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1998年)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在京首发,只要书店补货,没一会儿就会被人购买一空。对于政治书籍来讲,这样的情况可谓少有。

“这部书,120多万字,我只讲真话,不讲套话。”这是朱镕基对于书籍的评价,而事实上,他的一生也始终坚守着“只讲真话”的原则。

就像1988年在推进反腐工作时,即便遭遇了阻力,朱镕基也只是毅然决然地说“头可断,血可流,原则不能丢”,因为他深知,我们必须讲真话,必须把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信心放在首位。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听闻此事的江老都不禁为之动容,还鼓励朱镕基道:“党就是你的后盾。”

那么,朱镕基究竟都做了什么,才会让江老对他如此信任?而今天的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怎样的精神?

保持清正廉洁,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

1928年10月,朱镕基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家庭中。经过数年的不断学习与工作中的自我提升,1987年底,他被中央任命为上海市委副书记,并继续保持着廉洁务实的作风,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刚一抵达上海,为了时刻自我提醒,朱镕基就写下了“清正廉明”四个大字,之后更是给自己立下了“不上报纸、不登电视、不为人剪彩,不给人题字,不收人送礼”的“五戒”。

后面几条朱镕基都执行得很好。但对于他“不想上报纸、不愿登电视”的想法,媒体却不答应,关于朱镕基的新闻照登不误,搞得只想做实事的朱镕基时常“被迫犯戒”。

他对此很是无奈,只好对上海的新闻工作者们表示了诚恳的呼吁,请他们在宣传时不要突出他个人,而是更多地把上海的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

而除了严于律己之外,朱镕基同样严于律人,铁腕治吏

1988年,朱镕基参与了上海市长的竞选。在4月25日的演说中,他坚决表示,如果他成功当选,上任后将会从最微小的事情做起,坚决刹住大吃大喝、收受贿赂的风气,尤其先牢牢盯住506名局级干部。

从朱镕基充满斗志的发言中,大家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决心,明白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懂得了始终严于律己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的重要性。

曾经,也有人问他,对大家要求如此严厉,又是否想过自己未来的结局?朱镕基的神色却很坦然,他说,我作为第一把手,如果都不能做到像今天这样严格,我也闭上嘴巴,那谁来为百姓发声呢?

他想要提倡的,是只为了人民的福祉而考虑、而探索的精神,不讲任何情分,不攀任何关系。为此,他可以不惜牺牲一切,不考虑自己的结局。

朱镕基清醒地知道腐败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破坏,更会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所以,在1995年6月的党课上,他慷慨激昂指出贪污是“道德败坏,廉耻沦丧”;同年,得知北京市委书记因腐败问题被查处时,他更加义愤填膺地高呼“绝不能姑息养奸,无非是个粉身碎骨,同归于尽!”

朱镕基嫉恶如仇,从不偏亲、不徇私。

三年后,他就任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也依旧保持了这样的态度,毫不讳言地表明“要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

甚至,在这次会议上,他还不留情面地诘责了自己的“老朋友”——

当时,中纪委派出巡视组进行检查,结果查出了不少问题。朱镕基声色俱厉,当即质问包括他老朋友在内的有些领导干部,怎么能这么无法无天,半点人民公仆的样子都没有!

同样,在1998年推动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尽管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朱镕基却依旧坚定不改,甚至直言道:“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在反腐败斗争中,朱镕基是江老的盟友。

江老听说此事后,也不禁被朱镕基这种“使命在肩、义不容辞”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他立刻和朱镕基见了一面,二人在有关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问题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堪称彼此最坚实的盟友。

于是,江老当即对朱镕基表示了大力支持,还鼓励他说:“不要害怕,党就是你的后盾。”

在朱镕基的铁腕严格要求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党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惩处力度,对廉政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书里说“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从上海市市长到共和国总理,这句话始终被朱镕基牢牢地镌刻在心上。

2002年3月15日,有丹麦记者曾经对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中国人民在您离任后最记得您的是什么?”

