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钱的名人(民国初期的巨富周扶九)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守财奴”“啬吝鬼”的形象,比如说,葛朗台、阿巴贡、泼溜希金、严监生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真有像葛朗台等一样的吝啬成性、视财如命的人吗?
作家杨均在《草堂之灵·奢俭》一书中,记录了民国初期的一位叫周扶九的人物:“江西周扶九富至三千万。人询寻其故,则曰‘不用’。”
这江西富贾周扶九,凭借25张盐票发家于扬州,成为扬州盐业大亨;又进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滩地皮大王、黄金巨子。
做为一个巨商富贾,周扶九发家持家的方略,一点儿也不复杂,就是两个字:“不用”。周扶九能把“不用”极致地发挥到吝啬的程度。在苏沪一带流传着许多现实版的葛朗台——周扶九的故事。略举一二:
为生存努力节俭
由于家境贫寒,周扶九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少年的时候,为了生计,他要只身离开家乡江西吉安投靠湖南长沙的伯父。临行前,其母仅凑了200文铜钱作为川资。按当时和现在的物价水平,200文铜钱相当于现在的100元钱。从江西到湖南,一路疲顿,饥餐渴饮,到了长沙,他竟还节余了80文交给了伯父。
盐豆的故事
在扬州经营盐业的时候,周扶九生活俭朴,早餐只吃稀粥加盐豆。为了用一个铜板尽可能多买一些盐豆,他将全扬州城所有卖盐豆的店铺买了个遍。回家后一粒粒数,发现其中一家的分量最多,一个铜板可以买58粒,他就选定了这家,只到这一家去买。
一次,周扶九在厅堂用早餐时,看见佣人拎着篮子经过,他问:“拎的是什么?”
佣人信口答道:“是水。”
“篮子岂能装水?”他很奇怪,揭开一看,却是一篮子点心。
原来,这些点心是送给公子、小姐们吃的。
自己小气,子女挥霍,周扶九怒道:“我也多吃几粒盐豆子。”于是他接连吃了好几粒盐豆。
顺手牵羊,硬饭硬吃
扬州有个三义阁澡堂,周扶九常到这里去洗澡,每次洗完澡还要顺带一条毛巾回家。东窗事发以后,周家的管家请求澡堂不要声张,毛巾的钱由他如数赔偿。
他还常去一家面馆吃面。饭量比一般的人要多一倍,却还要讨价还价,只肯付一半的钱。老板无奈找到周夫人告状。周夫人让面馆老板仍旧半价收钱,到年终的时候,再双倍偿还。
借光走路, 安步当车
一天晚上,周扶九外出归来,天色昏暗,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回赶,忽见前面有一顶轿子,轿子后面的随从打着灯笼。周扶九心中暗暗高兴,一路悄悄“借光”走路,轿子一直到他家门前,从轿子里走出来的竟是他的儿子,周扶九气得连连跺脚。
周扶九在上海涉足黄金市场,发了大财,虽然家里有汽车,他却从来不坐。还说:“南京路其平如砥,连家中地板都没那么光滑,这样好走的路不走,岂不白白糟蹋了?”
凿壁储金,慷慨捐助
晚年的周扶九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往“存钱罐”里存金条。而他的“存钱罐”,是卧室中的一道夹壁。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地从这道夹壁上端的小孔投进金条。不承想,儿孙们从夹壁的下端把一根根金条都挖走了。
白手起家,饱尝苦难的滋味,从贫困中走向豪富,周扶九固执地吝啬,史上鲜有其二。尽管如此,他却曾为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捐出三十九万两白银做军饷。
周扶九原名昆鸟,自号扶九,取意《庄子》“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志高凌云,克勤克俭。或许这就是史上最牛“守财奴”的奇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