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打一生肖(夏津孙家窑一支孙氏家族溯源考证)

夏津孙家窑一支孙氏家族溯源考证

2022-12-29 12:34:47

夏津孙家窑一支孙氏家族溯源考证

作者:鲁阳

夏津县孙家窑村,是鲁西北大地上一个极为平常的村子,自明朝永乐年四年建村至今,已有650年历史。在夏津县域内,因孙家窑或因二世祖及以后兄弟派生出的支系很多,定居村庄十几个,人口6000余人,成为县域孙姓一大族众。

人类哲学有三大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何处去?“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关乎家族轨迹本色,关乎人生的初心使命。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的一个分子,弄清楚自己祖先的缘源,人生道路就会更加的通亮。瞻仰祖先懿德、审视自我优劣,坚定拼搏向前的勇气,对团结族人,营造和谐社会,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残存史料为依据,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寻找确立足点,寻找夏津孙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因史料不全,有些结论可能只是蛛丝马迹的推测,甚至与史实不符,敬请谅解。

据《中国姓氏大全》书中介绍:孙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5%,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孙的人至少在15个,总人口大约在1 800多万。《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一、孙姓的起源与演变
孙姓是古代典型多源流的姓氏,通俗来讲就是其有多个分支,就连得姓始祖都有好几位,我们逐一评说。

1.起源于“姬姓”。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姓氏,周武王姬发有个弟弟叫做姬旦,也叫康叔,被封到了现今河南淇县,建立了卫国,到周朝后期春秋时代,姬旦的八世孙孙姬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为了公爵,孙姬有个儿子叫做惠孙,惠孙呢,又有孙子叫做乙(姬乙),字武仲,所以也叫他武仲乙,他以他爷爷惠孙的名为姓氏,正式改姓氏为“孙”,于是这一脉就流传了下来。他就改叫做孙乙了。这个孙乙,就是姬姓孙氏的始祖。

2.起源于“妫”姓。说舜帝的本姓为“妫”,因为其生在姚墟,后世也有一支以地名为姓氏,为姚。舜帝的直系子孙一支以“妫”为姓,到了周朝时期,舜帝的直系后代妫满被周武王封到了陈国,其中有一支就以封地“陈”为氏,过了几百年后,陈厉公妫跃的儿子陈完因为一些事情逃奔到了齐国,又把陈氏改成了田氏,叫做田完。田完这一支,后世子孙中有个人叫书,字子占,因为征伐有功,被齐景公赏赐“孙”为氏,这一脉就这么传了下来。

3.起源于“子姓”。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商朝末年有一个知名臣子叫做比干,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被商纣王挖心。历史上,比干的确被商纣王所杀,其子孙为了避难,纷纷改姓,其中有一支就以孙为姓氏,延续了下来。因为比干姓“子”,故而这一支的姓氏起源为“子姓”。

4.起源于“芈姓”。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的后世子孙中,有个人叫做敖,字“孙叔”,后世子孙中,就以其字为氏,传下“孙姓”一支。

5.起源于“荀姓”。说汉朝时期,汉宣帝的名字叫做刘询,因为皇帝的名号是要避讳的,谐音也不行,故而当时所有荀姓的子孙,不能再姓荀了,一律改为孙氏,于是又涌现出了许多“孙姓”支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改姓氏为孙的也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可见,孙姓是一个多源流,多分支的姓氏,现如今孙姓人口众多,也和其多源流,多支脉繁衍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夏津孙家窑孙氏一支的来历

明朝初年,连年征战,致使中原地区民生凋敝。不得已,明朱元璋洪武年间,政府开展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的永济寺成了移民集散地,直到现在,很多人把山西的大槐树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明太祖刚死,随之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大军因为德州、济南等地受到顽强抵抗,而且差点丢了性命,所以夺了侄子的皇位返回燕京途中发动了“燕王扫北”,只杀得鲁西北“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朱棣当了皇帝,中原还得发展啊,自己作得孽还得自己收拾,于是在永乐二年开始,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夏津孙家窑的孙氏一支,便是在这时迁入夏津。

根据《夏津孙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四年,始祖九功携妻子班氏自莱州府昌邑县城南关路西迁来”,老人们口口相传是莱州府昌邑县孙家斜子,由此,可以确定孙家窑一支来自现在潍坊市昌邑县无疑的。那么昌邑县的孙氏又是从何出来的呢?

