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时有三样东西不要上(老祖宗忠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丧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而丧葬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直系晚辈叫“孝子”,人们穿的白色衣衫叫“孝衫”,孝子手里拿的木棍叫“孝棍”,逝者入土后还有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结束才算服孝期满。
古代帝王都讲究厚葬,而这些习俗多多少少会影响民间的丧葬观念,有的老人虽然一生简朴,但是对自己的后事却十分重视,如要求棺木尽量厚,材质尽量好,在农村一般都是用杉木、松木、柏木来制作棺材,而古代的帝王可能会用耐腐蚀性强的楠木来做棺材。《中庸•朱注》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说的就是人死后会通往另外一个地方,厚葬是另外一种人生补偿,但是对于这种攀比心理,我们应该“摒弃”。
周礼中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说的就是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人死后都会讲究入土为安,因此人们都会修建坟墓来安葬逝者。坟墓不仅是逝者的容身之处,也是后人祭拜的场所,供奉祭拜自己的祖先,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农村,一般在忌日、清明节、七月半等时间节点都要去坟前祭拜,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上坟带三样,后代子孙旺”,说的就是上坟的时候带上“三样”,那么子孙就会兴旺发达,那么到底是哪三样?
一、敬畏的心
上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尊卑有序是几千年的老传统。如果在上坟的时候不尊老爱幼或者不尊重逝者,那么就是对先辈的不敬,这也是不孝的表现。
古人认为死不是人生旅途的终结,而是一种灵魂的转换,认为人死后会庇护子孙后代,因此要对逝者敬畏。乍看有点迷信,但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敬畏逝者是尊老爱幼的表现,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一个家族之间,不尊敬长辈,不爱护晚辈,那么肯定难有作为。
特别注意:上坟时严肃不代表过于悲伤,“逝者如斯,生者已矣”,我们可以把对亡者的悼念化作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坚持,只有积极的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
二、感恩的心
文化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香火也是一代一代的延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给的,因此我们在上坟时一定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
有的人会把家族的兴衰与坟墓或者与我们的老祖宗联系在一起,认为家里富裕了是祖先的保佑,认为家里达官贵人是“祖坟冒青烟了”。反之如果贫困,可能有的人会怪祖先没有保佑自己,或者怪祖坟没有安葬好,反正就是各种责怪,心里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心里只有欲望,仿佛全世界都欠他一样,这样的人没有朋友,遇到困难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在家庭、事业上都无法获得成功。
现在很多小孩喜欢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过于宠爱,使他们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殊不知这是害了他们。
三、供奉用品
上坟我们总不能空着手去吧,后代子孙一般都会准备好祭祀用品(烟酒茶、水果、肉类、糕点、香、纸钱等)到坟前祭祀,礼轻礼重无所谓,带祭祀用品去上坟表明了心意带到,这也是一种孝道得表现。
特别注意:上坟所带的贡品虽然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像“空心”的贡品不要带,这样容易产生“无心之嫌”;此外,像寓意不好的贡品也不要带,如“梨”和“离”是谐音,带梨去供奉容易引发人们哀痛。
其次,去上坟尽量不要穿颜色过于艳丽的衣服,如大红色,红色过于喜庆,这会显得对祖先不尊重,着装尽量得体素淡。
总结,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对逝者的祭拜就属于祖先信仰。老祖宗说“上坟带三样,后代子孙旺”,其本质是要求后人有敬畏之心,有感恩之心,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样的人更加容易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