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字测试(浅谈在古代怎么查找名人的别名室号)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室名别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称谓。我们今天基本上是一人一名,但历史上的情况就比现在复杂得多。古人在出生三个月或百天之后,由父亲为其取名。
除了名外,还有字。《礼记·曲记》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室名别号是指古人名与字以外的称谓。
一、古人的别号做法
比如,古人常常以父母的姓氏为室名别号,如唐时陆羽所著《茶经》中,把陆羽的名字附在了“陆羽”之上;宋时文天祥作《留别子由》一诗,其别号为“留别子”;清代谭嗣同的别号叫“百川学海”;鲁迅书中的人物别号有“孔乙己”、“孔方兄”、“阿Q”等。其实,这不过是古人起室名别号的一个途径而已。
古人起室名别号,一般都以父母的姓氏为依据。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还不可能以自己的姓氏来给一个人命名,或者说古代的人们不会在父母已经给自己取名时再去取一个名字,因此,古人往往以父母姓氏为其取名。
比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周游列国……陈蔡之间,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吃到肉,到了陈蔡间吃了肉却没有了味道,这就像取名之道一样。
《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莼鲈、鱼雁及橘柚之属,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因为“莼鲈”与“鲈”谐音,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而离开官场回到了家乡。
像张翰这样,既不是为了做官的人实在太少了。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了沽名钓誉、博取名声而取的。比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曾写过一篇《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文章《鲁论》。
文中说:“鲁君及郑人之子公子宋、公子般、子鱼皆为卿相,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里的“芝兰”“鲍鱼”都是指公子宋、公子般、子鱼之类的人。
二、何为室名别号
所谓室名,本来是文人墨客书斋的名称,但也常常成为书斋主人的代名。如“少室山房”、“阅微草堂”已成为胡应麟、纪昀固定的别名。室名别号一般都比较精炼,如宋代张邦基的“墨庄”、元代吴澄的“草庐”、明代范钦的“天一阁”等,大都二、三字。
也有较长的,如清释成果别号为“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竟长达二十八字。古人的室名别号之所以复杂,不仅是因为类型多,而且有大量重复现象。
一方面,有的一个人就起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室名别号,如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别号室名有莞圃、知非子、抱守老人、士礼居、百宋一廛、冬蕙山房等三十多个。
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取同一室名别号的也很普遍,如室名称万卷楼的就有宋代的方嘉、张用道、清代的唐尧臣、曾国柱等十八人。
为人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明代郑钦也取了这个别号。古人的习惯是上对下、长对少直呼其名,而下对上、少对长,或是平辈之间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以示尊敬。
因此,有的古人以字号闻世,其本名反被忽略。这一点,给我们阅读古籍增加了不少障碍。一般人名辞典和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大都以本名为条目,很难从室名别号直接查找,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专门的工具书来解决上述困难。
《中华人名大辞典》就是一部专门收录古代人名的工具书,其中就包括“室名别号”部分。其间共收入古今名人一千七百余人,涉及各种文化领域和不同社会阶层,涉及时代较广、体例较新。
这些人中,有的用一个室名别号概括了他们的一生;有的用一个室名别号反映了他们的多方面的特点;有的用一个室名别号体现了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还有的用一个室名别号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
总之,《中华人名大辞典》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方便的查询工具,对研究古代文化和人物历史将会产生很大帮助。
《中华人名大辞典》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系统收录了古今人名。共收古今人名一千七百余人,体例上分为姓名、字号、别号、字号名、字名号六类;在室名方面,按时代先后分别收录了“有据可考”和“无据可考”两种类型。
