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爻同盟(帝王之乡尘封之谜)
阎克敏 著
三朝帝王出武川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其史学专著《廿二史札记》中,有一节专门论及武川,这一节的标题是《周隋唐皆出自武川》,字句不多,照录如下:“两间王气,流转不常,有时厚集其力于一处,则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气亦各有所聚。晋之亡,则刘裕生于京口,萧道成、萧衍生于武进之南兰陵,陈霸先生于吴兴,其地皆在数百里内。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鲜卑迁武川。陵生系,系生韬,韬生肱,肱生泰,是为周文帝。杨坚五世祖元寿,家于武川。元寿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生坚,是为隋文帝。李渊四世祖熙,家于武川。熙生天锡,天锡生虎,虎生昞,昞生渊,是为唐高祖。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这一段精辟论述指出一个重要历史事实:魏之亡,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武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武川是英雄豪杰荟萃之地。
北周帝王出武川
北周之祖为宇文陵,《周书·帝纪》云:“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魏道武将攻中山,陵从慕容宝御之。宝败,陵率甲骑五百余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宇文陵最初在后燕国任职,北魏道武帝攻灭后燕时,宇文陵归降北魏。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移民充实代都时,宇文陵随例迁入武川,以武川为家。以后宇文陵生宇文系,宇文系生宇文韬,宇文韬生宇文肱,宇文肱生宇文泰,到六镇起义时,宇文氏五代家居武川一百二十多年,已是地地道道的武川人了。
周德帝宇文肱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五月,起义军卫可瑰部攻占武川镇。原武川镇主贺拔度拔与其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联合武川镇豪强宇文肱、宇文颢父子,“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檀等,招义勇,袭杀可瑰。”(《北史》)。《周书》对此战有如下记述:“德皇帝(即宇文肱)与卫可瑰战于武川南河,临阵坠马,颢与数骑奔救,击杀数十人,贼众披靡,德皇帝乃得上马引去。俄而,贼追骑大至,颢遂战殁。”这次发生在武川南河的突袭战,敌对双方损失惨重。起义军首领卫可瑰和宇文肱之长子宇文颢均被杀身亡。宇文肱率17岁的少子宇文泰逃离武川,避地中山,投入另一支起义军鲜于修礼部,“修礼令肱还统其部众。后为定州军所破,殁于阵。”宇文肱,史称“任侠有气干。”最后率部与北魏定州刺史杨津作战死于阵上。北周建国后,周明帝宇文毓于武定元年(公元559年),追尊其祖父宇文肱为德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后,于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冬十月,改葬其祖父宇文肱于冀州,这是后话。不久,鲜于修礼为叛将元洪业杀死。鲜于修礼部将葛荣又杀元洪业,于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称天子,建国曰齐,率领部众,继续战斗。宇文肱在武川时敌视六镇起义,率众袭杀起义军领袖卫可瑰,逃离武川来到河北,却又加入到另一支起义军鲜于修礼部,与北魏政府军作战死在战场上。为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划上休止符。
周太祖文帝宇文泰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宇文肱的小儿子。出生时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长大成人后,身高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长发委地,垂手过膝,面有紫光,人望而敬畏之,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少数民族英雄形象。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用以交结贤士豪杰。
六镇起义后,宇文泰随父离开武川辗转加入鲜于修礼军,鲜于修礼死,在葛荣部任军将。尔朱荣平定河北起义军,将被俘葛荣旧将量才录用,擢宇文泰为军将,宇文泰随例迁晋阳。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部将贺拔岳旧交甚笃(同为武川老乡,两人之父辈关系密切),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为将,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进入关中。此前武川南河之战后,贺拔岳南下投入尔朱荣部,尔朱荣以贺拔岳为都督。
