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手足口病)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第一章 病毒性皮肤病

手足口病

余某,女,2岁半,2008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双手指缘起疱疹伴发热3天。

现病史:(其母代述)三天前轻微发热,继而在手指边缘出现小水疱,患儿烦躁吵闹,遂至某市儿童医院就诊,确诊为手足口病,给予对症治疗,两天后体温未降,小水疱有增多的趋势,经人介绍前来求医。

检查:患儿精神萎靡,低热(T:37.8℃),手足边缘可见米粒大小的水疱,呈散在分布,口腔颊膜亦有针帽大的丘疹,进食困难,脉象细数,舌质红,苔少。

辨证:心脾积热,循经发于四末。

治法:清心泻火,导赤解毒。

处方:生地、生石膏各10g,连翘、赤茯苓、大青叶、车前子(布包)、琥珀、竹叶各6g,南北沙参各12g,绿豆衣15g。水煎取汁,每日3次,每次100mL。连服5天。

二诊,五天后复诊,体温正常,小水疱未见增多,步上方加紫草10g。外用紫草湿疹油搽手足。每日2~3次。

一周后,患儿母亲告知,水疱基本见好。口腔损害亦好,进食顺利。唯有手足皮肤轻微痒感,步上方去琥珀,加蝉衣6g,进方5剂而愈。

按语

本案方中,以导赤散为主体,取其清心导热,使温毒从小便而解;赤茯苓、大青叶清热利湿,以助导赤散之力,生石膏清气分之热,连翘、绿豆衣、琥珀既清解温毒,又能护心,防毒内陷;南北沙参扶正护液,邪去则正安。

手足口病,自1957年以来,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都流行过。1981年起,在我国的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也流行过。近些年来,在夏秋季节,武汉也有零星病例发生。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温毒”范畴。其治疗法则多数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受邪的轻重而论治。初期以温邪袭肤居多,中期则属心脾积热,后期按阴虚内热施治。本案以导赤散为主,加入清瘟、凉血、解毒之品而治。特别是小水疱较多时,利用赤茯苓、紫草配对同用,消除水疱的效果尤为明显。

单纯疱疹(1)

李某,女,37岁,2017年4月3日初诊。

主诉:右面部簇状分布水疱伴灼热感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右面部忽然出现一处核桃大小红斑,上见密集分布小水疱,觉刺痛及灼热感,今日水疱变浑浊,小便黄,大便不爽。

检查:右侧面部见核桃大小水肿性红斑,上可见密集分布的浑浊水疱。脉弦,舌苔薄黄。

辨证:肺胃热盛。

治法:清泻肺胃,凉血解毒。

处方:黄芩、栀子、茯苓皮、菊花、生地、车前草、车前子、赤芍、马齿苋各10g,生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5剂后疱疹大部分干涸脱落,疼痛基本消失,大便畅通。2剂后治愈。

按语

单纯疱疹系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多侵犯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局限性簇集性小水疱,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热疮”范畴。《圣济总录》论曰:“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盖阳盛者表热,形劳则腠疏,表热腠疏浆汁治疮、退风热。”故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邪毒郁于肌肤而发。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皮疹发于颜面;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湿邪郁于肌肤则发为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疼痛;小便黄、大便不爽、脉弦、舌苔薄黄均为肺胃热盛之象。故以黄芩、栀子泻肺胃实火;菊花、马齿苋清热泻火解毒,菊花兼可疏散头面风热;赤芍、生地清热凉血;车前草清热利湿;茯苓皮一则“行皮肤之水”,二则导热邪从小便而去;佐以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单纯疱疹(2)

孙某,男,54岁,2017年5月22日初诊。

主诉:左臀部片状红斑丘疱疹伴灼热感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左臀部出现片状红斑,自觉瘙痒,自行外用治疗湿疹的软膏未缓解。2天前发现红斑上出现密集分布的丘疱疹,觉灼热刺痛,口苦,小便黄。

检查:左臀部片状红斑丘疱疹伴灼热感。脉弦,舌质红,舌苔黄腻。

辨证:肝脾湿热内盛。

治法:清利肝脾湿热。

处方:金银花、马齿苋各15g,川牛膝、大青叶、丹皮各10g,川黄连、柴胡、甘草各6g。4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4剂后复诊,疱疹已结干痂,刺痛感亦减轻,腑热已解,舌苔薄黄,脉细。治从前方去柴胡加地黄10g,服3剂后即愈。

