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卒是什么生肖(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

《古诗三百首》选编了从上古到晚清共两千多年近两百位诗人约三百首诗歌作品,其中既包括《诗经》和《楚辞》里的著名篇章,又包括历代天才诗人的杰出作品。在这些诗人中,三国的曹植被誉为“才高八斗”;东晋的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齐的谢朓让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佩服不已;北宋的苏轼和黄庭坚等人开创的宋代诗风;南宋的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此外,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乡、故国的思念,对四季美景的歌咏,对民生疾苦的呼吁它们或慷慨激昂,或生动活泼,或明白晓畅,或含蓄深沉,但都节奏铿锵,朗朗上口,处处闪烁着中华经典古诗的智慧之光。

目录:

  1. 击壤歌(夏商民歌)
  2. 关睢(诗经)
  3. 木瓜(诗经)
  4. 桃夭(诗经)
  5. 蒹葭(诗经)
  6. 无衣(诗经)
  7. 河广(诗经)
  8. 采薇(节选)(诗经)
  9. 硕鼠(诗经)
  10. 伐檀(节选)(诗经)
  11. 相鼠(诗经)
  12. 易水歌(荆轲)
  13. 垓下歌(项羽)
  14. 大风歌(刘邦)
  15. 秋风辞(刘彻)
  16. 北方有佳人(李延年)
  17. 上邪(汉乐府民歌)
  18. 江南(汉乐府民歌)
  19.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20. 春愁(丘逢甲)

击壤歌(夏商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关睢(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音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好(hǎo)逑(qiú)荇(xìng)寤(wù)寐(mèi)芼(mào)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u)。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u)。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诗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蒹葭(诗经)

蒹葭(jianjia)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T);。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无衣(诗经)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yu)兮!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暖和。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河广(诗经)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zhong)朝(zhao)。

存在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时间。

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

情人分离,度日如年,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故国远隔万水千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真实的空间。我们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看,同时存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黄河虽然宽广,有时一叶小舟竞可飞渡,有时却容不下一叶小舟。世界很大,有时让人感到自己渺小得可以被忽略,有时又连一个小小的无名小卒也容不下。心的领域也很大,有时大得可以以容下天地万物,有时又小得容不下一根针。

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世界、故乡、亲人,常有这种真、幻交错的时空感。

采薇(节选)(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刚才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 都是因为玁狁故。 没有空闲安定下, 都是因为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里忧愁又烦闷。 心中忧愁像火烧,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经长老了。 说回家啊说回家, 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 没有空闲歇下来。 心中忧愁积成病, 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开花真烂漫。 又高又大什么车? 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 四匹雄马真强壮。 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 驾驭拉车四雄马, 四匹雄马高又大。 乘坐这车是将帅,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 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防范, 玁狁犹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 杨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战罢回家来, 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心中多伤悲, 没人知道我悲哀。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硕鼠(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人和老鼠从来都是好朋友,尽管人们想出了许多难听的词来咒骂鼠辈,它们依然同人类形影不离。科学家们已经向我们证明,有人的地方必有鼠,有鼠的地方多半也有人。这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两种动物就是人和老鼠,同时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两种动物。这表明,鼠离不开人,人总有鼠伴随着。它们虽然是冤家对头,可是不是冤家又怎能搅在一起?为什么无数动物之中唯有老鼠同人攀亲?科学家们能否回答这个人鼠之间的社会学问题?认真想来,人鼠之间总有些不公平。人无需向鼠索取什么,也不是离开了鼠就无法生存,更不会把鼠当作珍稀动物倍加爱护,充其量拿鼠开开玩笑,逗逗乐,编出“老鼠嫁女”一类的故事和生肖属相聊以解闷。这已算很看得起鼠辈了。要真正喊打过街老鼠,未必会像打落水狗那样下得了狠心。这又足见在看得起之外再加上了恻隐之心。