尔朱荣于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平定河北起义后,于次年遣从子骠骑大将军尔朱天光,与左都督贺拔岳、右都督侯莫陈悦率兵西进,往讨关陇地区的起义军万俟丑奴。这支部队虽然只有两千多人,却大多是能征惯战的武川籍军人,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关陇集团的基础力量和基本班底。不久,即平定了关中。宇文泰因功擢征西将军,行原州事。在镇压关陇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剿抚兼施,恩威并用,多施恩惠,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戴。民众高兴的说:“早遇宇文君,我等也不用造反从乱了。”随着尔朱氏的败灭,由怀朔镇人高欢掌握的另一支武装力量把持了朝政,而后北魏内部形成了以高欢与贺拔岳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孝武帝太昌元年(公元532年),北魏朝廷在关中设立中央派出机构——行台,统一管理关陇地区,令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以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事无巨细,均商诸于泰。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贺拔岳以夏州新附,边塞要地,需派一得力之人为刺史,商诸于众,众人力荐宇文泰。贺拔岳斟酌再三,决定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任后,抚慰河西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稳定了夏州局势。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春正月,贺拔岳因灵州刺史曹泥依附高欢,拟往讨之,特使都督赵贵至夏州,商之于宇文泰。宇文泰说:“曹泥孤城远处,不足为忧。倒是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贪诈无信,反复无常,不可不防。”这次贺拔岳没有听从宇文泰的意见,坚持己见,与侯莫陈悦共同出兵伐曹泥。其时侯莫陈悦早已接受了高欢图贺拔岳的密旨,而贺拔岳尚蒙在鼓里。出兵途中至河曲,侯莫陈悦诱邀贺拔岳入帐议事,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女婿元洪景杀死在帐中。贺拔岳死后,军中一时无人统帅,人心惶惶,几成散沙,还亏大都督、武川老乡赵贵一席话:“宇文夏州,英略盖世,远近归心,若迎为军帅,无不济事了。”众将共推宇文泰为统帅,收集岳众,共盟讨悦。高欢闻贺拔岳已死,亟令侯景往抚岳众,偏被宇文泰占了先机。两下相遇于安定,宇文泰对侯景说:“贺拔公虽死,宇文泰犹存,卿来此何为?”侯景大惊失色道:“我身似箭,随人所射!”泰乃遣还。
魏主闻报,乃命宇文泰为大都督,使统岳兵,并遣卫将军李虎西行佐泰。李虎亦为贺拔岳部将,岳死后,李虎至荆州太守贺拔胜处告哀,返回时为高欢部将所获,押解洛阳。魏帝拜为卫将军,使虎佐泰。宇文泰出兵上陇,讨伐侯莫陈悦,一路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大悦。侯莫陈悦不敢接战,从水洛一退略阳,二退上邽。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悦军,知悦必败,乃开城迎泰,侯莫陈悦与其子弟及部下数十骑奔窜南山,欲往灵州依曹泥,原州都督宇文导于牵屯山追斩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府库中财物山积,尽数犒赏士卒,毫厘无所取。高欢闻宇文泰大破侯莫陈悦,尽收秦陇,于是遣使宇文泰,甘言厚礼,深相倚结,宇文泰拒而不纳。魏帝因功封宇文泰为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实力人物。此时的高欢权倾朝中,孝武帝不甘受制,欲起兵伐高欢,不料事泄,高欢有所戒备。中军将军王思政入见孝武帝说:“高欢篡逆之心术,昭然若揭。洛阳无险可守,不是用武之地。宇文泰一贯忠于王室,不如西向关中往就宇文泰,凭借宇文泰的力量与高欢抗衡,以规复旧京。”孝武帝深以为然。早先秦、陇平定后,夏州长史于谨曾为宇文泰出谋,上书孝武帝请迁都长安,名为规避高欢,实乃效曹操之举,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于是将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孝武帝欲伐高欢,命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且愿将爱妹妻宇文泰,令宇文泰遣骑奉迎。宇文泰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屯于河、渭合口处,以为声援。又分别遣秦州刺史骆超、大都督李贤各率一千骑入洛阳,以作护卫。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孝武帝从洛阳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北魏都城从盛乐一迁平城,二迁洛阳,三迁长安。魏帝进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取决军国大事。孝武帝践约将爱妹冯翊公主嫁于宇文泰为妻,元氏于公元542年生子宇文觉,就是北周开国帝王孝闵帝,此是后话。
