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母先亡(墓碑上的)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中国人从来都讲究“逝者为大”,在农村也是流传着许多说法和讲究。比如为逝去的长辈立碑,从表面上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孝悌的表现,同时也彰显了家族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这也算一种“标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更迭”,他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导致墓碑上的碑文也会略有差异。当然一些共性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了解。比如如何立碑?墓碑上经常会出现“故、先、显、考、妣”等字,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每个人都懂。
立碑的资格
对于立碑这一事宜,并不是谁都可以立,老百姓口中也有着三个“隐性条件”。
首先就是逝者的年轻必须够六十岁,人们常讲“不满六十不上香火”,否则是晦气的代名词;
第二就是“有父必有母”,夫妻一人去世,另外一人还在世不能树碑;
第三就是满三年后才树碑,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逝者三年满”。
故、先、显、考、妣
①考和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考”和“妣”,这里分别代表的是父亲和母亲。其实在最初这两个字就是指父母,后来二简字的盛行,它的意义也彻底发生了变化。父亲在离去之后称为“考”,母亲在离去之后称为“妣”。一般人看基本上都是一脸疑惑,两个动词怎么会有这种含义?
“考”之所以代表父亲,很大程度上和汉字的演变有关。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老”的演变过程:
图一是甲骨文时期,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父”演变为“考”,包括中国最早的第一本字典《尔雅》也有着明确的记载:“父为考”。后来风水学的盛行,为了将阴阳做更好的区分,慢慢也有了“生曰父,逝曰考”的说法。
“妣”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女”和“比”。在过去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女性很大程度上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家见到长辈当然也要行“跪拜之礼”。“妣”在甲骨文时期如下:
右边的两个“匕”代表正在行跪拜之礼的女性,为什么是两个“匕”,即古代有钱的男子可以娶多个老婆,因此也叫妻妾成群。而女性嫁过来也会生孩子,所以也有了“母亲”的含义。随着阴阳学的盛行,老百姓对其也是有了明显的区分,即“生曰母,殁母妣”。
②故、先、显
“故”这块就不用多说了,其实很好理解,即原来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比如故居、故地等等。相比于“逝”和“亡”两个字来说,这更是一种美称。
当然这个字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谥法制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谥号”,即后世的人对逝者进行功过定论。不过在古代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成员、或者功绩显著的才会有这样的待遇。民间百姓虽没有这样的资格,那我们就自创一个,慢慢也有了“故”这个说法。
“先”代表的是怀念之意,对逝者表示内心的尊重;“显”是一种赞美,表示对逝者的认同。之所以有这两个字的区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谥法制度”的流传。如果逝者在生前德行昭著,子孙后代希望他们可以声名远播,那就用“显”;如果没有,那也就只能用“先”。
品史君说
其实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品史君的内心总感觉到一丝沉重。《孔子家语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忽略了身边最为重要的两个人,从而让自己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品史君在春节假期的时候,观看了《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贾玲一个如此优秀的喜剧演员,用电影告诉人们,她怀念她的母亲。自己小的时候没少让母亲操心,可是在她刚刚懂事,想要好好报答母亲的时候,她的母亲却不幸离开人世,这是何种的无奈?
时间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公平,但也很残酷,父母的恩情永远无法报答。趁你已长大,趁他们还未老,去好好孝顺他们,不要等到父母长辈日暮残念、时日无多了才明白为时已晚。最后,品史君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健康常在。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