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不合 压倒再说(小欢喜)
文/怀左
这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热度颇高,和朋友聊起这部剧时,他们都说非常真实。可能这也是现在电视剧的一个走向,就像我前段时间陪女朋友一起看的《少年派》,里面有很多接地气的现实元素,容易引发一大波人的共鸣。
走心的内容,确实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
今天我继续看剧时,英子在桥上奔跑,然后想跳海的情节让我泪奔了。
我为英子感到难过,因为没有人不畏惧死亡,想要拥抱死亡的人,那得有多痛苦才能那么义无反顾啊!
其实出现这个让人泪奔的场景,前面已经有很多伏笔了。丁一自杀,刘静得病,英子想上的学校上不了,离婚家庭,再加上控制欲极强的妈妈,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绝望。
站在桥上欲跳海的英子,一边哭一边对她的妈妈宋倩说:“你从来都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你都是想为我好,但那都是你想的,可你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
“你们已经对我够好了,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
“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
这一句句扎心且让人泪奔的话语背后,有三个非常可怕的字眼——“为你好”。这三个字实在太沉重,很多时候说不得,也没法说,背不动,但还不得不背。
01 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在《小欢喜》这部剧中,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为了照顾女儿英子,为了让女儿考上清华北大,几乎一手包办了英子的一切。
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心陪伴女儿学习;她给女儿的房间装上透明玻璃,只是为了方便看到女儿的一举一动;她为了不让女人参加天文馆的演讲,使出了浑身解数……
她已经为女儿设计好了人生之路,想让女儿按照她的安排,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要有任何的反抗和其他意见。
所有的安排,她的出发点都是“为你好”。
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全部都要听我的;
我是为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考清华北大;
我是为你好,所以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直到英子承受不住巨大的痛苦而想要跳海时,她还在问:“你为什么非要去那个南大呀?”
我就是想逃离你!
也许一直到那时,她还是不理解:我做了这么多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要选择轻生,你要如此伤害我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考虑问题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哪怕做的不是正确的事情,也会找种种理由合理化自己。我们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不得已,是可以被原谅的。
英子的成绩其实已经很好了,但妈妈还一直不满意,不停地敲打英子。妈妈在极力控制英子的一切,时间一久,英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她妈妈的感受,思考妈妈会不会发火。因为妈妈一旦发火,后果每次都很严重。
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英子慢慢变成了讨好者。她外在的所有善解人意,都是因为内在的讨好;她所表现出来的活泼调皮,其实都源于内心的敏感。
日积月累,英子的难受只能留给自己,一直处于内耗当中,不断吞噬着她的生命力。“为你好”就像一把钝刀,每天往她的心里接近一点,而所有的这一切,她的妈妈根本没有察觉。
因为妈妈觉得,我都是为你好。
我为你好,我就是正确的。
02 为你好,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控制欲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来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最后发生矛盾时,他们只会说三个字——为你好。
越长大我才越发现,其实比作为更难的,是不作为;比控制更难的,是适当放手。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同时因为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已经积累的经济基础,会自然而然地指导自己孩子的人生。
例如:你好好学习,争取考一个好大学,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然后我们这辈子就安心了。
或者你毕业之后回咱们家,我们给你凑钱买套房子,再帮你找个工作,谈个对象,我们也就放心了。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在看电视时,常常感同身受。我当年读书时,父母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毕业后我们给你找关系在县里找一份工作,这样你一辈子就舒坦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找其他话题岔过去,因为我不想回我们那个小县城,也不想做父母安排的那份工作。我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想法,我真的想靠自己的能力去外面体验一番。
