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汤的名人(犯强汉者)
引子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这样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公元前36年,陈汤出使西域,自作主张大败匈奴郅支单于后上书朝廷的所言,但在近代历史中,中华民族却饱受了异族带来了无数屈辱,如今再回想起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不禁让我们血脉偾张,豪情万丈。
而陈汤究竟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让我们成为旁观者,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再评点他泛起的滔滔浪花吧!
一、陈汤的家乡
南宋刻本的班固著《汉书》之《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其中《陈汤传》大篇幅介绍了陈汤的生平,为我们了解陈汤的故事提供了最权威和完整的资料。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上图为西汉时期的地图,古老的瑕丘县在今日的兖州与曲阜之间,位于泗水之畔,从卫星地图上看,已是兖州市区的一部分。
笔者试着找到了一张1907年由柏石曼拍摄于兖州泗水河的照片,来感受一下陈汤家乡最早的风貌。
《汉书》中记载了他“少好书,博达善属文”,简言之就是从小爱读书,长大后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善于写文章。
非常遗憾的是,虽然班固不吝笔墨,以很大的篇幅为陈汤立传,不过他亦不知陈汤的出生年月,佐证了对陈汤“家贫匄貣无节,不为州里所称”的记载,此句尽显陈汤在家乡时候的狼狈,因为贫穷,家中总是上顿不接下顿,只能靠无度的借贷为生,以至于被乡亲们瞧不起。
目前我们未能找到陈汤家世的记载,从他好读书来看,应该不屑于农耕终老,在孔孟之乡所受的熏陶,出路何在?只能依靠所学来报效国家,实现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的人生路线图。
二、前往长安谋生
【汉书】《陈汤传》: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隷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
不愿在家乡苟且一生的陈汤,离开家乡直奔长安谋生,至于他为何选择了都城长安,应该和汉代对官员的遴选制度有关。
虽然正式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但是汉代的察举制却是科举的源头,为了广罗天下人才管理庞大的汉帝国,汉文帝和武帝多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郡国和重要官员举荐人才,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如果被举荐的人有违法失德行为,举荐者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初到长安,陈汤也许是托人,也许是自荐,他得到了一个“太官献食丞”的职位,这是太官令的助手,而太官令是少府(管理皇室生活事务)的属官,专门管理宫廷的膳食、酒果等食物,陈汤充其量就是管理各地贡献的食品,可见官职之卑微。
不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从陈汤不甘于在家乡清贫,虽然在长安得到了不入流的小官,但是他却有机会在办理食品进贡的事宜中,接触到王侯贵胄。
经过几年的经营,他的才干得到了富平侯张勃的高度赏识,引得张渤主动结交他,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张渤的曾祖父是深受汉武帝信任的著名酷吏张汤,两人的名字都是汤。
公元前47年,是汉元帝初元二年,元帝刘奭(音:shì)下诏让各地王侯举荐茂才(班固写汉书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东汉时期将秀才称为茂才)。
西汉时期的封国和侯,向国家推荐人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正是富平侯张勃发现陈汤的才干,如获至宝而结交的原因。
果然,张渤将陈汤推举上去,既交了差,又能得到一个官场盟友,一举多得,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正准备升官大显身手的陈汤,却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这个时机太不是时候了,按照汉朝的规矩,父母死,任官必须去职守丧三年,从小地方来的陈汤,可能觉得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家事,就隐瞒不报,根本没有回家乡办理父亲丧事。