孝武帝西入长安,高欢自晋阳入洛阳,使娄昭、高敖曹追魏帝,不及而还。这年冬十月,高欢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复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当初孝武帝因不满高欢专权,始西入长安依附宇文泰。不料朝政皆由泰出,自身依旧受制于人,于是君臣渐生嫌隙,是年十二月,宇文泰酖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文帝。次年正月,文帝于长安即位,改元大统,史称西魏。以宇文泰为丞相,封安定郡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军政大事尽出泰手。统一的北魏自此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高欢和宇文泰皆位居相位,各自总揽东、西魏军国大事,成为东、西魏实际统治者,元氏皇帝不过傀儡而已。从此,出生于阴山白道南的高欢,与出生于阴山白道北的宇文泰成为生死冤家,相互攻伐十余年。西魏建国伊始,天下呈三分局面。萧梁构衅于南,高欢称兵于东。东、西魏实力悬殊,东魏国富民众,有民两千万,有兵二十万;西魏国贫民少,有民一千万,有兵仅三万。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宇文泰进位柱国大将军,擢行台郎中苏绰为行台左丞,参与拟定治国理政方略。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制定计帐办法(预计来年租赋)和户籍制度。奖励清廉,严惩贪污。公元541年,苏绰代宇文泰起草《六条诏书》,也就是六条治国理念: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侐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完全采纳苏绰的建议,命令百官必须诵习六条诏书;要求州县守宰以其为施政准则,倘若不通六条及计帐法,不许做官。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西魏实力得到增强,政权得到巩固。
在各项改革中,宇文泰首先进行最为迫切的军制改革,建立府兵制。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八月宇文泰潼关整军,颁布军令军规,不得贪财轻敌,不得作威于民,对敌作战,用命则赏,逃脱则戮。其后不久,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入侵,兵锋直抵沙苑,与西魏军相隔六十里。宇文泰听从仪同三司李弼之计,军至渭曲,背水列营,以李弼为右翼,赵贵为左翼,将士皆埋伏于芦苇之中,以鼓声为号发起攻击。日暮时分,高欢大军至,高欢亦防埋伏,拟以火焚苇,偏大将侯景进言:“我军大举前来,应生擒黑獭,晓喻百姓,方显我军神威。若用火攻烧死黑獭,不足以扬名示威。”高欢于是挥兵直进,众兵将蜂拥而上,不成行列。这时忽闻西魏营内,鼓声震天响起,芦苇丛中伏兵手执戈矛一跃而起,杀向东魏军。赵贵从左冲来,李弼自右杀到,把东魏军冲作数段,东魏军立即乱作一团。李弼弟李标个小胆大,隐身于鞍甲中,跃马挺枪,左搠右刺,敌兵防不胜防,死伤甚众。征虏将军耿令贵冲锋陷阵,枪刺东魏猛将彭乐,鲜血染透衣甲。这一战,高欢大败亏输,许多将士情急逃生,人马俱葬身渭水之中,高欢狼狈逃回河东。此战史称沙苑之战,宇文泰以区区万人劲旅战胜高欢二十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东魏丧失甲士八万人,损失武器装备十八万件,西魏以收编的降军和缴获的军用物资充实自己的军事力量。当初,进入关中的贺拔岳所部武川军团约有两千余人,侯莫陈悦复灭后,其大将李弼率万余众归宇文泰,随孝武帝西迁宿卫禁军约万人,总计宇文泰掌握的军队约有三万余人。加上沙苑大战后收编的降军,到大统八年(公元542年)正式建立六军时,西魏已有兵十万人。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宇文泰与高欢在邙山大战,宇文泰战败退回关中。在这次大战中,所部旧将皆无功,只有耿令贵、王胡仁、王文达三个人立了战功。宇文泰为表彰三人功绩,赐耿令贵名为豪,赐王胡仁名为勇,赐王文达名为杰。并且广募关中陇上的汉族豪强来充实军旅,把分散的乡兵武装转化为中央军队的一部分,由中央选择关陇地区有名望的人物来统领。这样做既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领导,削弱了地方势力,也促进了武川军人集团与关陇地主的联合。到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又将征兵范围扩大为所有的均田户。这样兵源更为充足,军队中汉族士兵比重也进一步增加。宇文泰在关中创立府兵制,其特点是:寓兵于农,选取体力合格的民众充作府兵,府兵不列入户籍,免除本身应纳的租庸调(输粟为租,输帛为调,力役为庸),每年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府兵一人所用马匹粮食武器由六家供给。宇文泰在军队统辖系统形式上,采用鲜卑旧日的八部大人部落兵制,立八柱国,称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为最高统帅,元欣为有职无权的皇室代表,其余六位柱国大将军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实际统率六军。《周书》云:“自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宇文泰)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每个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元赞、元廓、元育、李远、杨忠、王雄、宇文贵、宇文导、豆卢宁、贺兰祥、达奚武、侯莫陈顺。