按语

本例单纯疱疹发病部位在臀部,属肝脾湿热下注,湿热熏蒸,胆汁疏泄失司,故见口苦;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均为湿热之象,故治疗当以清利肝胆湿热为法。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徐师十分重视依据皮疹部位用药,如病变在头面区域,加杭菊花、谷精珠、升麻、茺蔚子;病变在胸肋区域加苏梗、柴胡;病变在腰部区域,加炒杜仲、川牛膝;病变在下肢或阴部,加川牛膝、炒蛇床子、韭子、炒杜仲等,随症加减。

水痘(1)

王某,女,5岁,2017年3月1日初诊。

主诉:躯干、面部散在丘疱疹伴瘙痒1天。

现病史:患儿昨日忽然胸部起散在透明丘疱疹,今晨颜面起少许红丘疹,部分破溃,患儿觉丘疱疹处轻度瘙痒,伴轻微咳嗽、流涕,无发热恶寒,胃纳可,小便黄。

检查:胸背部见散在丘疱疹,部分已破溃,面部见散在红丘疹。脉浮数,舌苔薄黄。

辨证:风热袭肺。

治法:疏风清热,祛湿解毒。

处方:苇根9g,蝉蜕、薄荷、山栀各3g,淡豆豉、桑叶、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6g。5剂,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5剂后疱疹大部分干涸结痂,水痘未再新发。1周后痂皮脱落治愈。

按语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记载:“其疮皮薄,如水疮,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明确提出“水痘”命名。《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提出:“水痘皆因湿热成,外证多与大痘同,形圆顶尖含清水,易胀易靥不装脓,初起荆防败毒散,加味导赤继相从。”由此可见,水痘的病因病机可归为外感邪毒,蕴郁于脾,内湿相搏,外透肌肤,病位在肺、脾二脏。该患儿发病症状较轻,因外感邪毒从口鼻而入,肺卫受邪,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邪相搏,时邪挟湿透于肌表,故水痘显露;脉浮数,舌苔薄黄,属风热之象,故治疗以银翘散加减。徐师善用花草类药物,小儿多用轻药,以花叶疏散风邪,量虽小但效果佳。

水痘(2)

徐某,女,33岁,2017年2月3日初诊。

主诉:躯干、面部散在丘疱疹1天。

现病史:患者近日头晕、发热不适,体温最高达38.9℃,自行口服感冒药无好转,昨日胸背部起散在绿豆大小丘疱疹,以为药物过敏,未治疗,今晨胸背部丘疱疹破溃,颜面起较多丘疱疹,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

检查:胸背部见较多鲜红色丘疱疹,部分已破溃,面部见散在糜烂性丘疹。脉浮数,舌红,苔黄糙而干。

辨证:肺胃热炽,外扑皮肤。

治法:解表清里。

处方:金银花、连翘、石膏各15g,葛根、黄芩各10g,栀子、黄连、薄荷(后下)、甘草各6g。3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3剂后丘疱疹颜色已暗,水疱干涸,大便已通,仍口干,去薄荷、山栀,加天花粉20g、地黄15g。服5剂后痂皮基本脱落。

按语

成人水痘往往病情相对较重,本案患者症见痘大而密,疹色红赤,结合口干、舌红、苔黄糙而干、大便干,皆为阳明热盛之象;又兼有发热、脉浮数等表证,故当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以葛根芩连汤加减主之。葛根,《神农本草经》谓之“性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本方用葛根外解太阳之表热,内清阳明之里热。患者颜面部疱疹较多,徐师认为,皮疹发于上者,当酌加轻清宣透之品,寓“火郁发之”之意,故予金银花、连翘、薄荷清热透表;石膏、栀子助葛根清阳明实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大便得通,里热已解,当顾护津液,以天花粉、地黄滋阴生津止渴,使祛邪而不伤正。

风疹

张某,男,7岁,2017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周身散在淡红色斑疹、斑丘疹1天。

现病史:患儿昨日面颈部出现散在淡红色斑疹,今晨忽然周身均起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患儿轻微咳嗽、流涕不适,二便调。

检查:周身散在淡红色斑疹、斑丘疹,部分皮疹融合成片,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邪郁肺卫。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金银花10g,芦根12g,连翘、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后下)、桔梗、前胡、杏仁各6g。3剂,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3剂后周身皮疹消退,亦无咳嗽、流涕。

按语

中医认为风疹主因感受风热时邪,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而见发热、咳嗽、流涕。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肌肤而发疹,疹色鲜红或色暗融合成片。肺主皮毛,邪从外泄,所以疹点透发后,即热退而解。本病易轻解,故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疏散风邪,邪去则疹散。

带状疱疹(1)

张某,男,33岁,2017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左腰部及左后背出现集簇水疱伴剧痛3天。