汉代独尊儒术,不仅对孝道极为看重,更对官员任职制度的管理极为精细,也有今日的外调安排,陈汤隐瞒父死的事情很快暴露,他被弹劾为无循行(美好的品行),并被捕等待发落,而倒霉的张渤却因为推举失察,被削去200户的食邑,到死之后的谥号还被封了个缪侯,缪就是错误之意。
三、出使西域冒险立奇功
【汉书】《陈汤传》:后复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
班固提到陈汤后来又被推荐为郎,此郎是汉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也许是张渤继续在帮他,但更大可能是陈汤担任太官献食丞时的上司帮忙。
满血复活的陈汤不甘心成为守卫,多次请求出使外国,虽然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但是几十年后,匈奴仍然反复无常,出使西域各国成为高危职业,除了路途的艰辛危险,有时候莫名其妙就被到访国杀害。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匈奴的历史,匈奴兴起于阴山山脉,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在公元前215年命大将蒙恬率30万秦军帝大败匈奴,攻占河套地区,并修建长城防线,匈奴被迫退回漠北,形成上图的秦朝疆域图,从地图上看,秦朝占有着今日中国的半幅江山,西部和东北部多在异族统治下,北有匈奴、西有羌,完全钳制了中原政权通往西域的道路。
到了秦朝覆灭,匈奴冒顿单于兴起,灭东胡,驱逐月氏,其时,正是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之际,无暇顾及,匈奴大军遂跨过黄河,一举收复其丢失的河套地区。
到了公元前201年,正是刘邦登基建立汉朝的第二年,匈奴乘机南侵,包围韩国(汉朝封国)的国都马邑,九月,韩王韩信(非名将韩信)投降,冒顿单于随即率大军(上图蓝线)通过句注山,直逼晋阳(今太原)城下。
第二年,刘邦亲自统领大军(上图红线)征讨匈奴,登上白登山巡视时被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后来陈平用计说服冒顿单于才脱困逃回。
过了三年,匈奴始终侵扰不断,刘邦无奈采取和亲政策,选民间女子以公主名义嫁给冒顿单于,与匈奴缔结和约。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吕后执政,又过去三年,冒顿单于狂妄之极,写信给吕后让其嫁给自己,吕后大怒,准备攻打匈奴。
后来在大臣劝说下,还是因为国力较弱而放弃,便低声下气回信给冒顿,说已经年老色衰不能侍奉,选取一位王族公主嫁给冒顿,此事遂成汉朝的奇耻大辱。
此后到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侵扰,汉朝政府都是采取息事宁人的和亲政策,这也让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充满了愤怒,终于在他的一生中,利用文景之治所发展的国力扫平匈奴。
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击击垮匈奴,大伤其元气。
到汉宣帝时期的公元前60年,盘踞西域的匈奴西边日逐王率众投降,西汉政府建立西域都护府,府治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上图为西汉全域图。
两年之后,盘踞漠北的匈奴势力内乱,五位单于争斗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为获取汉朝支持,都派其子到长安成为人质,不过汉宣帝并未选择支持哪一方。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亲自来长安,以匈奴国君的身份,自称“藩臣",在当时的汉朝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汉宣帝刘病己亲率文武官员到渭河桥边欢迎,观礼的长安百姓欢呼雀跃,自此之后,西域各国转而敬畏汉朝。
而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如此软弱竟然降汉,还以为汉朝会软禁呼韩邪单于,就乘机攻占其领地,并向西进发图谋乌孙国,吞并丁令、坚昆、呼揭三国,后来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使其不能统一匈奴,他极为怨恨,就囚禁侮辱汉朝派遣的使节江乃始,就此埋下陈汤建功的种子。