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辖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六个柱国合计有兵近五万人。为了在形式上更为八部大人制,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提高府兵的战斗力,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宇文泰遣于谨、宇文护、杨忠率兵五万攻破江陵,俘梁元帝。又以诸将战功高低分别继承鲜卑当日三十六国及九十九姓。魏帝元姓复改回拓跋姓,已采用汉姓者和本来就是汉姓者则赐以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耿豪赐姓和稽氏,王勇赐姓库汗氏,这些主将所统领的府兵一律以主将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
同时依周礼改定,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行新官制,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太师、太傅、太保号三公,地位最高。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其余百官,皆仿周礼。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坚守孤城,顽强抵抗。高欢竭尽攻城计略,攻城五十余日,士卒战死病死七万多人,始终未能攻克玉壁。高欢使参军祖珽射赏格于城中,谓能斩城主韦孝宽出降者,官拜太尉,封郡公,赏帛万匹。韦孝宽接到此书,手题书背,返射城外,谓谁能斩高欢,亦按此赏格封赏。高欢久攻不克,恚愤交加,病倒军中。西魏散布流言,谓“劲弩一发,凶身自殒”,高欢已被韦孝宽一箭射死。高欢只好扶病出见将士,为振作军心,高欢使大将敕勒人斛律金为大众高唱六镇故乡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依声作和,唱到动情处,语带呜咽,怆然泪下。解围返晋阳后,病情日益沉重,次年正月高欢因病去世,年五十二。高欢死后,宇文泰乘东魏、南梁内乱之机,出兵攻取汉水及长江上游,西魏疆域南达江汉,西到巴蜀,北控沙漠,在三国鼎立中逐渐处于强势地位。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至牵屯山忽然得病,九月因病返还云阳,十月病死在云阳宫,殁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富平)。次年宇文泰三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追尊为文王,其长子周明帝宇文毓于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为文帝。
宇文泰生长于魏末兵连祸结,群雄角逐,天下大乱的时代,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审时度势,革故鼎新,团结重用武川“州里豪杰”,在关中形成名著史册的关陇贵族集团,终于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宇文泰不但创立了西魏王朝、奠定了北周王朝的基业,其后隋唐两个封建王朝也孕育于他所组建的关陇贵族集团。史官评论曰:“太祖田无一成,众无一旅,驱驰戎马之际,蹑足行伍之间。属与能之时,应启圣之运,鸠集义勇,纠合同盟,一举而殄仇讐,再驾而匡帝室。于是内询帷幄,外仗材雄,推至诚以待人,弘大顺以训物。”“乃摈落魏晋,宪章古昔,修六官之废典,成一代之鸿规。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民和。亿兆之望有归,揖让之期允集。功业若此,人臣以终。盛矣哉!非夫雄略冠时,英姿不世,天与神授,纬武经文者,孰能与于此乎?”《北史》论宇文泰曰:“帝知人善任使,从谏如顺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能驾驭英豪,一见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云。”应非过誉之辞。
宇文泰病重时,差遣使者急招中山公宇文护。宇文护为宇文泰已故长兄宇文颢之少子,多年来一直追随其叔父左右,深得宇文泰信任。宇文泰曾说:“此儿志度类我。”宇文护到泾州拜见宇文泰,宇文泰嘱咐道:“我病成这个样子,看来是不行了。我的儿子年龄还小,外寇还未平定,天下大事还需你来主持,你要努力啊,以完成我的遗愿!”宇文泰死后,世子宇文觉嗣位太师大冢宰,袭封安定公。不久,魏帝拓跋廓又进封宇文觉为周公。
周孝闵帝宇文觉
宇文觉,字陀罗尼,宇文泰第三子,大统八年(公元542年)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官舍。宇文泰死时,觉年十五岁,幼弱少谋,国家大事,皆由护定。宇文护急于作开国功臣,遣人胁迫魏帝禅位。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正月,魏恭帝拓跋廓自愿逊位,革魏于周。宇文觉即位称天王,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宇文觉以李弼为太师,大司徒,进封赵国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进封卫国公;于谨为大司寇,进封燕国公;侯莫陈崇为大司空,进封梁国公;宇文护为大司马,进封晋国公,各食邑万户。宇文护自恃功高,不免专擅。赵贵、独孤信见宇文护揽权不法,深为不满,密谋除掉宇文护。偏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获知后密报宇文护,宇文护当即乘赵贵入朝时拿下并处死。独孤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宇文护继任大冢宰,威权益盛,势力益横。一切刑赏,统是独断专行,未尝奏白。
