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是什么生肖(少年猎得平原兔)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观猎》唐·王昌龄
【诗临其境】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698~757),汉族,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生于山西太原,也有传说他是西安人,早年家境贫寒,靠耕田种地维持生活。等到727年,他三十岁左右才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次任汜水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739年因为犯事获罪,被贬放到岭南,直到42岁时遇赦返回长安,改任江宁丞(江苏南京),后再贬为龙标(湖南黔阳)县尉,在“安史之乱”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听杀。
王昌龄这首《观猎》的创作背景,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创作背景,纵观诗人生平,应该是在他二十三岁嵩山学道,与二十七岁赴河陇出玉门关、边塞从军之前的时间段里。
全诗立足于少年出猎,四句诗选择了两个不同视点,上片两句,通过“鹰”与“骢”的表现,侧面描述打猎的激烈角逐场景,这场秋后打猎,没有正面描写主人公打猎的过程,而是通过“稀”和“飞”两个字形象生动地将画面展现出来。秋草枯败,我敏捷的鹰从空中俯冲直下,抓捕猎物,脱缰的骏马,在草原上来去飞驰。
下片立即调转镜头,写猎后满载而归的场景,意气风发的少年猎得野兔,横放马上,踌躇满志归来。诗中洋溢着驰骋沙场,来去如飞的少年英雄人物形象,隐约可见一个信心坚定,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驰骋疆场的图景。
【一句钟情】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上横捎意气归。
古人关于打猎的诗作名言不可计数,如鲍照的“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再如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昌龄这首七绝,上两句依稀可见从鮑诗脱胎换骨而来的痕迹,不过人家是五言,时序也是春天打猎。而王维的诗更是描写了将军出猎的宏大场面。“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是王昌龄的工笔白描,这幅动感十足的图画,他继承了鮑照的笔法,又发展了自己的个性,避开了王维的捕猎直拍。
大家知道绝句的笔法奇险,起承平坦,诗眼就在第三句的突兀转合上,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柳暗花明,奇峰兀立,一下子就升华了主题,刻画出打猎后意气风发的美好氛围,这就是诗作要表达的核心主旨,诗也就有了艺术性的美感,凝练出诗人的思想灵魂。
人生谁无少年时?
王昌龄走入仕途,人近中年,727年进士及第,直至四年后,他再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才获任汜水县尉,其时他已经三十四岁,在古代人均寿命较低的时代,应该算不得年青了。之前,他所处的人生鼎盛时期,边境一直战乱不断,他渴望慷慨从戎,抗击外侮,马革裹尸!在他的内心里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英雄爱国主义存在!
【诗歌故事】
《观猎》透露王昌龄向往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理想主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名重一时,但一生累遭贬抑,报国无门。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包括三种类型:闺怨宫词、边塞风景,以及送别之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句诗情深幽怨,刻画人物心理特别细腻,“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将离人思妇的情怀与少女的天真呈现面前。他早年经历边塞军旅生涯,所描写的边塞诗篇意境开阔,奇异壮美,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的送别诗含蓄深沉,清新优美。他一生喜好交游,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是至交好友。“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可见他的一片赤忱与情感轨迹。
756年,59岁的王昌龄离开湖南,还乡东去,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兵荒马乱,第二年,经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具体原因不详。成了一桩千古谜案。
史书记载,闾丘晓在张镐平叛时,按兵不动贻误战机,致使宋州陷落,张依罪处死闾,行刑时,闾刺史哀告饶命说,家里上有老母,乞求苟活。张镐义正辞严回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终于,天道轮回,沉冤得雪!应了一句老话,作恶多端必有报应!
【注释】
角鹰:一种颈上有角毛的鹰。
铁骢:骢(cong ,发一声)青色的马。
抛鞚:鞚(kong,发四声)放开缰绳奔跑。
【佳句背囊】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壮志未酬,他的生命历程无比悲壮,虽然三十年南征北战功名显赫,但尘埃落定,仍然前路漫漫,其心昭日月,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