公元前45年,是汉元帝初元四年,郅支单于假意称臣,请求汉朝送回十年前派来当人质的儿子,汉元帝同意并派遣谷吉护送其子返归。
没想到郅支单于竟然杀害汉使谷吉,他自知惹怒了汉朝,此时西域最西边的康居国邀请其共同攻打乌孙国,为躲避汉朝的惩罚,便率部西逃至康居王国,康居王想借郅支单于的虎狼之师震慑邻国,两人互相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为妻,达到结盟的目的。
康居王哪知此举是引狼入室,在他与郅支单于合兵攻击乌孙国杀人掠地后,郅支单于和他因为礼节之事翻脸,怒杀其妻康居王之女和其他康居官员随从百余人,肢解尸体投放水中,并在都赖水(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强迫康居百姓筑单于城,准备称霸西域。
此后汉朝多次遣使到单于城,追询谷吉下落,但是郅支单于仍继续囚禁新来的汉使,并以嘲笑的口吻上书汉朝:自己处境困苦,想要归顺强大的汉朝,还想继续派儿子来长安。足见其狂妄之极。
从郅支单于的所作所为看,他狡诈、不讲信用、野蛮残忍,和禽兽的作为没有分别,不过当时的汉朝政府对极遥远的郅支单于并没有什么办法,如果发动大军一路征伐,粮草耗费巨大,而郅支单于也不会傻到硬碰硬。
就这样汉朝选择了姑息,和郅支单于处于互不招惹的状态,到了公元前37年,汉元帝派遣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管西域都护府,从《陈汤传》中可以看出,陈汤为人沉稳,有勇有谋,向往建奇功,在西进赴职途中,每遇到城池山川,他常常登高远望,思谋兵事。
到达西域任内后,他向甘延寿献策:
夷狄各国天性畏惧大汉,而西域本属于匈奴,如今郅支单于准备攻占乌孙国、大宛国,数年之间必将侵吞其他国家,其人好战又善战,久之必成西域大患,不过他虽然地处遥远,但并无坚固的城池和强弩守卫,如果以屯田的汉军,带领乌孙国士兵,直指其城,则他逃无可逃,守无可守,千载之功一朝而成。
从陈汤的这番话,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才智和胆略,知己知彼,来自于他深厚的人生积淀,此计策说服了甘延寿,准备向朝廷奏请,毕竟不经皇帝的允许而主动出兵,这是要掉脑袋的事情。
陈汤深知朝廷官场对征战的态度,本来对匈奴已经息事宁人了,再启战端,一旦失败,西域不保,此策肯定会被当政官员否决,他极力鼓动甘延寿先斩后奏,可甘延寿作为主官却一直不敢答允。
陈汤看到眼前如此巨大的立功机会,实在不甘放弃,过了很久,在公元前36年的冬季,刚好遇到甘延寿生病,陈汤借机召集西域各国士兵和屯田的汉朝军士准备攻打郅支单于。
此举被病中的甘延寿发觉,他立即起床阻止,陈汤怒极,拔剑指向甘延寿说道:大军已经集合出发,难道你敢阻止大家立功?甘延寿无奈只得听从,并一起整束汉兵、胡兵部队四万余人准备进发,同时两人也上了自己弹劾自己的奏章,说明了出兵的缘由。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陈汤当日将部队从温宿国(今新疆乌什县)集合,按两条路线进攻,笔者以史料内容制作了上图,南线部队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途径大宛国,以堵住敌人后路,北线部队从乌孙国前往阗池(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西,直至单于城。
当北线大军抵达乌孙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伊什提克)时,遭遇康居国军队,陈汤让胡兵上阵击败康居军,进入康居国的东境后,陈汤命令士兵不得骚扰康居百姓,此举得到对方好感,结盟一起对付郅支单于。
就这样,毫无阻拦,完全按照陈汤的设想,征讨大军抵达单于城都赖水(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附近,距城约三十里扎营,得知消息的郅支单于遣使问陈汤来意,陈汤回道:你上次不是说要归顺吗?我们前来就是迎接你的。郅支单于无言以对。
次日,大军进发至单于城三里处扎营,双方僵持对阵,单于城内为土城,外为巨木建的护城,汉军主要用强弩,敌军在土城上沿着木城往外射箭,汉军多人中箭,便采取火攻烧毁木城,当晚有百余敌骑兵突围,均被汉军射杀。
起初,当郅支单于得知汉军来攻,就弃城逃跑,但他担心撕破了脸的康居国王会成为汉军的内应,还听说仇敌乌孙等国的士兵也来攻击自己,便认为自己无处可退,并判断汉军远来不能久攻,就又回到城内固守。
整座城池被汉军和诸国联军包围,郅支单于已成瓮中之鳖,倒行逆施的他奋力抵抗,包括他的诸位夫人也加入了战斗,汉军攻入城内时,郅支单于几次突围,都告失败,毫无悬念,为了争军功,汉军奋勇杀敌,大家蜂拥而至,郅支单于在混乱中被杀。
战场结束后统计,斩杀郅支单于、夫人、太子、各王等1518人,俘虏和投降一千多人,奖赏给联军十五国,另外城内金银财宝全部分给参战将士,不过私分之事后来成为陈汤贪财的一条罪状。
足以告慰的是,最后还发现了被扣留的汉朝二个使节,以及被杀害的汉使谷吉所带帛书。
此一役,陈汤替汉朝一洗前辱!