宇文觉“帝性刚果,见晋公护执政,深忌之。”当时朝中几位久参国政的先朝佐命老臣恨宇文护威权日盛,包藏祸心,于是秘密往来,欲清君侧,结果因密谋泄露,参与密谋的朝臣被杀。当年九月,宇文护派大司马贺兰祥带兵入宫,逼主逊位。过了月余,又杀死宇文觉,宇文觉时年16岁,在位仅八个多月。十五年后,其弟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为之谥号孝闵皇帝。
宇文觉在位时间短暂,史籍中只留有几道除税、省员、免租、赈灾、减刑、举贤的诏书,从这些点滴的记载中,也可窥见这位年轻的开国帝王为政、为人的一点信息。
周世宗明帝宇文毓
宇文觉被废后,宇文护迎立宁都公、大将军、歧州刺史宇文毓为天王。宇文毓,字统万突,宇文泰长子。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生于夏州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因以为名焉。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八月改称皇帝。宇文毓明敏有识,为宇文护所忌惮。宇文护上表佯请归政,不料竟遭应允,诏令宇文护为太师、雍州牧,由周帝亲览国政。宇文护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懊恼之余,又起杀心。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护指使膳部下大夫李安置毒于糖饼中,进充御食。宇文毓不防,误食数枚而中毒。在病榻上口授遗诏五百余言而亡,时年26岁。这篇遗诏情辞并茂,感人至深,照录如下:“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处必然之理,修短之间,何足多恨。朕虽不德,性好典坟,披览圣贤余论,未尝不以此自晓。今乃命也,夫复何言!”这是对人的生死最为旷达的表述。接下来抒发自已的感怀:“诸公及在朝卿大夫士,军中大小督将、军人等,并立勋效,积有年载,辅翼太祖,成我周家。今朕缵承大业,处万乘之上,此乃上不负太祖,下不负朕躬,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于地下,实无恨于心矣。所可恨者,朕享大位,可谓四年矣,不能使政化循理,黎庶丰足,九州未一,二方犹梗,顾此怀恨,目用不瞑。”以下是对国事的安排:“唯冀仁兄冢宰,洎朕先正、先父、公卿大臣等,协和为心,勉力相劝,勿忘太祖遗志,提挈后人,朕虽没九泉,形体不朽。今大位虚旷,社稷无主。朕儿幼稚,未堪当国。鲁国公邕,朕之介弟,宽仁大度,海内共闻,能弘我周家,必此子也。夫人贵有始终,公等事太祖,辅朕躬,可谓有始矣。若克念世道艰难,辅邕以主天下者,可谓有终矣。哀死事生,人臣大节,公等思念此言,令万代称叹。”以下是对后事的安排:“朕禀生俭素,非能力行菲薄,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身终之日,岂容违弃此好!丧事所须,务从俭约,敛以时服,勿使有金玉之饰。若以礼不可阙,皆令用瓦。小敛讫,七日哭。文武百官各权辟衰麻,且以素服从事。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地势为坟,勿封勿树。且厚葬伤生,圣人所诫,朕既服膺圣人之教,安敢违之。凡百官司,勿异朕此意。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非有呼召,各按部自守,不得辄奔赴阙庭。礼有通塞随时之义,葬讫,内外悉除服从吉。三年之内,勿禁婚娶,饮食一令如平常也。”遗诏最后说:“时事殷猥,病困心乱,止能及此。如其事有不尽,准此以类为断。死而近思,古人有之。朕今忍死,书此怀抱。”
明帝宇文毓为人为政表现不在武功而在文治方面,《周书》云:“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宇文毓即位后,“集公卿以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上至远古伏羲神农,下至北魏末年,汇总编成五百卷(一作一百卷)的《世谱》一书,堪称煌煌巨著。《北史》记载:“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王)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王)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王褒和庾信是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各有文集传世,《北史》《周书》均有传;《辞源》《辞海》均有辞条,此二人为周明帝所特别推重。因为有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和倡导,北朝文学在北周朝最为辉煌,周明帝宇文毓堪称北周文坛的领军人物。史载宇文毓“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宇文毓不仅命王褒、庾信等文坛大家赋诗谈论,自己也吟诗作文,乐此不疲。史载“所著文章十卷”,传世诗作共三首。