昌邑县的孙氏后人奎章为从源头上考证孙氏迁昌邑始祖的来龙去脉,苦心二十年研究孙氏族谱,族人效勇、乃福等人为修家谱奔赴各地、历时数年,终于将孙氏传承基本理清,修成《道昭孙氏宗谱》。

据《道昭孙氏宗谱》记载:道昭孙氏始迁祖为思恭,明朝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乃乐安孙书孙武孙膑之苗裔,书祖之五十八世孙,武祖之五十六世孙,膑祖之五十一世孙。道昭先祖思恭元末从直隶枣强上林村迁入山东,先在广饶落脚,后于明洪武二年迁至昌邑孙家道昭,经过几代努力,道昭孙氏在明清两代已成当地望族,道昭孙氏以道昭村为根据地,陆续有人迁出,为谋生、为发展,甚至远赴海外。

孙家窑九功祖是否为道昭孙氏子孙?最好的办法是查阅《道昭孙氏宗谱》,若上面有九功之名就确信无疑了,可惜找遍上面没有九功的名讳,线索中断了,真是令人失望。

近日看《余姚孙境宗谱》,其中“分迁记”有谓:“天下孙姓三大派:在湖北、淮南者为芈孙,楚相孙叔敖之后;在河南、山西者为太原孙,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从山东散居吴越者,为乐安孙。”此说根据孙氏起源的三支主干所在地域而提出的一个大体概论。

但凭家谱上没有九功的名字,也不足以说明九功不是道昭孙氏子孙。 理由有六:一是地名、距离及极其巧合,孙家道昭村位于昌邑县城西北2.3公里处,若步行最近1.2公里。孙家窑始祖九功所居孙家斜子(现名孙斜村)就位于昌邑圈子街道社区。二者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时间巧合。思恭祖于洪武二年迁来,孙家窑九功祖于永乐四年迁出,中间40年时间,正是道昭孙氏生聚、开枝散叶时候。家谱记载,思恭祖因抗元居官,子孙众多,在发展中,道昭孙氏子孙中有人分至昌邑县城落户发展,极为正常。三是据考证,道昭思恭祖为昌邑道昭孙氏始祖,当时生产力落后,民众流动性差,若思恭祖为昌邑首个孙姓氏,九功祖当然为思恭子孙了。若上面成立,九功可能是不受重视的子孙,要不不可能离村落户,而且在移民政策中“被迁徙”;四是九功可能为“九公”的误写,因为同时来的还有“张三公”“李四公”,有夏津胡官屯和小李庄族谱为证。如果这样的话,九功可能来自于思恭子孙中排名第九的一个子孙,在移民时人们或者其后人尊称为九公,他的具体姓名反倒隐去了,所以道昭家谱上当然找不到九功这个人了。五是道昭宗谱虽没有九功之名,却有“敬”字辈,恰好九功祖之后子孙均为敬字辈,九功祖刚迁来应保持备份的延续,这不可能仅是一种巧合。六是孙膑因破魏功劳巨大封食于昌邑,其子孙居于昌邑在情理之中。

据上分析,孙家窑九功祖为道昭孙氏子孙或者孙书第八代子孙孙膑后人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两者是同宗的,均来自乐安孙氏。

九功若为道昭孙氏子孙,那么道昭孙氏从那里来的?据《中国姓氏源流》考证,来自大名鼎鼎的乐安孙氏。

(一)乐安孙氏鼻祖叫孙书,亦即田书。 欲知田书来历,须从舜帝说起。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虞舜受禅之前,即颇为帝尧喜爱,曾以女儿相嫁,并赐妫河一带居住。自此,舜之后裔在妫河一带繁衍生息厩为一大家族,并以住地取妫为姓。若干年后(前1046),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要对前代贤人后裔封候。找到舜之后裔妫满,封能为陈候,并将其长女元姬嫁于妫满。在妫满去世后,谥号陈胡公。

自此,陈胡公的后裔便以陈为姓。追至春秋时,陈胡公之后裔陈文公、陈历公、陈庄公等人,一改先贤之道,同室操戈,争王夺位,互相残杀。此时,陈厉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乃陈国之贤士,对本国混乱之状,愤而又惧,索性离陈奔齐。公元前681年,完至齐,桓公器重,欲封其为上卿。完推谢未受,仅任一司工匠小官,名日“工正”。完既离陈国,就不愿以陈为姓。古时,陈、田同音同意,加之封邑于田,遂改陈姓为田姓,故陈完即田完,陈敬仲亦即田敬仲。田完的六世孙田书乃齐大将,公元前523年,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田书随齐将高发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孙姓,采食乐安。

