份才过了上旬,貌似行业月历又按照规律开始了轮动:宜军工(+21.53%),建筑(+11.72%),采掘(+14.01%)。
节假日效应:长假行情大于短假
中国重要节假前后往往存在节假行情,比如每年春节前后,往往股民会讨论有没有“红包”行情。
节假日红包行情的规律是:长假行情从上涨概率上来看要大于短假行情, 排序分别为:春节=十一>元旦>五一。
以2008-2019年过节前后一周的上证指数区间上涨概率进行统计,如下:
如果考虑到持续性,春节行情的持续性最强,是当之无愧的年度最佳“红包”。
日历效应背后的投资逻辑
股价在不同时期规律性的起伏所体现出来的日历效应背后确实存在可以被解释的投资逻辑:
投资者资金的使用需求:
“交易日效应”,“节假日效应”背后是投资者资金的使用需求。
在T+1的交易制度下,由于银证转账通道将于周六、日关闭,因此如果投资者需要在周末使用资金,最晚必须在周四卖出股票,周五才能将资金从证券账户划到银行取现或者转账支付。
同样的道理,在节假日临近前夕,一些企业为了支付职工年终奖、奖金、过节费等原因,也会提前在股市兑现资金;个人节假日消费也有资金的需求,这将造成股市短期资金供求的失衡;等过完长假,资金回流股市,买回股票意愿提升,市场合力促成了”红包行情“;
反映投资者对公司业绩预期:
周期股躁动来自市场对新一年业务的乐观预期:
每年底和年初,通常会有“春季躁动”行情。为了满足 旺季开工的资金需求,银行新的信贷额度出来之后,一季度信贷投放往往较高,尤其会集中在一月份,“先放贷先受益”。银行在一月份的放贷规模是全年业绩的风向标,市场往往对当月社融规模乐观预期的推动下,银行板块胜率高达80%,超额收益明显;基于同样的原因,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钢铁板块十二月、一月的胜率也都超过了70%。
科技股上涨来自于市场对新品大卖的预期:
科技股以消费电子为代表,全年存在两个较好的投资期:第一个是2-4月份,第二个是6-8月份,都显著跑赢市场。从2010年开始,苹果固定在9月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也是华为、三星、小米等旗舰级产品发布密集期,5月份则基本是手机操作系统、应用开发软件开发与升级的发布月份,因此以消费电子链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在投资者对新品销量提前预测的鼓舞下提前买入,股价上涨的终点就是发布会的召开日的前后,透支炒作往往会影响科技板块在随后四季度的市场表现。
满足投资者对投资确定性的需要:
二季度是消费股表现最好的时期,没有之一。消费股之所以一直被市场归在“防御类资产”,主要优势就在于业绩稳定,经营波动小,没有明显行业周期,板块的ROE也在行业内处于较高水平,是稳健型投资者喜欢的板块。但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也相对严苛,投资确定性往往需要等到公司年报、一季报披露完成后才得到确认。
以白酒为例,照理一季度有元旦、春节两大节假日,是全年的消费旺季,但白酒的股价表现却推迟至二季度,也就是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完了才展开,很大的原因在于关注消费股的资金更在意后验消费类公司的经营表现——2010年往后,中国从投资驱动模式进入了内需驱动模式,因此在大概率上消费行业业绩持续超预期,投资确定性强,这可能是消费股日历效应显著的原因;而医药则处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阶段,和白酒一样处于类似的发展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