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七月十四(清明将至)
清明将至,老人说:“新坟不过春社,老坟不过清明夜”,是啥意思?
过了春分后,就是清明节了,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说,清明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所以无论你在外面有多忙,都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回到老家,并去先祖坟墓旁边,给先祖添一添土,给先祖的敬上一束花,给先祖烧“一刀纸”,以表达后辈们的孝敬和缅怀之情。
所以清明节,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承载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历史意义应该大于民间传统的。
对于清明节的祭祀,老祖宗认为清明节祭祖,并不是百无禁忌的,而是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这句俗语“新坟不过春社,老坟不过清明夜”也是由此而来,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有没有道理?我来回答一下:
“新坟不过春社,老坟不过清明夜”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没有满三年的坟墓,必须在春社日之前祭祀,但是对于三年以上的老坟,其祭祀的时间不能晚于清明节的晚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春社”?
所谓“春社日”,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来说,是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但是在民间里,这个节日是非常隆重的。
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这当然是祈求社神赐福、以达到五谷丰登的目的,而在古时候的农耕社会下,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春社日的由来,源于唐朝,是唐德宗在平定叛乱后,而推行的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当时,唐德宗废除正月的最后一天的“晦日”,并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并大赦天下,以酿造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所以在唐朝的时候,春社日也是二月的第一天。
但是,在宋朝,春社日就变成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所以说,至于春社日也是不固定的,而在以后的朝代,比如元明清,其春社日的选择日子,也是截然不同的,并没有具体的时间。
但是今年的“春社日”,根据天干地支来说,是公历的3月21日,这一点从民间的老皇历可以查询。
为什么说新坟不过“春社”呢?
而在民间里,有这样一个说法,是新坟必须在春社日前,去给新坟烧纸、祭拜,而这新坟就是三年之内的坟墓,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在传说故事中,地府中的阎王爷,对于“新鬼”都是有特殊优待的。
而为了让他们提早享用孝子贤孙的祭品,于是规定了,先祖的后人们可以提早去祭拜,并不必等到清明节。
这是因为,和先来后到一样,在地府中一些人也是容易欺生的,又很容易抢夺一些“钱财”,而这一天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而土地神又管一切,所以子孙后代在祭祀的时候,比如在在“春社”之前进行。
综上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神话传说罢了,但是却在民间里流传了下来。
“老坟不过清明夜”:
在我们这边,是在寒食节上坟的,而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而寒食节上坟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就是“不烧火,不吃肉,要念祖”的意思。但是祭祀的日子最多也不能等到过了清明夜。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民间里有一句俗语,就是“早清明,晚十来一(农历的十月初一)”,而对于清明节,老祖宗称为上元,七月十四称为中元,农历的十月初一称为下元。所以这三个元,也是民间固定的祭祖日子。
当然,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也有“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至于“未时”,指的是下午的1~3点。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这和我们干事情,和“赶早不赶晚”,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如果祭祖师姐们晚了,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一些“东西”来抢,所以这也是不合适的。
当然,清明节被称为上元,如果过了清明节而去祭祀,那么这也是没有意义的,毕竟我们上坟的目的,并不是老祖宗说的迷信说法,而是传承和孝敬的意义在里面。
所以为了尊崇先祖,崇尚孝道,我们后人们也要赶早不赶晚,去祭祀先祖,毕竟这也是符合孝道的一种表现。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其实“新坟不过春社,老坟不过清明夜”,不仅仅是迷信的说法,而是一种孝道的文化在传承。毕竟我们大华夏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祭祀文化,所以我们后人也要把一些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