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属什么(96年中央调整李敏待遇)

毛泽东、孔令华、李敏合照

文丨笔杆先生

编辑丨笔杆先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李敏,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原名毛娇娇。毛主席的女儿为什么姓李呢?因为毛主席为迷惑敌人曾用过一个化名——李得胜,毛主席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干脆给自己的女儿也取了李姓的名字,也能很好的隐藏女儿的身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毛主席还有一个女儿,也取了李姓,叫李讷。据毛主席所说,他取开篇《论语》这句话中的“敏”“讷”为女儿命名,是想要她们说话要谨慎、行动要迅速,也是希望她们能够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伟人的后代,李敏的成长之路

妹妹李讷是毛主席与江青的女儿,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与妹妹相比,李敏一生中与父亲相处的时光少之又少。

1937年,贺子珍在陕北保安条件十分不好的情况里生下了李敏。李敏出生时因营养不良,身体特别瘦小。邓颖超同志来看望贺子珍时,感叹刚刚出生的李敏为“可怜的小娇娇”,其他同志也跟着这么叫,李敏就有了这个小名娇娇。

图丨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在苏联合影

贺子珍在生下李敏后,没多久又有了身孕,国内环境太过恶劣,为了更好的调养身体,贺子珍启程去了苏联。但是,路途太远,跋山涉水的辗转,贺子珍的身体也没来得及被调养好,就生下了一个羸弱的孩子。

1939年,这个在苏联出生的孩子因治疗不及时夭折了。为了安慰贺子珍的丧子之痛,在1940年的冬天,年仅4岁的李敏被送到苏联去陪伴自己的母亲。

年幼的李敏还太小,到了苏联后,对自己4岁之前的事情都记不大清楚了。而且李敏本身也是在延安的保育院里长到4岁的,跟自己父亲的相处时间本来就少,到苏联之后对自己的父亲毛泽东的印象就更不多了。

李敏在苏联的七、八年里,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苏联求学,她与自己的母亲、兄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虽然清贫但是也无忧无虑。

图丨贺子珍被我党营救出来后,与女儿李敏合影。头发被强行剪短的贺子珍用钢笔在照片上为自己补了“发型”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国了。但是,此时毛主席忙于战事、政务并没有立即把李敏接到自己身边。1949年,一切尘埃落定,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受毛主席重托把李敏接到了毛主席身边。

李敏再见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不敢相信,她当时刚回国不久,中文说的还不流利,操着一口俄文,写信问自己的父亲,“你到底是不是我爸爸?”

194 9年春天李敏回到自己父亲身边后,就没有再分开,在自己父亲身边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

在这期间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结识了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与其相识、相爱,1959年8月29日正式结为夫妻。孔令华的父亲曾是杨虎城部下的炮兵旅旅长,为西安事变做出过贡献。

图丨李敏与孔令华合照

对于李敏的婚事,毛主席和贺子珍女士都显得十分开明,只是给了女儿先读书,然后再谈结婚的建议。之后并没有多加干涉,而且李敏的婚礼是由毛主席亲自主持的。

李敏与孔令华的婚礼在中南海举行,毛主席一家和孔令华一家就如普通百姓一样为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的喜事相聚在一起,见证了小两口成家。

成家之后,李敏和孔令华一直居住在中南海,毛主席还会时不时的督促小两口学习进步。小两口没多久就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毛主席此时已年过古稀对自己的外孙十分疼爱。

图丨毛泽东主席与女儿李敏在学习

毛主席晚年,李敏与父亲的聚少离多

本来小两口家中添丁,对于毛主席来说也能短暂享受到普通人家的天伦之乐。但是好景不长,1963年,迫于江青的淫威和党内一些的政治原因,李敏一家不得不搬出中南海。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老了,还要承受与自己女儿一家分离的痛苦。

搬离中南海之后,李敏想再见父亲,就没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国内十年动荡期间,李敏与父亲被中南海的一堵红墙隔开了。

1974年,毛主席81岁。李敏听说毛主席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想要去探望一下自己的父亲。可是连中南海的门,她都进不去。

她按照规定登记、打报告,但是依然被警卫拦在门外,李敏担忧父亲、心情急切,到了门口又不得见,气得她在门外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看爸爸?搞运动就是让骨肉分离吗?”、“你们这样做,就是封锁毛主席,好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我爸要是知道了,也会反对你们的!”