现病史:患者1周前左腰部和左后背出现阵发性针扎样疼痛,以为腰部扭伤,未处理。3天前左腰部及左后背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痛加重,不敢触碰,小便黄,大便干结。

检查:左腰部及左后背可见成片簇状分布的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代数,舌苔薄黄。

辨证:肝火内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黄芩、焦山栀、大青叶、天花粉、金银花、连翘各10g,川黄连、番泻叶各6g,赤芍15g,薏苡仁30g。2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2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减轻,大便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处方:生大黄6g(后下),黄芩、焦山栀、大青叶、连翘、丹皮、赤芍各10g,茯苓皮15g。5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三诊,疱疹大部分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畅通。二诊方去大黄,加天花粉9g。2剂后治愈。

按语

本病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肝胆不和、气滞湿郁化火化热,湿热火毒郁阻经络外攻皮肤所致。该患者左后背起大片红斑、疱疹是湿热火毒郁阻的表现;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小便黄、大便干结、脉弦而代数、舌苔薄黄属火热内盛之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肝火内郁、脾湿内蕴为本病实质,故当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具体辨证时还当权衡“湿”“热”“毒”之孰轻孰重,并在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清主次。本案当属“热毒重于湿”,以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大青叶、赤芍清热凉血;番泻叶通腑泄热;薏苡仁一则健脾祛湿,二则导湿热从小便去,标本兼治;天花粉既可“退五脏郁热”,又甘寒生津,可防黄连、黄芩之苦寒伤阴。

带状疱疹(2)

李某,男,53岁,2018年3月19日初诊。

主诉:右颞部、下颌出现疱疹伴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染发,2天前突然于右侧颞部、下颌出现疱疹,红肿疼痛,自认为染发过敏,未治疗,昨日右侧偏头痛,坐卧不宁,大便干结。

检查:右颞部、下颌可见簇状分布红色疱疹,右上额亦见成堆疱疹,触之痛剧。脉弦,舌红,苔黄腻。

辨证:胆经湿热内盛。

治法:清热祛湿,凉营解毒。

处方:川黄连、大黄(后下)、生甘草各6g,黄芩、丹皮、赤芍各10g,大青叶、金银花、马齿苋、蒲公英各15g。3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二诊,3剂后复诊,疱疹已结干痂,疼痛亦减轻,腑热已解,舌苔薄黄,脉细滑。治从前方去大黄,加天花粉6g,服3剂后即愈。

按语

本案患者以头面部簇状分布的红色疱疹为主要表现,根据皮损辨证为热入营血;脉弦、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并重之象,因此治法上着重清热祛湿,凉营解毒。徐师用药针对湿邪之害,如丘疱疹、水疱、渗出、糜烂等,重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皮、车前子、车前草等。针对热邪时清热解毒,如红斑炎性丘疹,兼有疼痛等,用金银花、马齿苋、甘草、生地、赤芍、茯苓、地肤子等。尽管药物平淡,但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多发性寻常疣

张某,男,41岁,1976年8月7日初诊。

主诉:右侧颜面部丘疹伴瘙痒1月余。

现病史:右侧面颊和前额出现丘疹,高出皮肤,表面粗糙,状如谷壳,市某医院诊断为寻常疣,用电灼治疗。时隔不到1个月,在原发部位又有疣赘生长,数目增多,伴有轻微痒感。

检查:右侧面颊、前额、头部、颈部均可见米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共28个,表面坚实粗糙,高出皮肤,形如谷壳竖在肌肤之上,推压无疼痛,舌脉正常。

辨证:肝虚血燥,复感外邪,血不荣筋,赘生疣目。

治法:平肝软坚,活血解毒。

处方:紫贝齿(先煎)、磁石(先煎)、代赭石(先煎)、马齿苋各30g;生薏苡仁、制何首乌各15g;山茱萸、当归、赤白芍、板蓝根各10g;红花、杏仁、桃仁各6g。5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外用方:木贼草、香附、金毛狗脊各30g;蜂房、细辛各15g。加水至1000~2000mL,煎后去渣取汁,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二诊,按上方治疗5天后疣体发痒,周围有炎性红润,似有萎缩的趋势,继用上方治疗45天后,面部、前额、头颈疣体全部脱落,仅留减色斑块而愈。

按语

方用紫贝齿、磁石、代赭石之类金石之药平肝;制何首乌、当归、赤白芍养血柔肝;板蓝根、马齿苋清热解毒;杏仁、桃仁、红花理气活血;生薏苡仁扶脾化湿;整方柔肝软坚,肝血旺盛,而疣赘不生。