幸同州,过故宅
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
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
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
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
这首诗作于宇文毓即位第二年(公元558年)九月。首联用对仗句,点明在风调雨顺、天气晴和的秋日,车驾来到故宅同州宫。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地当河中通长安孔道。宇文泰、宇文护常居此地以御东魏、北齐,北周诸帝也时有巡幸,建有同州宫。宇文泰之三子孝闵帝宇文觉、四子武帝宇文邕俱生于同州宫中。颔联连用两个与旧居有关联的地名白水和新丰,来忆旧抒怀。白水,县名,为当年宇文泰大阅军旅之地,少年宇文毓亦曾亲历,故有此句。新丰为汉高帝刘邦为娱其父,在长安仿家乡丰邑所筑新城,并迁故旧于此居住。白水和新丰均在同州附近。颈联具体描摹同州宫当时秋景:清澈幽静的潭边丛丛晚菊迎霜傲放,倒影水中;肃杀的寒风中,梧桐的片片黄叶纷纷飘落在井屋间。好一幅晚秋风景画,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尾联道出此行目的:效仿汉高帝,举办宴会,延请故老,歌酒叙旧。当年汉高帝刘邦平英布后回师经沛县家乡时,曾举办盛会宴请故乡父老,酒酣耳热之际,汉高帝刘邦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宇文毓诗中借用这一典故,明确表达了渴望英才良将来辅佐自已治理国家、保卫边疆的思贤情结。
贻韦夐
六爻贞循世,三辰光少微。
颍阳让逾远,沧洲去不归。
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
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
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
聊登平乐观,遥望首阳薇。
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
韦夐,《北史》有小传,称“志向夷简,淡于荣利”“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夐对玩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韦夐是一位淡于名利的山林隐士。该诗前四句以爻辰等易学术语作起,用遁世于颍水之阳以避唐尧禅让的隐士巢父许由这一典故和少微星(即处士星)、沧洲(隐者所居之处)以示隐者,正暗合韦夐之隐士身份。其后六句具体描绘韦夐隐居之地林泉之胜、风景之美、隐者之乐。最后四句用两个典故点明该诗主旨。一个是商末周初,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食蕨薇,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为商朝殉节的故事;另一个是汉初,商山四隐(亦称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老者)出山辅佐太子刘盈的故事。周明帝引此二典,用心良苦,用意明确:一是希望韦夐在易魏为周、改朝换代大变革之际,不要像伯夷叔齐兄弟那样留恋旧朝,敌视新朝;二是希望韦夐能效法汉初的商山四皓,放弃隐逸生活,积极参与朝政,为新朝建言献策。《北史》说:“夐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周明帝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希望有英才俊彦来辅佐自己,参与朝政,建设国家。就诗体而言,南朝齐梁时期,五言律诗的形式尚处于探索、研究、初创阶段。而处于同一时期的北朝北周朝,宇文毓在上引的《幸同州,过故宅》诗中竟能写出前两联完全合律,后两联有待规范的准律诗来,实属难能可贵,要知道规范的格律诗形式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初唐时期才得以确定。周明帝宇文毓确为历史上不可多见的文人皇帝,也是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武川籍文人和诗人。
周高祖武帝宇文邕
高祖武帝宇文邕,字祢罗突,宇文泰第四子,大统九年(公元543年)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明帝宇文毓因食中毒,口授遗诏令四弟宇文邕继位,他认定宇文邕“宽仁大度,海内共闻,能弘我周家。”宇文邕于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继位后,吸取二位兄长教训,面对其堂兄晋公宇文护专权跋扈,隐忍晦迹,等待时机。宇文护的母亲阎姬六镇起义后被东魏北齐扣留35年,后被北齐放回,母子方始团聚。周武帝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资奉,穷极华盛”,逢年过节,“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以博取宇文护的欢心,麻痹宇文护的戒心。直到11年后的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三月的一天,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周武帝邀宇文护同见太后,周武帝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颇好饮酒。我多次劝谏,只是不听。兄今入朝,还劳皇兄亲自予以劝慰。”说毕,从怀中取出一篇《酒诰》递于宇文护,让他以此劝告太后。宇文护不知是计,对着太后读起了《酒诰》,正在读着,不防周武帝走到身后,举起手中玉珽猛击护之头部,年届花甲的宇文护应声倒地,先已藏于户内的六弟卫王宇文直一跃而出,剑斩宇文护。周武帝既杀宇文护,并杀其诸子及党羽多人,始亲万机。
