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催泪红包)
凝聚医患大爱的 “催泪红包”精神一直在延续
2016年2月21日,青岛早报以《谁给的“催泪红包”》为题,报道了除夕夜发生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的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名打点滴的女患者离开医院前,突然从儿童收药间窗口塞进10个写满祝福语的红包,当护士匆忙追出去时,女患者早已不见人影。
事件简介
“催泪红包”精神一直在延续
记者到青岛妇女儿童医院采访时,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迎军曾对记者说:“‘催泪红包’是一种理解与感动,更是一种激励和要求,妇儿医院急诊科设置‘催泪红包’精神示范岗,以此为原点将这种精神扩展到每一个服务窗口,让‘催泪红包’精神成为每一名新入职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
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记者再次来到妇儿医院采访,亲眼目睹“催泪红包”团队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危险的岗位去。“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抱怨,疫情虽严峻,病毒虽可怕,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我们有‘催泪红包’精神的指引。”徐迎军说。记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催泪红包”精神一直在延续。
/ 事件回顾 /
红包留言看哭值班护士
2016年2月7日除夕夜,已经是万家团圆、鞭炮齐鸣的时候,在市妇女儿童医院的急诊室里,却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医生忙着接诊病人,而护士来回穿梭于上百名患者中输液打针。此时,值班护士窦琛正在忙着收药,突然一个身影在收药室前一闪,从窗口塞进来一个白色纸包,窦琛一愣,打开纸包,一叠红彤彤的红包“跳”了出来,窦琛又是一愣,急忙攥着红包从收药室里小跑出来,跑进输液大厅,却再没有发现那个身影……
当年从事了8年护理工作的窦琛说,她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当天跟我一起值班的还有贾艳杰、刘晓婷、黄艳丽等10名护士,我是当天值班的小组长。”窦琛说,除夕夜10名护士和往常一样忙着收药、配药、做皮试、打针、分诊、留观,护士贾艳杰怀孕4个月,挺着大肚子也来上班,大家忙起来,往往要干10个小时。
“每一个红包上都写了不一样的感谢话,读到这些暖心话后,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是酸酸的,有人扭过头去都哭了。”窦琛和随后赶来的同事一起翻看了红包。女患者把一个红包撕开,翻过来用白内皮包着这些红包,共有10个,里面各有一张百元钞票。
红包上面的祝福话语共有579个字。其中一个红包上写道:“亲爱的几位夜班护士和医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患者。在今天这样的夜晚,深切感受到你们的不易和牺牲,我打了两个小时针,急切想回到家人身边,你们也有家人孩子,却要在这里守护我们。我以此十个红包感谢你们,也表示我对你们的敬意。这是一个患者对你们付出的尊重和认可,请一定要收下。”
“每一个红包上的祝福话语都不一样,都是那么质朴。”窦琛告诉记者,红包上的话他们每个人都看了好几遍,心里的暖流始终流淌着。“被患者这么深切地肯定,我们当天值班的医生和护士都被感动了。”窦琛告诉记者,这份尊重和理解成了他们除夕夜最珍贵的礼物,很多护士眼睛都湿润了。
青岛早报对“催泪红包”的连续报道在网上发布后,立刻引起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转发。此外,青岛早报“催泪红包”的报道也通过其他网络媒体,在全国读者中引发热议。搜狐、网易、新民网、大众网、汉丰网……全国多家门户网站转发;人民网、山东卫视、北京青年报……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转发;今日头条、护理人……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
记者统计发现,这些转发报道的关键词大多为:爱心城市、感人、正能量、宽容、温暖。在这些转发新闻的下面,全国各地网友对“催泪红包”展现的医患真情频频点赞,其中更有大量网友用心写下数十字的评论感言。
从2016年2月20日起,青岛早报用了2个多月时间报道“催泪红包”的故事,全国近百家网站、多家新闻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转发近千次,仅仅报道前两周的网络阅读量就超过2000万人次。“催泪红包”团队先后被青岛市评为“文明市民”“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群体”;被山东省评为“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催泪红包”故事还被《光明日报》4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
/ 对话 /
愿推动医患和谐
记者:“催泪红包”的事情已经过去7年了,对你还有影响吗?
窦琛:现在医院的文化墙上,仍有“催泪红包”事件的整个过程,每年有新职工新护士入职,我也会亲自为他们讲课、培训,分享“催泪红包”的故事。虽然急诊护士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强度非常大,但只要是能让别人暖心的事,都要尽力主动去做,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搀扶,就要带着主观能动性去做,去维护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同样自己也能收获很多快乐和成就感。
记者:新的一年对未来有哪些愿景?
窦琛: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要求,希望新冠疫情尽快结束。我不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不会忘记白衣天使的责任与使命,在每一位患者需要时挺身而出,推动医患沟通更加和谐美好。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