反过来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老鼠表面上似乎很懂得领人类的情,从不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偷鸡摸狗,似乎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丑陋得鼠头鼠脑,从不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它们习惯于生活在黑暗的地洞之中,过看隐居的生活,但从来不愁吃穿住行。有吃没有穿就去人类那儿拿,只要有人在,就不愁生活没来源,并且应有尽有。它们唯一的恐惧是某一天地球上的人全风光,那就真正断绝了生活的来源。可是,至少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老鼠的恐惧都只在理论上能够成立,在实际上却不会发生。所以,大可以放大胆地靠着人类过着舒适惬意的好日子。

人类不要小看鼠辈。跑是跑不掉的。人走到哪里,鼠就会跟到哪里。不需要对天指日的海誓山盟,绝对不必怀疑鼠辈的忠诚,它们会跟人类走遍海角天涯,决不反悔。

我们完全可以像先知一样地预言,人类的乐上在哪里,鼠辈的乐上也就在哪里。

伐檀(节选)(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hua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un)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u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un)兮!

诗中提出的问题(不劳而获),应当说是一个尖端问题,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作出种种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绝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尖端问题。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劳而获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这样的社会革命,如同赌博中的轮流坐庄,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

当然,我们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在那些凭借自己的劳动既为自己的生存,也在为他人谋福利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从他们的角度看,大多数的人并无受压迫、被剥削的意识,只关心自己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只感叹身上的赋税徭役太沉重。但在客观上,下层劳动者用自己的血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而自己应当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们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把生命的全部价值都抵押在了永无止境的劳作之上,换来的仅仅是苟且度过一生。他们像机器一般似乎不知疲倦地运转,运转着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人间的荣华富贵、奢侈享乐、歌舞升平、狂欢纵欲、花前月下、吟诗作画、慷慨激昂、谈天说地、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等等,全都与他们无缘。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让一部分人当牛做马变机器,让一部分人衣锦吃荤高谈阔论。也许,人间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不管怎么说,辛辛苦苦为不劳而获者做嫁衣裳,是劳动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他是否愿意,只要他投胎在那一群人当中,就逃脱不了任人宰割鱼肉的命运。

相鼠(诗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si)?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on)死?

译文

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不讲礼仪。

要是做人没礼仪,为何不死还活着?

看那老鼠有牙齿,做人怎不讲节制。

要是做人没节制,不死还想等什么?

看那老鼠有肢体,做人怎能不讲礼。

要是做人不讲礼,为何不去快快死?

鼠辈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中国人想出了众多词语来表达对鼠辈的厌恶感,比如贼眉鼠眼,鼠头鼠脑,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等。可见老鼠是为人所不齿的。

用老鼠来说明讲礼仪守规矩的重要,把最丑的丑类同要庄严对待的礼仪相提并论,是极而言之。强烈的反差可以造成使人震惊的效果,而且还有一层特殊的幽默色彩,仿佛是告诉人们:你看看,你看看,连鼠辈这么丑陋的东西看上去都像模像样,形容虽然偎琐,可也是皮毛俱全啊!瞧它的小样儿,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睛,竟也无可挑剔!于是,鼠辈就成了一面镜子,让不讲礼貌、不守礼仪的人从鼠身上照见自己。

把人同老鼠相比损是损了一点,但突出强调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人看重的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仁义道德、礼仪廉耻;同西方人看重的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大有区别。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正是以此作为立国立家做人的根本的。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姬啊,虞姬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乱。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大风歌印章

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篆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在古代时期的汉高祖:刘邦有一枚“大风歌印章:有古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时候刘邦的大风歌印万世传诵,熟知并且能背诵下来的人多了,但后世人却还是让人难以琢磨。有关此印的记载出自清代王士祯的笔记《池北偶谈》。书中说道,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篆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印。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

康熙四年十月初八,溧水县一农民耕田,也得一玉玺,被献于朝廷。这方印反映了秦汉时代的社会状况,为史书提供了注脚。

赏析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秋风辞(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北方有佳人(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汉书·外戚传》)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这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上邪(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cuī)。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令人身临其境。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春愁(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翻译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颜渊山庄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