遂乐安为田书后裔居住地,改姓孙,故田书即孙书,遂田书的后裔依其字为孙姓。乐安便成为孙氏郡望。乐安孙氏这一支发展旺盛,人口众多,迁徙分布甚广。且有兵法家孙武、孙膑,三国时吴帝孙权、民国时总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历史名人。故乐安孙氏在国内外影响甚大。此乃导言中:“妫、陈、田与孙书一脉相承”的来历。

(二) 兵圣孙武,字长卿,约公元前550-484年,齐国大夫,谥号武子,世称孙武,乃“兵圣”也。 孙武12岁时其祖父田书伐莒有功封彩邑并赐姓孙,举家迁徙乐安。孙武30岁(公元前515年即齐景公33年)。孙武出发由乐安到吴国(今苏州市)郊外,隐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又结识了从楚来吴的伍子胥,成为好友。吴王阖闾即位举用伍子胥为“行人” 。伍荐孙武的 《孙子兵法》以求重用。武31岁(公元前514年)协助阖闾伐楚。阖闾拜武为元帅兼 军师。以“教之乘车,教之战阵,教之破楚”。并演出了“宫女为阵”的故事,遂被吴王重视,“卒以为将”。武 帮伍子胥破楚成功,并助吴两代富国强兵,建立霸业,实践了《孙武兵法》十三篇。此时,吴王夫差穷兵黩武,生活糜烂沉溺酒色,不纳臣谏。武已功成名就,急流引退,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无所记载。有人说: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享寿66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之吴县,无考)。

(三)军事家孙膑,字嘉谋,号伯灵―孙武之五世孙 。 据《竹园孙氏宗谱》其中“外传世系图说”中这样记载:孙膑之父孙操因英武俊杰,有将门之风,被燕王看中招为驸马,故由南方北上入赘。孙膑于公元前379年7月9日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菏泽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卒于公元前314年8月28日(据1991年鄄城守搂乡孙花园村发现《孙氏族谱》载)。

膑受师于鬼谷子,公元前357年应邀去魏,却被魏将庞涓所害,成为“刑余 之人”,终身残废。后被齐使者偷载回齐,齐威王命为军师。公元前348年,马陵之战中,战败魏将庞涓,孙膑建功立业,实践了“孙子兵法”三十篇。后被齐宣王冷落,在失意中归里度过后半生,终年75岁。

(四)先祖(四十六世-五十五世)被迫迁徙山西生息311年。五代时期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率兵灭梁之后,又攻占濮、郓、曹三州,晋王得知吾孙氏乃兵圣之后裔,就派兵保护了吾46世祖德、道二公,后被安置山西平阴府洪洞县,仁、义二公南奔河南固始,至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为避乱,仁公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祥凤里沿山村迁徒入闽,卜宅狮渊(又名渊兜),后世尊为狮渊孙氏始祖。从唐同光元年至宋绍定六年(921-1234年),孙氏在山西生息了311年。金朝末年(1234年)蒙古族驱兵攻金,又逢大旱之年。山西处于天灾战乱之中,吾55代世祖世信、世茂、世盛、世泽、世朝、世才、世高、世荣八个族内兄弟组织了义军抗元,遭到元军残酷,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后八兄弟各奔东西,世信等兄弟迂回山东鄄城孙老家村,世荣落直隶(现河北)枣强县尚林村隐居。

(五)元朝末年(1351-1367年)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战乱迭起,世荣后裔伯、强、仲、相及其子孙则四散迁徙。 伯祖生五子“思恭、斗恭、致恭、公美、继先”,因吾孙氏世代军籍,长子思恭时为元军将领,在元朝末年军转民籍,为求避难而背井离乡父子离别。长子思恭和五子继先与其族兄克让迁至青州隅乐安(今广饶)三岔村。根据乐安三岔意照家谱和抚安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70年)继先随其兄思恭由乐安(今广饶)三岔村迁入昌邑道昭,思恭入赘满氏被后人尊为昌邑道昭始祖也称意照孙氏。

