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是什么生肖(姜江的翻译生涯)

前言

姜江,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却在大学毕业后,成功进入中国外交部工作。从1986年到2013年,姜江在外交部工作了27年。

还是在孩提时代,在山沟沟里长大的姜江随父亲乘车经过繁华喧闹的朝内大街。凝视外交部大门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庄严国徽,意往神驰的他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惊叹:“啊!真了不起!”那时候的姜江做梦也没有想到,十多年后自己会成他们中的一员。

姜江

人生路上的两位恩师

1965年5月15日,姜江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朝阳县,他在一个落后闭塞的乡村里生活了整整7年。

小学毕业时,姜江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磨难的英语老师。由于这位独具慧眼的启蒙者的出现,几乎决定了姜江一生的道路,为姜江日后绚丽的事业奠下了最初的基石。

这位老先生学深德厚,很快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姜江以及他身上那种潜在的优良素质,故而对这位在全班学生中出类拔萃的“高材生”一直另眼相看,并倾注相当多的热忱。

“做人总要有志气。虽然你在山区,但是也应该向大城市的学生学习,要有他们那样的水平!”这是当年老师劝告姜江的话。

令人惋惜的是,姜江和英语老师相处的时间只持续了短短的一年半。这位老先生终于没有等到姜江成才的那一天。当姜江自英伦学成归来,恩师早已化作一缕袅袅青烟,乘风归去。

姜江

1979年初,姜江在家乡山村过完春节,便随父亲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安家落户”,母亲则暂时留在朝阳。姜江很快进了团结湖附近的白家庄中学,那一年他刚满14岁,父母用牙缝儿中省下的5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个简单的电唱机,用来播放英语唱片。

初中毕业那年,姜江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地处甘家口附近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前身为“北京外国语学校”,即北京所谓的“白堆子”)。姜江是从数千考生中筛选来的150位学生中的一位。

两年后,姜江又顺利地升入北外分院本科。四年苦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使姜江脱颖而出的机会终于降临了!

1985年夏,就在姜江毕业的前一年,北京外交部招考“高级翻译培养对象班”学员。该培训班学制两年,即大学毕业后入外交部,一年在国内(外交部),一年在国外。全国高校外语系统有100位优秀尖子生获准应考。姜江一举冲刺成功!

当姜江于1986年夏迈步跨进地处朝内大街22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门后,周文重成为了姜江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位启蒙老师。他几乎是手把着手地教姜江等人熟悉业务,提高工作能力。

周文重

周文重先生在向学员们提出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基本要求以后,便开始日复一日地具体担负起培训任务来。周先生往往拿来一张报纸,或者一份外交口径材料,然后自念中文,让培训学员一段一段地翻译成英文。在学员们翻译的时候,这位俨然“训练总监”的培训处长侧耳谛听,毫不留情地纠正“门徒”们的翻译错误,决不“姑息”。周文重无疑是一位训练有方的“教头”,他能随时指出学员的误译和错译,并告诉学员应该如何翻。英翻中也是“如法炮制”。不仅如此,周文重先生还教授大家如何作笔记等翻译技巧。每忆至此,姜江对周先生总是充满感激之情。

一年360日倏忽过去,短暂的休假结束后姜江便束装就道,飞赴英国肯特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第一次正式上场

在1988年金风送爽的秋季,姜江回到了日夜思念、分别一年之久的北京,从此翻开了他不寻常翻译生涯的扉页。

姜江

姜江第一次正式上场当翻译是在1988年12月初。那是参加关于中尼(泊尔)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的谈判。以前是看别人翻译,现在轮到自己亲自出场了。虽然经过学校的数年刻意深造,又经过国内外专门训练,几番磨砺,应该说是成竹在胸,初生之犊不怕虎。但是终究是初出茅庐,姜江心里别提有多不安了。

中尼边界联合检查是根据中尼两国政府于1963年签署的两国议定书进行的。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是1988年2月开始,于12月4日结束的。这次联合检查主要对边界部分地段损坏的界桩进行了检查和维修,自始至终充满了友好合作气氛。双方签署的议定书就是对这次联合检查结果的确认。

中国派出了当时的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许光建为首的谈判代表团。姜江谈起往事,总是很庆幸自己老是遇到好人。两度进入外交学院的资深外交官许光建脾气温和,一如其生肖羊一样。他多次安抚姜江:“不要紧张,会翻得好的……”

杨洁篪

当时英文处原来的“教头”周文重已调任旧金山总领事馆升任副总领事,新处长是杨洁篪先生。现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的杨洁篪亲切地对姜江说:“你好好准备准备,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姜江怀着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接受了这一神圣的“使命”。整整一个星期,姜江足不岀户,一头扎进材料堆里。又是看,又是背,把该记的地名、山名统统背得滚瓜烂熟。

令人兴奋又令人惶恐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当姜江乘坐的小轿车驶入当时还不很熟悉的钓鱼台国宾馆时,当他在铺着墨绿色绒布的会谈桌中方一侧就座的时候,他的心都快蹦出来了。

这时候,会谈桌上那一面小五星红旗突然映入眼帘,“祖国在我心中!”中尼边界联检议定书会谈刚开始的那一瞬,无意间看到微笑的许光建团长投来充满信赖的一瞥,姜江的心顿时落了地。

姜江

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的岁月

5年来,姜江担任了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英国首相梅杰等政要访华的中方翻译重任。但是,5年译员生涯中,姜江最难忘的就是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的西雅图会晤。

1993年11月19日下午,江主席与克林顿在西雅图雷尼尔(RAINERCLUB)俱乐部举行正式会晤。这是1989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以来中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意义重大。姜江担任中方英文译员。中方参加会晤的钱其琛、刘华秋(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道豫(驻美大使)、吴建民、杨洁篪。美方参加会晤的还有:克里斯托弗、芮效俭、温斯顿洛德。

