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是什么日子?(为什么七月是)

今日是农历的七月初一,在民间习俗中,七月也被称为“鬼月”。七月初一“开地门”,七月晦日“关地门”,期间就是祖先活跃之时,有家的回家,无家可归的就会四处乱窜。所以七月也是祭祖的月份。为什么七月被称为“鬼月”,有什么说法?

七月祭祖与清明祭祖有什么区别?

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加长,阳气开始萌动,冬水之气逐渐隐藏而减弱。到了立春时,冬水隐藏,春木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随着木气的增强,隐藏中的冬水也在不断消耗,这个过程就是冬水生春木。

冬季之水就为老阴,其数为六。春季之木就为少阳,其数为七。而立春节气就是老阴隐藏,少阳之气显现的开始。一直到辰月,冬水彻底耗尽,木气开始隐藏,火气逐渐显现。所以辰为水库,也就是冬水的终点,老阴之气的结束之地,火气出现的开始。

清明节就是辰月的开始,代表着冬水彻底结束了,此时阳气完全压制阴气,老阴耗尽也就是祖先的东西都用完了,但此时阳气完全压制阴气,祖先无法出来。于是人们就在清明节去看望祖先,就像走亲戚一样,也被称为“送钱粮”,也就是给祖先送一些日常用品。

到了农历的七月,也就是初秋时节,其实真正的七月是以立秋节气开始的,而“开地门”也是在立秋当天。立秋节气代表着火气完全隐藏入土,金气取代了火气。夏季之火就为老阳,秋季之金就为少阴,所以七月就是老阳隐藏,少阴完全出现之时。

少阴之气出现,也就是祖先出来了,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但是清明节却不乱窜。由此而衍生出了很多习俗和讲究,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清明节要去坟头祭拜,而七月则是在家里等待,无家可归的就只能四处乱窜了。所以清明祭祖是主动,七月祭祖是被动。

今日“开地门”,有什么寓意?

在四季之中,夏季属火为老阳,冬季属水为老阴,老阳结束之地就是天门,老阴结束之地就是地门。火为老阳,戌为火库,是火的消失之地,所以戌为天门。水为老阴,辰为水库,是水的消失之地,所以辰为地门。

辰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戌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辰月代表着水尽木藏火显,戌月代表着火尽金藏水显,所以辰戌相对,戌为天门,辰为地门。天门火尽水显,地门水尽火显,火为老阳,水为老阴。

因此“开地门”也就是打开了东南辰门,“开天门”也就是打开了西北戌门。辰门打开,里面的老阴之气就出来了,老阴也就是水,也就是辰土中藏着的“癸水”和“乙木”,癸水就是雨露之水,木气出则生风,也就是金风出现,雨露出现,金风就是秋季的凉风。

那么辰在东南巽位,巽就是风,所以“地门”打开,代表着凉风,凉气和连绵的雨露出现了。然而七月正是夏秋交替之时,此时的风向并不是那么守规矩,当风向与季节不相符时,就为逆风,也被称为“虚风”,最容易导致人们生病。

所以《黄帝内经》说:“风从其虚之乡来,与其所主时令不相一致,所谓非其时其风,亦名虚风,故能病人”。“虚风”大多出现在季节的交替之时,比如夏秋交替和冬春交替之时,就是人们最容易生病的时候。

七月正是夏尽秋来之时,太阳直射点已经向南运行了四十五度,随着太阳的南移,副热带高压也会跟着南撤,雨带也会逐渐往南方推移。而雨带的南撤就会导致北方的强降雨逐渐减少,从而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

所以七月的“连阴雨”加上凉风的出现,就会导致人们受凉而生病。如果七月没有“连阴雨”,就容易出现旱情和蝗灾,自古就有“旱极必有蝗”的说法,因为旱情与蝗灾大多是同时出现的。

《永宁县志》中记载:“1943年七月,飞蝗东来,遮天蔽日,秋禾全部吃光”。电影《一九四二》,讲述的就是那次旱灾和蝗灾。所以农历的七月自古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月份,人们在无计可施之下,只能以祭拜的方式来祈求平安。

七月的祭祖也叫“普渡”,也就是请客吃饭以求平安,只不过请客的对象是祖先而已。由于以前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在天气炎热之时,人们就会下河游泳来抵抗炎暑。但是到了农历的七月,其实是立秋之后,太阳直射点距离北半球越来越远,光照的时间也会变短。

这时候水面上的温度依然较高,但是水下却很凉,当人们跳进水潭中游泳时,由于水下较凉,很容易导致腿部抽筋,就像是被水下的凉气拽住了,甚至会上不来。于是人们就认为,七月的水下有“鬼”,不能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而癸水走到申月就是死地。

所以七月被称为“鬼月”,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体的运行和季节的交替所产生的气候特点,让人不适应,从而导致了受凉或者感冒等。古人将一切看不见而让人害怕的东西统称为“鬼”,因此七月被称为“癸”更贴切一些。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一甲山人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