另外我和父母经常有矛盾的地方就是金钱观和婚姻观。在他们的认知里,赚到的钱必须都存起来,买其他非生活必须品就是乱花钱。同时他们觉得你既然谈恋爱了,就赶紧结婚,你办完事,我们就不操心你了。
而我觉得,在学校里打工赚的几百上千元,本身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买点书或者去其他地方穷游一番开开眼。对于婚姻,我觉得两个人需要慢慢磨合,时机成熟自然而然会结婚。
这方面我也和父母努力沟通过,沟通不畅时我们也会争吵。他们总觉得他们是对的,因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造就了他们强大的意志,当我和他们讲道理时,他们只会用“习俗”“你还小你不懂”等理由来让我屈服。
所以这些年,我身边本来很多谈得很好的情侣最后分手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意志。
父母觉得孩子八字不合,觉得孩子谈的对象家庭条件太差,觉得不能找外地的……到最后,面对父母的控制欲,大部分孩子屈服了,还有一部分摆脱了。
当然,摆脱的过程也是极其艰难的。
03 别人设计好的路,我们不一定喜欢
如果你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全被别人设计好了,你会愿意吗?先不要着急回答。《楚门的世界》,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从出生,他的生活就被别人完全设计好了,每一个细节,都按部就班。这个孩子叫楚门,他的梦想,是航海。但其实只有他不知道,他的生活,是一场真人秀,24小时,被全球观众观看。
为了留住逐渐长大的楚门,导演甚至设计了一场海难,让楚门的“父亲”溺水身亡。从此楚门开始怕海,继续留在了桃源镇。
慢慢的,当他真正开始努力生活时,他发现,原来他的生活,全部都是假的。他流着眼泪,绝望地问:“And who am I?”时,所有人都哭了,但是没有人理他。最后,他决定反抗,不惜一切去航海,追寻自己的梦想,自己所爱的人时,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生活的真实。
这部电影我看了好几遍,每次看完,我的心情都像某些东西噎在了喉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楚门的世界叫桃源镇,这本来应该是极度美好的名词,但在楚门看来,其实就是一座牢笼。
静下来一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差别只是,楚门最终走出了别人给他预设的世界,而我们中的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被人设计的,我们从小被告诉要讲卫生,要听大人的话,要讲文明,讲道德,然后是一系列的程序:上学,就业,成家……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也会被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情打断,但新闻会站出来,摸着我们的头,轻轻告诉我们:“别怕,那个人是不正常的;那些事过几天就没有了,你要坚强……”
长辈告诉我们:“稳定压倒一切,以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你的人生就踏实了。”有时候我也在想,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日复一日的所谓稳定吗?
就这个问题,之前《奇葩说》上面有一期辩题叫做,“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事实上,如果有这样一个按钮,很多父母很愿意按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认定的完美,就一定是孩子所期待的完美;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也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一些没有考上好大学的父母,在家里一边打麻将一边骂孩子:“我给你出了那么多钱让你读书,你赶紧给我滚去写作业。”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想笑,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你的以身作则,就是那个模样?
从来都没有什么完美,更重要的,应该是自由意志与发自内心的快乐。
试问有多少父母,尊重过自己孩子的意志和选择呢?
04 有一种爱,叫适当放手
我其实很喜欢一句话: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这句话放在爱情里合适,放在亲自关系里,也同样合适。
很多父母都发力过猛,想方设法设计孩子的生活,恨不得替自己的孩子而活。这其实是非常自私的表现,你的前半生没活好,现在却要完全霸占并指挥别人的生活,那你都替孩子活完了,孩子活什么呢?
在这里,我想分享纪伯伦的一首诗中的几个片段,诗歌的名字叫《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你可以给予他们爱,给他们提建议,但尽量不要强加干涉。
揠苗助长的故事,不需要再说一遍了吧。
至于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如今互联网世界中的用户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先不要想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可以表达什么,先去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可以走出什么样的路。
爱不是百分百控制,更不是完全占有。你既想让自己的孩子一飞冲天,又想一直把他们关在笼子里,到最后,孩子累,你其实更累。
所以有一种爱,叫适当放手,多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自由做选择,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可以过得很好。
要知道,他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