在别号方面,根据不同时代按“有字之别号”和“无字之别号”两类分别收录;在字号方面,分为“有字之字号名”和“无字之字号名”两类分别收录。《中华人名大辞典》中的室名别号条目多达一千七百多条,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相比的。
室名别号虽属常见,但也有一些特例。有的古人没有使用过这个别号,甚至在一个朝代也没有使用过这个别号;有的古人虽有这个别号,但属于重复使用,如《礼记·乐记》中记载的夏禹之子启有“无谷”、“无夏”等别号;有的室名别号在不同朝代和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
三、具体的几部著作阐述
1936年广州岭南大学印行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由陈德芸所编。
该书条目达七万零二百多条,其内容范围已不限于别名,还有一部分原名(如匡胤=宋太祖、努尔哈赤=清太祖)、表字(如子建=曹植、千里=顾广圻)、谥法(如武帝=刘彻、忠武=郭子仪)、职官(如三闾大夫=屈原、工部=杜甫)、庙号(如魏太祖=曹操、北周太祖=宇文泰)、封爵(如奉圣大夫=客氏、定远侯=班超)、文学家笔名和书画家题识等,均一一载入。今人收至1936年。
因此,此书虽有完备实用的一面,又有不周全不科学之处。虽然后来又增加“补遗”、“订误”,仍有缺漏失实之处。编者说:此书曾参考陈乃乾先生的《室名索引》和《别号索引》,但没有全部收录。
因为当时国内没有陈乃乾先生的文集,出版于1934年。关于书名,编者说:“取《四部丛刊》影印本之意。
此书以人名索引为纲,书末附有人名索引,依姓氏顺序排列。如:姓李,排为第一条;姓王,排为第二条;姓孔,排为第三条。
共十一条。……按《四部丛刊》所收人名,依姓氏先后排列,以《四库全书总目》及《古今图书集成》为准。”以上都是编者在参考陈乃乾先生的基础上加上的部分内容,是编者的意见而不是编者的意见。
还有一种说法是:“陈德芸先生早年编过一部《古今人物表》,收录了人名并排列了次序。后来有人研究起别号来了,又把《古今人物表》的人名列入别号之中。”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古今人物表》中收载的人名较多,它的次序与《古今人物表》并不相同。编者说:“陈德芸先生《古今人物表》有五章四十一条人名录,我们在参考他书时又加上了一些新内容,因此就有了此书中的六章四十二条人名录。”
编者认为这种说法更接近陈乃乾先生编《四部丛刊》时的说法。总之,陈德芸先生编著《古今人物志》一书是一件有成就的工作。
建国后《古今人物志》由中华书局出版过四个版本(195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个版本(1983年)。
另外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今人物辞典》、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1986年)小组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卷)》等都是以《古今人物志》为基础进行编撰的。
尤其是全书按“德芸字典排检法”即横、直、点、撇、曲、捺、超(tiǎo即挑一)七种笔顺为序,甚为不便,幸而书后附笔画检字,方可补正文排列之不足。所以,以上两种索引各有所长,可配合使用。
最近,由商务印书馆重印的臧励和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书后附有“异名表”,其中包括字号及部分以官称、以地称及以封谥称者,
亦可用来查找人物别名。不过,所收异名仅限于该辞典正文已录人物,数量有限。
商承祚、黄华编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是一部专供查考我国古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的工具书,收秦汉至民国书画篆刻家约一万六千余人,分上、下两卷。
既可以从字号查人名、籍贯、生卒年、技能等,又可以从本名查字号。但本书未收录室名。
新一七六有传。全诗五函陆长源《酬孟十二新居见寄》诗有“去岁登美弟”句,陆复有《乐府答孟东野戏赠》、《答孟野夷门雪》二诗,则孟十二无疑为郊也。郊诗题为《夷门雪赠主人》。
此书以姓为纲,依笔画多少及《康熙字典》部首为序,同姓者以排行次序为先后,使用起来,甚为方便。
结语:
清末以后,报刊杂志风起云涌般出现。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以笔名和别号署名。如邻容的笔名就有邹陶容、幼丹、蔚丹、威丹、容之儿,革命军中马前卒等。
要查找这方面内容,有张静庐、李松年编辑的《戊戌变法前后报刊作者字号笔名录》、《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报刊作者笔名录》,分别载于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第四和第一辑中。
此外,象《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所附的作者索引,除作者本名外,笔名也予以注明。总之,近代人物笔名别号虽然零散,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这些线索,一旦需要,信手拈来,这些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
参考文献: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古今人物别名索引》
《中华人名大辞典》
《康熙字典》
《古今人物辞典》
《四库全书总目》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