公元前35年正月,正是胜利之后的次年,郅支单于等人的首级被送往长安,随后甘延寿和陈汤上书汉元帝,从文采和气魄来看,应该出自陈汤的手笔。
【汉书】《陈汤传》: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们简译一番:臣听说天下一统就是大义,昔日有唐和虞,今日有强大的汉朝,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已经自称为大汉北部藩臣,但是郅支单于反叛,并未受到惩罚,大夏国以西的国度,都以为强汉不能使其臣服,郅支单于暴行累累残害百姓,以至于大恶通天,臣甘延寿、臣陈汤带领仁义之兵,替天行道,诛灭郅支单于,完全是倚靠陛下的神威,阴阳调和,天气晴明,才克敌制胜,斩杀郅支单于及各王的首级,宜将他们的头颅悬挂到长安的槁街(外国人聚居区),以昭示万里:侵犯强大的汉朝,虽远必诛杀。
如此的豪气,如此的战功,让汉元帝振奋不已,他下令将郅支单于的首级悬挂十日,并祭告太庙列祖列宗,赦天下,已归顺的呼韩邪单于得知此事,高兴之余,更加恐惧汉朝的威严,要入京朝觐,并请求成为汉朝女婿,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王嫱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而王嫱正是大家熟知的王昭君。
四、陈汤立功之后的遭遇
甘延寿和陈汤,还没有从立下巨功的喜悦中醒过神来,在回到长安途中,竟然遭到查扣,随身的物品都被清查登记,这是这么回事呢?
原来陈汤为了鼓励将士杀敌,采取了物质奖励的办法,就是攻城掠地后,将战利品进行私分,此事被人告发,遭到朝廷中书令石显和宰相匡衡等重要官员的弹劾,罪状有两条:一是未经允许私自调征战,二是攻下敌方城池私分财物。遂被司隶校尉(监察官)派人查抄。
陈汤就此事上书汉元帝辩解:
【汉书】《陈汤传》: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我与战士们共同诛杀郅支单于,幸亏得以剿灭,现在从万里之外凯旋,应该有使者在路旁迎接犒劳,如今监察官反而逮捕查抄我们,这是为郅支单于报仇啊!”
汉元帝看到陈汤的奏章,立即下诏停止调查,并指派沿途各地官员备好酒食,慰劳征战的大军。
甘、陈二人率军回到长安后,按照惯例,朝廷要对立下大功的将士要进行奖赏,石显和匡衡又上书说:
甘延寿、陈汤伪造皇帝命令擅自发兵,已经免了死罪,如果再封爵位和食邑,难保后人不仿效,在蛮夷之地随意生战,给国家招致战乱,此例不可开。
汉元帝其实内心非常高兴甘、陈二人为汉室立下的大功,但他也不好驳回石显、匡衡的意见,此事朝廷官员议论纷纷,久议不决,终于,一直以来对石显所作所为不齿的宗室大臣刘向(汉朝的著名文学家,楚辞、山海经、列女传、战国策、说苑等皆由其编订)出来说公道话了:
郅支单于囚杀我使者百余名,让大汉在西域各国丢尽了脸,陛下也多次想征讨,现在甘延寿、陈汤二人驱使蛮夷之君,以屯田之兵,出生入死远诛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得知后愿守大汉北藩,累世称臣,这是千载之功啊,武帝时,为了汗血宝马,派遣李广利率五万大军,花费巨大,才获得几十匹马,斩了大宛王,其间李广利私罪更多,但武帝认为万里征伐,不能计其过,论功行赏无数。
如今康居国比大宛强大,郅支单于也比宛王名号尊贵,杀使者的罪名更重于大宛扣留马,而且甘、陈二人花费极少,其功应该比李广利大百倍,如今因其小过而不看大功,臣深感痛切。
凭心而论,刘向说得非常公道,可以想见当时的朝堂上,此番话语一定让汉元帝大为感动,某种程度,十年前的汉使谷吉被杀,就是匈奴人狠狠甩在元帝脸上的巴掌,此仇得报,不正是二人的大功吗?汉元帝随即下诏:
匈奴郅支单于背信弃义,扣留并杀我使者和军士,此事我岂能忘记,之所以隐忍没有征伐,是不想劳师远征,烦劳将士,如今甘延寿和陈汤见机行事,以屯田兵士和诸国士兵,擅自兴兵征战,有赖天地和祖宗神灵,能够诛杀郅支单于,虽然违法,但没有征用国内一兵一卒,没有动用国库,建功勋于万里之外,威名大振蛮夷,为国家剿灭乱源,边境得以安定,然而因为违法获死罪,我也于心不忍,所以赦免他们不再治罪。
之后汉元帝让群臣讨论如何封赏,大部分人认为应按照捕获或者斩杀单于的军法规定奖赏,这时匡衡和石显又跳了出来反对说:
郅支单于本来就是逃亡中,跑到康居建国,并非真正的单于。
汉元帝遂以郑吉镇守西域,引来匈奴西边日逐王投降,封郑吉安远侯和赏千户的例子,又遭到匡、石二人反对,后来退而求其次,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各赏食邑三百户。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会产生疑问,石显和匡衡为何要如此打压两位功臣?
先说说石显,他是汉代知名的奸宦,山东章丘人,年少时犯事被处以腐刑,只得入宫当了太监,其人机灵狡诈,汉元帝即位后,对其极为宠信,很多政务交其处理,从而权倾朝野,石显为何要给甘、陈二人治罪,主要原因是石显曾经想笼络甘延寿,要将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但是被甘拒绝,从而成为了仇人。
说到匡衡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印象并不深刻,但著名的”凿壁偷光“,大家一定很熟悉,对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严格来说,匡衡和陈汤都是今日的山东人,一个是枣庄,一个是兖州,两人从小皆家境贫寒,都喜好读书,不过匡衡拜博士为师,他精读《诗经》深有建树。
不同于陈汤前往长安发展,成为博士弟子的匡衡,要想入仕,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者按甲、乙、丙三科分级安排官职,没想到匡衡考了九次,才中了最差的丙科,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不过他对诗经的研究已经身名远播,喜爱儒学的汉元帝在太子期间就很欣赏他,即位后元帝更喜欢研究《诗经》,便一路提拔匡衡,到公元前36年七月,任为丞相,而此时陈汤正在西域摩拳擦掌,等待机会。
但同为乡党的匡衡为何对甘、陈二人下死手呢?
笔者开始认为匡衡这么做,于公于私有四个原因,一是儒学以孝为先,陈汤父死不奔丧犯了大忌;二是儒学崇尚礼,陈汤不经汉元帝批准就发兵,犯了矫制之罪;三是陈汤私分敌人财物,犯了贪污之罪。四就是有了大功被封侯的将领,在西汉时期常常被皇帝委以重任,匡衡担心能文能武的陈汤成为竞争对手。
前三条可以拿到台面上说,后一条则有可能是匡衡的隐忧,不过历史总是有迹可循,同样在《汉书》中,我们找到一段话,应该是匡衡攻击甘、陈二人的主因。
《汉书》《王尊传》: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久之,元帝崩,成帝初即位,显徙为中太仆,不复典权。衡、谭乃奏显旧恶,请免显等。
白话就是:中书令石显得到元帝宠信,独断专权成为奸邪之徒,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都很怕石显,便依附顺从于他,从来不敢指责,到了元帝崩逝,汉成帝刚刚即位,就贬了石显,让其不再掌握实权,此时匡衡和张谭才举报石显的罪恶。