周武帝除掉心腹大患,在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释放官私奴婢和杂户一事最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道,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言:“周武帝毅然释放官私奴婢和杂户,确实是北朝唯一的英明皇帝。”隶户和杂户为鲜卑拓跋部首创,早在北魏初期,北魏统治者即将在每次战争中掳掠来的战俘和人口,赐给有功将领和贵族作为奖赏。他们往往几十户、几百户地被赐给百官将士,从事劳役,受其剥削,供其驱使,号称隶户和杂户,发配到军镇世代当兵服役的则称为府户。这些杂户父子世代相传,为数庞大,遍及各州郡,与奴隶同属最受压迫的社会最底层,隶户和杂户的大量存在,是鲜卑野蛮统治的最为显著的标志。在周武帝执政期间,于保定五年(公元565年)下诏:被俘作奴的江陵人,凡年在六十五岁以上者,一律放免;所有公私奴隶,年在七十以外者,由官司代为赎免。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又下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官奴婢)者,悉免为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攻灭北齐后,于二月下诏:“自伪武平三年(公元572年)以来,河南诸州之民,伪齐被掠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同年八月复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同年十一月,再次下诏,明确指出:自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入关奔投宇文泰时)七月以来,去年(公元576年,周武帝大举伐齐时)十月以前,凡东魏及北齐人被掳掠在北周作奴婢者,以及平南梁江陵时被掳掠平民作奴婢者,一律放免作平民。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三月下诏:在已故柱国豆卢宁征讨江南武陵、南平等郡时,所有民庶为人奴婢者,一律依江陵旧例,放免为民。
在放免隶户、杂户为平民的同时,亦放免了大量的僧祗户、佛图户,这也牵涉到周武帝执政时期的另一件大事:灭佛。佛教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兴旺,到北魏后期,佛教寺院遍布各地。北魏末年,全国寺院已达三万余所,僧尼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万人。到北齐、北周并立时期,北齐佛寺超过四万,北周亦有盈万数。寺院“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寺院地主通过出租土地和享有封户获得僧祗户,佛图户以民犯重罪及官奴为之,僧祗户和佛图户都是寺院的依附者,僧祗户向寺院缴纳的地租同北魏屯田户向国家所纳的数量相等,寺院经济是北朝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僧尼立为僧籍,由僧官管理,不列入国家户籍,完全脱离了国家控制,成为国中之独立王国。周武帝即位后,于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八月、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二月、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正月三次召集公卿百官及僧、道于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周武帝正式下达灭佛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北周灭北齐后,又将这一禁令推行全国。一时间,“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时人亦称颂为“强国富民之上策。”经过灭佛,取得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的效果。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扩大了兵源,军队优势得到加强,为攻灭北齐、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开始周武帝连年出兵伐齐,而此时的齐后主高纬,荒淫昏虐,恣行无道,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时人称其为无愁天子,这时的高齐那里是宇文周的对手。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周军攻取邺城,俘齐后主于青州,齐亡。结束了中国北方自魏末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归于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四月,北方强邻突厥入寇幽州,杀掠吏民。五月,周武帝“总戎北伐”,道上发病,止于云阳宫。六月还京,死于乘舆之中,时年36岁,后葬于孝陵。