图丨毛主席与李敏

然而,此时江青等人大权在握,他们的一道禁令就不由分说的把李敏拦在了门外,最终也没有见到毛主席。

1975年,李敏接到毛主席的侄子毛新远的电话,电话里称毛主席病重,让李敏赶紧回中南海。李敏挂断电话,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中南海。这次直面撞上了江青,江青又一次将李敏拦在了门外,毫不客气地说,“主席已经抢救回来了,没你的事儿了。”李敏心中气恼,但是无济于事。

1976年,毛主席生命垂危,李敏终于被允许去看望自己的父亲。毛主席面无血色、气息微弱,但还是立刻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毛主席有些委屈地拉住自己女儿的手,问道:“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

李敏看着自己年迈卧床的父亲,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是控制不住落下泪来。她也想留下来陪伴自己父亲最后一程,但是未被组织批准。

图丨毛主席与李敏合照

这是李敏与父亲见的最后一面,再见面时,已是天人永隔。毛主席去世后,李敏和孔令华排了几天的队,进入主席灵堂与父亲做了最后的告别。

李敏感念自己在父亲晚年没有尽到子女的孝道,常伴在侧,让自己的父亲既要承受疾病折磨,又要承受思念亲人而不得见的痛苦。

悼念了父亲之后,她就和孔令华赶到了自己母亲贺子珍的身边,一来怕父亲去世,给予母亲的打击太大,母亲承受不住;二来,经历了父亲的事情,李敏也想多陪陪自己的母亲,让母亲不要留遗憾。

在父亲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敏都能梦见自己的父亲,梦见自己从苏联回到中国后,被小姨贺怡接到父亲身边时的情景。

那是李敏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别人口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见到自己的父亲。父亲慈爱的向她伸手,想要抱她,亲切地喊她“娇娃”的音容,在李敏的梦里异常生动。

图丨1949年,毛泽东同李敏、李讷、毛远新在香山听李讷讲故事

清贫的生活,党中央的关怀

李敏经过自己辗转漂泊的童年,幸福安定读书的青年,多事之秋的中年,到了老年很多事情看的更开了,身体反倒比中年时期还好一点。

毛主席教育自己子女时,因自己身份的特殊,总会强调一点,不要搞特殊。毛主席的子女也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父亲对他们的要求。

李敏在父亲去世后,写了本名为《我的父亲毛泽东》的书用来纪念自己的父亲。这本书里的毛主席既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李敏在书里说,她既是毛泽东、贺子珍的女儿,也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她都为此而骄傲。毛主席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她和广大人民共享的思想,而绝没有半点家私。

图|1950年在南京。前排左起:贺子珍、贺小平、李敏、李立英,后排左起:贺敏学、毛主席警卫员

她还说,毛主席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在全党同志的心中是伟大的领袖,是世纪伟人,但是在他的孩子们心中,他不光是一个伟人,还是一位慈父,他很体谅、很了解孩子们的心情。 只要我们的愿望是正确的,是可以接受的,他就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她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直活在她的心中。

毛主席的话一直鞭策着他的后人。无论父亲在世与否,李敏从来都没有享受到特权,甚至父亲的遗物都属于国家财产,李敏与她的兄弟姐妹也并没有在毛主席去世后继承到一分钱。

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谨小慎微的拿着自己的工资生活,与旁人并无两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他们也成了过时的人,看着国家日新月异,他们心里开心,但是并没有去赶这个时髦,依旧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它的事情该由新一代的人去做了啦。

演说家彭清曾带着记者拜访过老年的李敏,那时的李敏住在景山附近一个大院的二楼,据彭清所说,因身体原因,李敏不经常下楼。

跟着彭清走进李敏的家中,记者用“寒舍”,来形容李敏的家,极其普通的三室一厅,老旧的家具,客厅正中央摆着毛泽东、贺子珍的画像,那是李敏为父母设下的灵堂。

记者拜访的时间是七月,而李敏的家中却没有空调,只有一台能吹风的机子,因着李敏的身体原因,也不能长时间的吹。热的时候只能用湿毛巾擦擦汗。

记者和李敏交谈中,李敏说起往事,提到了她刚搬到中南海与父亲同住的一段时光,说父亲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她和李讷还有江青及其姐姐,甚至还有警卫员和炊事员都参与了那次家庭会议。

主席在那次家庭会议上很严肃的算账,算他们一家的饭钱、菜钱是多少?再算劳动人民一天的饭钱、菜钱是多少?

面对记者,李敏开玩笑道,“那场面谁不记得呀?我们这样的家庭,要与普通的劳动人民去比,我有什么话说呢?当时李讷虽然只有8岁,也哭了,我13岁,才到父亲身边,说这些为的就是不想让我们小一辈的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

如今李敏的两个孩子,大的哥哥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在部队当兵,小的妹妹正在读大学,李敏在1977年至1996年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请不起保姆,孩子的父亲孔令华在深圳工作,相互之间也照看不到。

江青倒台之后,邓小平同志曾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起过毛主席的遗产问题,后来有关部门为李敏送了8000元和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但是,也仅此而已,李敏从来没有主动索要过父亲的遗产。

孔令华于1996年3月,将李敏的问题写成了一份报告上交,希望组织能够给她一个妥善安排。之后,在1996年春节期间,曾庆红特地去看望李敏,他们夫妻俩深刻地体会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他们的关心。

同年6月,总政唐副部长的秘书致电孔令华,说中央军委对李敏的事情作出了指示,从1996年7月1日开始,李敏将享受副军的待遇。

1996年8月2日,总政领导到李敏家探望,代表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表示慰问和关怀。孔令华与李敏联名写信表示感谢,并嘱咐妹妹孔淑静一定要亲自交给江泽民主席。

至此,李敏与孔令华也过上了较为安详宁静的晚年生活。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笔杆先生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