后面的内容是王尊弹劾匡衡的奏章,对他的做法很不齿,还提到了匡衡不尊礼制的事情。
从这段话中,笔者最终判断,匡衡附和石显攻击甘陈二人,主因就是石显指使泄愤,匡衡不敢不从,次因则是匡衡另有私心借机除掉竞争对手,从后来匡衡多次弹劾陈汤足以证明。
五、陈汤的后半生经历
论功行赏之后,汉元帝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负责率领长安西北郊的骑兵,后来死于任内;任命陈汤为射声校尉,负责率领长安城的善射士兵。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崩逝,汉成帝继位,丞相匡衡又上书,仍旧老话重提,建议免去陈汤职务,还是想让陈汤在新帝面前消失,成帝以20岁的年龄刚刚上位,他也不想得罪辅佐他的丞相,便免去了陈汤的校尉之职。
诸位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也会为陈汤感到憋屈,可以想见当时的陈汤是何种心情,立那么大的功劳,却接二连三地被打击,封赏少了就算了,又失去官职成为平民,陈汤非常不甘,他总想着复出,偶然间,他获知康居王送到汉朝作为人质的王子是假的,如果此事上奏朝廷,那么康居王的欺君之罪坐实,新皇帝必然会征讨,那么陈汤复起领军的可能性极大。
也许此事是陈汤的编造,他判断康居国遥远,并不易核实,果然,陈汤上书奏报,但他没想到,朝廷竟派人核验,还确认了此王子是真,这样就麻烦了,陈汤立即被捕入狱,因为根据汉朝律法,诬告是要反坐的,罪名与所告之罪相同应判死刑。
这个时候又有人来救他了,上天总是有眼的,救他的人其实是来报恩的,太中大夫谷永上书汉成帝为陈汤辩解:
臣听说楚国、赵国、秦国、大汉有名将,敌国就不敢造次,能够克敌制胜的将领,是国家的爪牙,不能轻视,而陈汤出使西域,因为愤恨郅支单于的残暴,担心君王无法惩处,所以义愤填膺率军斩杀郅支单于,以报十年之仇,一洗前耻,威震西域,秦朝大将白起战功赫赫,因为小过错被赐死,秦国百姓都悲痛不已,犬马为人效劳,人们都会给它们搭窝棚,如果陈汤因为说的事情有误就要被判死刑,如今的军士们和老百姓也会耿耿于怀的。
汉成帝看到谷永的奏章,深以为然,立即下诏放出陈汤,不过削去了他的关内侯爵位,成为了一位普通士兵。
那么救陈汤一命的谷永是谁呢?想必读者朋友们已经猜到,谷永正是十多年前被杀的汉使谷吉的儿子,古代的杀父之仇是必报不可,当朝廷都不愿意派军报仇,谷永的绝望和愤懑可想而知,当陈汤远征斩下郅支单于的头颅,带回长安悬挂示众,那一刻的谷永该是多么地感激陈汤。
此后,苍天又几次睁开了眼睛。
公元前32年,汉成帝继位的第二年,他深恶石显,将其调离中枢,平时依附石显的官员见其失势,群起而攻之,成帝遂将石显撤职到底,逐回老家,石显在途中绝食而亡。
公元前30年,丞相匡衡被人告发在他的侯爵采邑地侵占百姓土地四百顷,并有其他贪赃行为,被汉成帝撤职,削去爵位,贬为平民。非常可笑的是,匡衡多次攻击陈汤的罪名就是贪。
公元前29年,曾经和陈汤联合进攻郅支单于的乌孙国反叛,包围了西域都护段会宗的驻地,段通过驿马上书求援,等到长安时,文武百官对于是否派兵久议不决,大将军王凤向汉成帝推荐陈汤,说他有奇谋,又熟悉西域,汉成帝立即在未央宫宣室殿召见陈汤,由于陈汤的手臂在大战时受伤,双臂无法弯曲,成帝让他无须跪拜,并让他阅看段会宗的求救信。
陈汤看完告诉成帝不要担心:
因为胡人的武器不如汉军精良,一个汉兵能抵5个胡兵,现在虽然胡人武器有进步,但是仍然能抵3个胡兵,兵法上又说攻方比守方多一半才能一战,现在围住我军的乌孙兵数量不够,而且我们现在调动其他地方的部队救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等到了只能时报仇,而不是救援。
成帝听了马上问陈汤:那么何时能解围呢?