周武帝宇文邕在位18年间,克己励精,自强不息,“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周书》言:“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史书评论周武帝,沉毅有智谋。克己励精,听览不怠。勤于政事,崇尚俭朴。劳谦接下,自强不息。穿布衣,盖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一律撤毁之。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概禁断。就连后宫嫔御,也不过十余人。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赞扬周武帝宇文邕:“周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以包举六合为己任。“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史官称颂曰:“高祖缵业,未亲万机,虑远谋深,以蒙养正。及英威电发,朝政惟新,内难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励精,,劳役为士卒之先,居处同匹夫之俭。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乘仇人之有衅,顺大道而推亡。五年之间,大勋斯集。摅祖宗之宿愤,拯东夏之阽危,盛矣哉,其有成功者也。”周武帝不愧为真正接受汉文化优良部分的英明皇帝。但再英明的皇帝也有失策的地方,武帝最大的失策在于接班人的选择上。当初立长子宇文赟为太子,宇文赟不肖乃父,性好淫僻。武帝曾选广陵郡公宇文孝伯和卢国公尉迟运分任左右宫正,辅导太子。选官虽属得人,无奈太子本性难移,依然故我。一次宴间,郯国公王轨起捋武帝须髯云:“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闇弱。”武帝舐犊情深,不能割情忍爱,最后酿得宗族绝嗣,国家灭亡的苦果,周武帝亦难辞其咎。
周宣帝宇文赟
宣帝宇文赟,字乾伯,宇文邕长子。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武帝宇文邕死后,宇文赟即位,立杨坚长女杨丽华为第一皇后,加封随国公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宇文赟在为皇太子时,武帝已看到他不成器,“虑其不堪承嗣,遇之甚严”,每有过错,“辄加捶扑”。并派东宫官属记录其言行,每月奏闻。宇文赟慑于父皇威严,矫情修饰,假装听话。“嗣位之初,方逞其欲”。丢掉一切伪装,彻底暴露其昏君真面目。史官摘其要者罪过有:“好自矜夸,饰非拒谏”;“弥复骄奢,躭酗淫逸”;“唯自尊崇,无所顾惮,国朝典仪,率情变改”;“唯欲兴造,不言治政”;“游戏无恒,出入不节”;“摈斥近臣,多所猜忌”;“诛戮黜免,不可胜言”。“穷南山之简,未足书其过;尽东观之笔,不能记其罪”。宇文赟即位半年多,因为躭恋酒色,不愿早朝,传位于7岁幼儿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病死,时年22岁。
周静帝宇文阐
静帝宇文衍,后改名为宇文阐,宇文赟长子。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六月生于东宫。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二月即帝位,时年7岁。皇上幼冲,内外政权全归大丞相、随王杨坚。大定二年(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即位登基,易周为隋,史称隋文帝,成为隋朝开国皇帝。宇文阐被奉为介国公,当年五月被害宫中,年仅9龄,谥曰静帝,总共做了两年有零的小皇帝。阴山野老在《读史》诗中咏及周武帝、周宣帝云:
北朝英主史家言, 其奈天公不假年。
晦迹方能诛大憝, 励精始见起宏篇。
捋髯莫怪轨无状, 怙恶应知赟不悛。
已忘兄皇传御弟, 终难诏让毕王贤。
宇文贤,明帝宇文毓之长子,武帝建德三年进爵为毕王。“贤性强济,有威略。虑隋文帝倾覆宗社,言颇泄漏,寻为所害。”武帝既虑赟不成器,又不肯效其长兄让贤之举,最终宗社倾覆,演成悲剧。可悲乎!可叹乎!
北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立国时间是短暂的。但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转弱为强,攻灭北齐,一举统一中国北方,为其后隋王朝统一全国、完成又一次各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其历史功绩应予肯定。武川镇在北朝后期已鲜见于史书记载,只在公元563年,周武帝联合突厥东伐北齐时,曾派元帅杨忠(杨坚之父)北上迎领突厥骑兵,杨忠曾路经武川,史有明载。北周从公元557年代魏建国,到公元581年禅位于隋,共历5帝25年。先后继位者有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加上后来追尊为帝的先人德帝宇文肱、文帝宇文泰共7位皇帝,尽管距今年代久远,宇文氏在武川已无遗迹可以探寻,但是,依其籍贯而论,仍可称之为北周七帝籍隶武川或北周七帝出自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