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分(今年9月23日秋分)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秋节,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被称为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第十六个节气。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两者看似没关系,但是,按照民间的说法,两者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不少朋友听过这样一句谚语“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其实,这只是前半句,还有后半句“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这两句话什么意思?中秋和秋分谁先谁后有什么区别?所表达的寓意准确吗?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这些问题,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先说“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
这句谚语主要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过了中秋节之后,温度降温比较明显,光照也会减弱,对于还在生长的农作物来说,光合作用受影响,会导致籽粒不饱满。另外,低温和光照减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干物质的积累,整体来说,在农作物生长末期,会降低一定的产量。
而在以前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是以种地为主,庄稼产量降低,收入减少,可能就意味着有段时间要饿肚子,而用“灾年”来形容,虽然存在一定的夸张说法,但是,按照以前的说法,吃不饱肚子就是“灾年”。所以,以前的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如果中秋节在秋分节气之前,庄稼的产量会降低,也就形成了“灾年”。
再说“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
这句谚语也是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和上句所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如果中秋节在秋分之后,那么当年的年景就不用担心了,庄稼必定大丰收。
秋分节气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关键节点,一般到了秋分之后,多地的农作物已经到了成熟期,可以收获了,这一点从2018年开始,把秋分设成农民丰收节也可以得到论证。比如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秋分过后都将迎来收获高峰期,北方的部分地区,收获时间可能会晚一些。
而秋分节气在中秋节之后,那时候再出现降温、光照不足等问题,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基本上就有限了,只要不出现降雨,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庄稼的籽粒是否饱满,干物质的积累是否充足,都已经形成。所以,也就有了“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的说法。
今年中秋节在秋分之前还是秋分之后?
中秋节的时间是不变的,都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而秋分时间是按照阳历计算的,在每年的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由于农历和阳历时间不对等,需要把秋分的时间也换成阴历,就可以对比出谁先谁后了。但是,受闰月的影响,秋分的阴历时间变化较大,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比中秋节早,有些年份比中秋节晚。
今年(2022年),秋分时间是9月23日,阴历时间则是八月二十八日,所以,今年中秋节在秋分之前,并且中间相差了12天。属于“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范畴。
再来看2021年秋分时间是阴历的八月十七,也在中秋节之后,不过中间只相差了1天。而2020年秋分时间是八月初六,在中秋节之前,二者相差了8天。
通过近3年的时间可以看出,中秋节和秋分节气谁早谁晚并不固定,并且中间间隔的时间也不一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引出下一个问题。
中秋节在秋分之前,一定会是灾年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民间所流传的谚语,一般都具有区域性,也就是说,只适合于部分地区,而不适合全国。另外一方面,以前人们种地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基本上都是靠天气来决定收成,如今则大不一样了,种地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不出现非常极端的恶劣天气,庄稼产量基本上很难受影响。
以稻谷来举例,2020年全国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2019年增加45亿斤。而2021年全国稻谷产量21285万吨,也就是4257亿斤,又上涨了20万吨,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如果按照“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2021年就属于中秋在秋分之前,结果产量没减少,还增加了。
除了稻谷外,玉米、大豆、花生等产量,都呈连年上涨的趋势,所以,通过具体数据来表明,中秋节在秋分之前,并不是灾年,相反,还有可能是增产的年份。
不过,也有朋友说,既然一些谚语能够流传到现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或许,在某些地区,谚语“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会得到应验。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