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几点立秋时间是早上还是下午(2022年何时立秋)

今天是我国传统“七夕”佳节,相传在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牛郎织女将在天河相会,而再过几天就到立秋节气。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后人们开始念叨“秋天快快来”,盼着早点凉爽起来。然而,此时暑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毕竟“秋老虎”的余威还在,但热冷转变将从立秋开始,天气逐渐转凉只是时间问题。

常言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对农村人来说,“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收获”,它关系着农民们辛苦大半年能否有个好回报。而立秋作为秋季里的第一个节气,是农民盼望秋粮丰收的起点,人们对立秋这个节气倍加重视。正因如此,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有关立秋的农谚,特别是在技术相对落后的过去,这些“知识结晶”对于预测气象变化走势、预估粮食丰歉、安排农事生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村老辈人对立秋的关注,重点集中在立秋时辰、立秋晴雨等,他们认为立秋时间的早与晚,白天立秋还是夜晚立秋,立秋当日是晴天还是雨天等,事关接下来降水多少、粮食丰歉、年景好不好。

一、立秋与气温

我国南北各地流传“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等农谚俗语,就是说如果某一天的早上立秋,说明接下来大概率将较快转凉;如果是某一天的傍晚或夜间立秋,预兆秋后多半是酷热高温的天气。

二、立秋与雨水

民间有“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如果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发生严重干旱灾害。

立秋期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古人称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为“长夏”,春夏耕种的农作物将迎来收获时节,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此时的雨水对庄稼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从全国范围来看,民间倾向于立秋日宜雨。

《河间府志》记载“立秋日晴,主万物少得成熟”,《罗定县志》记载“立秋日有雨,主年丰,夜雨尤宜”。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流传“立秋无雨最堪愁,万物从来只半收”。贵州等地有“倒秋”和“不倒秋”的说法,认为立秋日有雨为“倒秋”,即粮食丰年之兆,如果立秋日不下雨,将会出现“二十四个秋老虎,即秋季多高温暴晒。

正如“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立秋雨丰,黍子返青”、“田怕秋干人怕穷”等说法,这说明立秋期间的降雨将对庄稼收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立秋与收成

关于立秋与收成的讨论,民间认为与立秋时间有关系,主要聚焦在立秋时间的早与晚,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日为标准,即立秋是在某一天的早上还是夜间;二是以月为标准,即在立秋是在农历的六月还是七月。

一些地区有“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的说法,就是说立秋宜在白天、忌在夜间,如果白天立秋则预示粮食将会丰收,而夜间立秋粮食或将减产。还有“早立秋,冷露多;晚立秋,吃饱饭”,是说立秋节气出现在早晨的话,秋季将多冷湿天气;如果夜里立秋,秋天凉得不那么快,较高的温度有助于保障粮食灌浆乳熟的生长积温,促进粮食丰收。

但多数人认为,以农历月份来定义立秋的“早”与“晚”可能要更合理一些,且他们相信立秋越晚越好,因为晚立秋(农历七月立秋)关系到粮食收成。

民间有“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般般收”、“六月秋丢的丢,七月秋全部收”、“六月秋早收晚丢,七月秋早吃都收”等说法,就是说如果农历七月立秋,早稻、春玉米、春小麦等庄稼作物有足够长的籽粒灌浆乳熟的时间窗口,生长积温就更有保障,粮食的籽粒会更加饱满,从而实现稳产高产;而六月则反之,农作物可能歉收,尤其播种过晚的庄稼将歉收。

四、立秋与年景

按照现代农学理论来理解,在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

这时候的早稻灌浆乳熟、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棉花结铃、玉米抽雄吐丝、红薯块根膨大,大部分农作物对水分、温度、日照等要求都很“苛刻”,既不能长时间干旱缺水,也不能持续阴雨天气,最好是以晴天为主,夹带短时雨水天气,这样有助于促进粮食高产丰收。

如果立秋期间,出现秋旱长期缺水,或者持续阴雨天气,那么庄稼授粉、灌浆、乳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农作物稳产增产。

写在最后,

2022年立秋具体时间为:阳历8月7日20点28分57秒,农历七月初十。根据民间关于立秋与气温、立秋与收成的说法,2022年的立秋是晚上立秋,也是农历七月立秋。

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意味着晚上立秋“热死牛”、“脱秋衣”,即秋天的暑热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人们还得体验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同时,也将预兆今年的早稻、春玉米、春小麦等农作物,将继续迎来大丰收,又是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乡鉴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