由以上不难看出,昌邑道昭孙氏出自自乐安堂。溯源而上下,孙家窑的孙氏一支来源于“妫”姓,其中有响誉中外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著有<<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祖序源流清晰,历历在目,有据可考:书生凭、凭生武、武生明丶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膑生胜、胜生盖、盖生知、知生念、念生益、益生卿、卿生冯、冯生询、询生骐、骐生琼、琼生厚、厚生瑶、瑶生遂、遂生党、党生国、国生耽、耽生旃、旃生炎、炎生棱、棱生道恭、道恭生颛、颛生辉、辉生纬、纬生周、周生敬仁、敬仁生伯礼、伯礼生孝敏、孝敏生仲将、仲将生希壮、希壮生嘉之、嘉之生逖、逖生宿、宿生公器、公器生华、华生儒郎、儒郎生肖盛、肖盛生德、德生良、良生彬、彬生坤、坤生进、进生胜文、胜文生登岐、登岐生效儒、效儒生昌祖、昌祖生世荣、世荣生思恭。道昭思恭乃孙书祖之56世孙,孙武祖之54世孙。孙武祖即昌邑道昭孙氏的第56世祖。

三、夏津孙家窑孙氏一族的溯源即感慨

夏津孙家窑孙氏一族来源于昌邑县道昭孙氏或者兵圣孙膑后裔。无论道昭孙氏或者孙膑后裔均来自于广饶乐安孙氏。夏津孙家窑孙氏一族其始祖为轩辕大帝,其八世孙虞舜因居于妫河便以河为姓,周武王分封前代大贤后人封妫满为陈侯,即陈胡公,其妫姓后人改姓为陈。陈国历经12世,至陈厉公大乱,其子陈完投奔齐国,改陈为田,田完六世孙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孙姓,采食乐安,孙书为孙姓始祖。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进入了台湾。

纵观孙家窑孙氏一支发展脉络,发现孙氏族人格上的优秀的品质,深刻烙着祖先的精神光芒的烙印。有以下感触分享大家:

一是孙姓起源于舜之妫姓,故人历来把舜当做至贤至孝的榜样,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流传千年。所以孙氏子孙对待父母非常孝顺,对人友善,邻里和睦,忠孝为本,无论在什么时代,均能成为时人孝之楷模;

二是孙氏家族发展中,妫改陈姓,陈改田姓,田改孙性,历史波澜起伏,有时凶险之极。所以孙氏子孙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毫不畏惧,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三是孙氏家族中人才辈出,涌现出孙书、孙武、孙膑等军事家,还出了像孙坚、孙权、孙中山等政治领袖,所以孙氏行伍出身者居多,孙氏子孙喜从军报国,做事运筹帷幄,而且守礼守时守纪。

四是姓氏溯源是一件复杂且重要的事情。人类发展复杂漫长,在两千多年的迁徙变化中,孙氏家族之间早有互相穿插渗透,还有其他损失源头的加入,致使同一地区各孙氏家族往往有不同的世系渊源,各源流交叉分布,已不存在清晰的宗派区域之划分。但人不能忘记祖先,正本清源才能为后来者奠基铺路,缅怀祖先才能发扬先辈踔厉精神,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

孙家窑孙氏一支发展脉络记:

公孙轩辕,天下共祖。远祖虞舜,妫河为姓。

娥皇女英,繁衍昌盛。因贤因贵,武王分封。

建国封陈,妫改陈姓。绵延十代,祸起纷争。

公子陈完,离陈奔齐。改名田完,安享太平。

后世田书,伐莒有功。封食乐安,改名孙书。

孙姓始祖,兴旺繁荣。三世孙武,尊为兵圣。

八世孙膑,屡建奇功。孙坚建吴,孙氏鼎盛。

开枝散叶,人才辈出。百家姓中,孙姓显明。

德道二公,避难洪桐。三百余年,悠然平生。

金朝末年,鞑子南下。祖中八人,率众抗元。

寡不敌众,各奔东西。世荣先祖,迁居枣强。

元朝末年,战乱迭起。世荣后裔,四散迁徙。

伯祖长子,名曰思恭。与弟继先,暂迁广饶。

洪武二年,落户昌邑。入赘满氏,孙氏道昭。

自此发达,官至郎中。三世春曹,御赐牌坊。

中有一人,称作九功。响应国策,夏津迁行。

育子有三,分门立户。开枝散叶,世代昌隆。

孙氏一脉,忠厚传家。尊法守礼,向往和平。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家和族旺,家国昌兴。

参考资料:《中国姓氏源流》《中华姓氏知识全书》《源流——山东先祖迁徙录-族谱网》《昌邑贴吧》《道昭孙氏宗谱》《余姚孙境宗谱》等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鲁阳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