多发性寻常疣是由病毒所致的皮肤病,中医文献称之为“疣目”“枯筋箭”“千日疮”“瘊子”。发病的原因多为肝虚血燥,血不荣筋,又感外邪,郁于肤腠而赘生。方用金石药物重在平肝、养血、活血、解毒同时并进,从而取得铲疣之效。

多发性跖疣

李某,男,82岁,2016年4月5日初诊。

主诉:反复双足部疣状赘生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大足趾内侧,前掌处半年余前出现数十处跖疣,曾在外院予激光治疗多次,亦复发多次。

检查:双足大足趾内侧、前掌处数十处跖疣,大小不等,疣体坚硬,皮损周围皮肤腐白。舌淡红苔白,脉细沉。

辨证:正气亏虚,湿瘀互结,筋气不荣。

治法:扶正软坚除疣。

处方:紫贝齿(先煎)30g,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代赭石(先煎)各15g,何首乌、熟地、黄芪、鸡血藤各12g,穿山甲、木贼、桑枝、土贝母各6g,山茱萸、板蓝根、路路通、香附各10g。30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1个月后复诊,疣体周围有收缩趋势,部分疣体明显缩小,干燥脱落。处方如下:紫贝齿(先煎)30g,何首乌、鸡血藤、熟地各12g,桑椹、黄芪各15g,生白术18g,山茱萸、薏苡仁、白芍、鸡内金、板蓝根各10g,桃仁、莪术、桑枝、三棱各6g,枳实3g。继服60剂。

2个月后复诊,检查疣体基本消失,患处恢复原样。

按语

疣目在中医文献中又称为“千日疮”“枯筋箭”等,疣体坚硬粗糙。《诸病源候论·疣目候》:“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其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肝旺血燥,肌肤不润,因风热毒邪侵入,搏于肌肤而生。多发性跖疣的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以激光、冷冻治疗及手术切除法较多,但患者痛苦,复发概率较大。中医治疗虽然所需时间较长,但只要坚持治疗,不仅患者痛苦较少,复发概率也较低。跖疣治疗要分辨湿证和瘀证。湿重于瘀者,疣体腐白,治之较快;瘀重于湿者,疣体干燥坚实,治之较慢。

本案中治宜扶正养血平肝,软坚散结除疣。方中紫贝齿、紫石英、磁石、代赭石、何首乌平肝潜阳宜肾阴补肝肾,穿山甲、土贝母软坚散结,黄芪、熟地、鸡血藤益气补血,桑枝、路路通祛湿通络养血,木贼、板蓝根清热凉血解毒。

尖锐湿疣

王某,女,28岁,2006年6月3日初诊。

主诉:阴道口赘生物1个月。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在阴道口处发现柔软赘生物,遂至专科医院就诊,活检报告为尖锐湿疣。经人介绍来徐师处门诊。自述曾有过不洁性交史。

检查:在阴道口可见6个形如黄豆大小的粉红色柔软赘生物,呈菜花状。微有瘙痒,白带较多。脉弦数,舌质红苔少。

辨证:湿热下注,淫毒蕴结而成臊疣。

治法:除湿解毒,软皮铲疣。

处方:外用鸭跖草、蚕沙、石榴皮、五倍子各15g;乌梅、枯矾、威灵仙各12g;细辛10g。14剂,每剂加水1500~1800mL,浓煎取汁500~800mL,坐浴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切勿拭干,自然风干。

2周后赘生物明显缩小,但因月经来潮,停用此药。待月经干净后遵照上方上法继续浸泡。又经2周,赘生物完全消除,遗留隐约可见的点状痕迹,嘱其重视性生活中的卫生意识,1个月后复查,疣除而愈。

按语

尖锐湿疣与跖疣多发生在湿热下趋的部位,如脚趾、前后阴等处。方用鸭跖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除脓之功效;辅以石榴皮、乌梅、五倍子,三味均有腐蚀恶肉与死肌、温通气血、柔软肤腠作用;蚕沙、威灵仙祛风除湿,尤其是威灵仙,《本草蒙筌》称其“散爪甲皮肤风中痒痛”;细辛与枯矾既可宣散外邪,增强铲疣功效的发挥,又可加快疣体恶疮的清除,达到除湿解毒、祛风铲疣的综合效应。尖锐湿疣与跖疣,均以湿热下注所生者居多,或者淫毒蕴结,发生于前后二阴。一般情况下,坚持应用本方浸泡患处,1~2个月,疣即可脱落消除,没有任何不适之感。生殖器疣和肛周疣,亦然。不过,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时,应停止浸泡。待月经干净后,继续浸泡。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