陈汤说:现在应该已经解围了。并细算了一下说不超过五天就能听到好消息。
果然,四天之后,前方报告敌兵已退,大将军王凤立即上奏汉成帝,将陈汤任命为他的参谋,几乎大小军事上的事情都让陈汤处理,而他总是善于分析形势,所提策略几乎都被王凤采纳。
不过陈汤又一次马失前蹄,公元前21年,当时将作大匠解万年和陈汤是好友,解万年负责皇陵的建造,他告诉陈汤:
以其武帝时候修建陵墓的工匠,和建陵的官员都获得了封赏,如果您上书汉成帝在京城附近修建昌陵,建好后皇帝肯定会有重赏,我们也可以先期圈地获利。
这个建议果然吸引了陈汤,毕竟一个造陵专家的话还是让人信服的,果然陈汤上书汉成帝:
可以在京城周边建造昌陵,同时可在周边设县,迁移他处的富人来增强京城的发展,自己愿意举家迁到建陵的地区带个头。
汉成帝深以为然,采纳了陈汤的建议,在今陕西潼南地区建设昌陵,并从各地移民设县,没想到陈汤被解万年所误,昌陵选址地势较低,需要填土堆高,开始预计三年完工,没想到建设五年后仍然无法完成。
公元前16年七月,汉成帝下诏取消昌陵的建设,丞相和御史奏请废除昌陵新建的住宅,在汉成帝还未批下的时候,有人问陈汤以后还从他处移民吗?陈汤信口开河说皇帝暂时听群臣在议论,以后还是要移民的。此话被已经接替王凤职务的王商听见,他平素就厌恶陈汤,就上书举报陈汤谣言惑众,这样又被入狱治罪。
为了彻底让陈汤获死刑,王商开始寻获陈汤的更多罪状,主要有:
1、当陈汤得到汉成帝信任后,很多人找到他许以金钱,让陈汤上奏章为他们说好话,其中有皇太后之弟苟参死后,为了让儿子得到封地,苟参之妻送给陈汤五十斤金子,陈汤答应并为其上了奏章。弘农太守张匡贪污巨大,被下诏审问,就送给陈汤两百万钱,让陈汤为其鸣冤,这些事情据说有多起。
2、有次某地传说发现黑龙在冬天出没,有人问陈汤是何征兆,陈汤说这是因为皇帝总是便装出宫,出入的时候不对,龙显身的时机也不对,此事御史弹劾陈汤妄自把异象归咎于皇帝,犯了大不敬罪。
这些罪状让陈汤又一次临近了死亡的深渊。不过汉成帝还是想到了陈汤所建的功勋,并未处死他,而是将他和解万年一起流放到敦煌,在敦煌住了一段时间,敦煌太守上书说陈汤在西域威望太大,不适合接近边塞,汉成帝下诏将陈汤改流放到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境内)。
此后,又有人为陈汤说情,议郎耿育上书汉成帝:
甘延寿、陈汤二人立下卓越功勋,洗刷大汉奇耻,先帝在世多有褒奖,如今仍有人嫉妒,导致陈汤年老之时被流放敦煌,本来汉使常以陈汤的威名来震慑西域诸国,现在反而惹得西域夷狄耻笑,多么让人寒心啊,众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陈汤功劳巨大,陈汤的那些小错很多人都有,如果陈汤都这样遭遇凄惨,以后还指望谁为国家建功呢。
汉成帝见此奏章,随即赦免了陈汤,召回长安居住。
公元前6年,陈汤在长安去世,距离他立下奇功刚好二十八年。
结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久以前就被“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强烈地震撼着,一直想了解是谁所说?究竟是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此般的豪言壮语,终于,以流水账的方式从浩瀚的历史中,抽丝剥茧般,将陈汤的故事展现出来,波澜壮阔的汉风扑面而来,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晴空中,在阴霾中,如同幻灯片一样闪现。
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该如何评价陈汤,又该如何看待两千多年前真实的岁月,想必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勇者不可挡!智者必有失!无惧无畏者是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