雷尼尔俱乐部是一幢两层的小楼。姜江随江主席从电梯上来后先在楼上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来到并不是很大的会客厅,满面春风的克林顿总统在门口迎接江主席。双方握手寒暄如仪,“见到你很高兴。”克林顿说。“见到你很高兴。”江主席说。

美方礼宾人员让前来采访的美国和世界各国记者分三批进来照相、摄像。在短短的几分钟里,闪光灯亮个不停。每批记者就是几分钟。然后美方礼宾官员开始清场,他们一声“谢谢”就是逐客令。待记者们都知趣地退下后,持续了1个多小时的中美领导人正式会晤就开始了。

克林顿

会晤结束后,双方领导人与对方官员、工作人员亲切握手致意。娴熟英语的江主席高兴地说:“小姜今天翻得挺好!”当身材高大的克林顿握住姜江的手时,也由衷地赞扬道:“You did a very good job!(你做的很好!)”

“Thank you!(谢谢你!)”姜江听后有礼貌地欠身答道,并报以微笑。

“作了那么多的准备,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没出差错……”回去后,如释重负的姜江长长舒了一口气。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这一个月来他为克林顿的这句“You did a very good job!”赞语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回想当初翻译室主任施燕华通知自己:“江主席与克林顿会晤就由你翻!”当时还真捏了一把汗。姜江废寝忘食,全力以赴,丝毫不敢懈怠,也从未懈怠过。这毕竟是5年来中美高层的首次会谈啊,岂可掉以轻心!姜江大有如履薄冰之感。

而如今的他好开心哟!他为自己能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骄傲。“我将永远记住这件事!”姜江满怀深情地说。

1993年11月20日上午9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西雅图以西普吉特湾的一个小岛布莱克岛“友谊村”会议厅举行。这幢类似斯托夫人笔下“汤姆叔叔小屋”那样的印第安人的房舍是该岛唯一的建筑物。会议要求所有与会的领导都随便服。不过,领导人的随从人员的衣着却不能随便,故而姜江依旧是西装革履,衣冠整饰。按规定,他还不能和江主席在一起,只是在另外一个地方等着,会议则用同声传译。这在姜江的翻译生涯中压根儿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姜江

会谈结束后,克林顿总统陪同亚太各国领导人乘艇游览。当他看到江主席身后西装笔挺的姜江时,再一次伸出手来:“You did a very good job!(你做的很好!)”

由于工作需要,自1991年9月江主席会见梅杰首相以来,直到1994年底雅加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谈,姜江曾多次为江泽民作翻译,对其平易近人与善解人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一次江泽民会见一个国家的科技代表团。谈话中江主席用到一个“拉丝机”的名词。姜江不解其意,只好请江主席再说一遍。但重复一遍后姜江还是翻不上来,大约是科技名词,比较生疏。“Wiredrawing machine”未想到江主席自己用英语说出来了。这着实解了围,让姜江好感动好感动。

江主席在谈话中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这也促使姜江平时多学习、多读书。在一次会谈中,江主席援引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幸好姜江翻过有关参考资料,比较过名家的各自译法。他立即选用了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所翻译的那种:“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翻译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啊!”姜江无限感慨地说。

姜江

姜江感恩身边人

诚然,众所周知,中国的译员和西方国家的有着根本不同。在西方,译员就是雇员;在中国,译员也是外交官,他们是主人。已故总理周恩来一贯重视对译员的培养和造就,这也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在外交舞台大显身手,成为中国第三代外交官中坚力量的主要原因。

6年来,姜江曾随外交前辈钱其琛等人多次出访,获益匪浅。姜江对钱外长的外交风范、应对才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姜江说:“每次跟钱外长出访,都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这对当时姜江这拨年青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财产。

秉性厚重的姜江常常庆幸自己遇到了那么多的好人,从英语启蒙老师,到“教头”周文重,“伯乐”杨洁篪,主任施燕华,还有翻译室英文处的许多同事。

曾任卢森堡大使的施燕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在人才荟萃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寒窗苦读春秋7载。自60年代中期投身外交后,这位早年王佐良、许国璋和周珏良的得意弟子曾三进三出翻译室。当她第二次离开翻译室也是第二次去纽约联合国时,姜江跨进了翻译室英文处的办公室。1991年春,王弄笙出使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夕,施燕华成为翻译室有史以来第二位女主任。从那时开始,姜江颇得其帮助和提携。

施燕华

6年来,姜江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从亚非欧到南北美洲大洋洲,走遍了五大洲四五十个国家,仅仅美国就去过7趟。在天涯海角,远离祖国的日子里,姜江心里总是装着北京的那个充满温馨的家,那个守家的女主人崔素芳。

姜江和崔素芳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生在北京的崔素芳是大学讲师,她与姜江曾同窗6年。伉俪情深意笃自不待言,而且崔素芳为姜江的事业发展尽了全力。崔素芳从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毕业后因学业优秀留校任教,后来也曾到新加坡学习深造,她的口译、同声传译特棒,书也教得不错。

姜江出道后,崔素芳不仅包下了全部家务,还是他业务上的好帮手。姜江担任高层领导翻译后,崔素芳更成了夫君最忠实、最挑剔的“观众”,一场实况转播下来,她就会向心爱的丈夫提出好多好多意见。

平时姜江常在家里练兵,除了外语对话,聊天以外,就由夫人读人民日报,自己再译成英文,星期天常常是一练就一天,除了吃饭就是练!

不得不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真的要有一个好女人啊!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正史观察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