当时,朱镕基沉思片刻,一字一句道:“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个清官,不是一个贪官。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这段话使无数人不禁为之动容。一位国家领导人,始终把“做清官,办实事”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朱镕基高尚品格的体现,更是百姓们对他无比敬爱的原因。

坚持察民疾苦,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

而除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贪官污吏的痛恨至极外,朱镕基对人民也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常常提醒自己和其他人,要时刻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比如1987年底,才刚抵达上海,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职务的朱镕基就从这一角度出发,切实地为民众解决了生活上的巨大难题。

当时,上海的1200多万市民无一不处于经济问题带来的生活困境中。吃饭涨价,出行拥堵,住房拥挤……加上次年春天爆发的甲型肝炎,上海的情况一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但朱镕基没有慌张。经过分析,他得出结论,交通堵塞、住房紧张都是过去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欠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不如把眼光聚焦在“菜篮子”上。

他认为,正是这个老百姓天天够得着、看得见的小小“菜篮子”,里头装着“大民生”

1988年6月,朱镕基在与复旦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详细阐述了自己搞好“菜篮子”的思路。他组织农民进城,为国营菜场、集体菜场设置了一个竞争的对手,鼓励大家都去搞食品加工,大力发展家禽养殖,改变食品结构。

同时,他还注意到了与“菜篮子”密切相关的物价问题,稳住了“菜篮子”和19种工业必需品的价格,劝告上海商人学会“决千金者不计锱铢,为大政者却必须毫厘皆知”的道理,真正抓住了民心。

此外,朱镕基还推动了上海住房制度的改革。直到今天,中部某省还有退休干部记得他就住房改革发表电视讲话的情形。

据这位退休干部描述,那是1990年1月3日。当时,身形清瘦的朱镕基,讲起话来却很有气魄,他告诉大家,房屋质量好不好,得是住户说了算。让老百姓先搬进去住一年,一年后住户说合格了才算真正竣工,保质保量。

“我心想,还有这样为人民考虑,一点小事都不放过的市长呀!”这名退休干部感叹着回忆道。

后来,即使离开了上海,朱镕基也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1999年,他到云南视察工作,主动提出去基层看看,以更好地了解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行人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昭通地区的一户农家。然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却只有两间小小的草棚,屋里仅有一口水缸、几双草鞋和一小堆土豆。

朱镕基关切地询问了这个农家的情况。大娘说,他们一天两顿饭,早上干活前往火炕中扔几个土豆,这就是他们的午餐。下午依旧是吃土豆,奢侈点就蘸盐。家里只有一件稍微体面的衣服,谁出门就谁穿……

大娘“口无遮拦”的回答,使朱镕基受到了深深的触动。闻言,朱镕基不由得神色凝重,眉头紧皱,眼眶微湿,久久没有说出话来,良久才感慨了一句:“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

他将随身的一些钱交给了大娘,希望大娘能去添置一些衣服,几件日常需要的工具,暂时度过眼前的困难。

而经过此事,朱镕基越发意识到,必须真正了解民间疾苦和百姓困难。为此,他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节目报告。在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他每个月大概能收到800封人民来信,总是尽可能一一批复。

“我觉得作为总理,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

这是2003年1月27日,朱镕基在卸任之后,谈到他每晚都准时收看《焦点访谈》时所说的一句话。

或许,正是因为他对人民的这份关切之情,坚持察民疾苦,为民办事,才让百姓都对他无比信任。

始终低调做人,对家人抱有严格要求

而除了“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外,朱镕基在“齐家”方面也下了一番苦功。

朱镕基的妻子劳安女士,和朱镕基是湖南省立一中和清华大学的校友。她不仅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而且还精通多门外语。两人数十年来,始终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但即便是面对相濡以沫的妻子,朱镕基也始终做到了公私分明。

二人生活在上海时,朱镕基的外甥女和他们住在一起,每天劳安都会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但某日早晨,上海下起了大雨,劳安本来打算照常骑车,但警卫出于安全考虑,提出用汽车送孩子去幼儿园,劳安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过朱镕基很快知道了此事,立刻就要求警卫向市委行政处结清了汽油费,绝不占国家一分钱便宜。

除了妻子之外,朱镕基同样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1998年朱镕基出任总理后,就曾经特意把一双儿女叫到一起。当时,他言辞恳切道:“现在我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你们一定要好自为之,决不可以此谋私利。”

之后,孩子们果然也记住了父亲的谆谆教诲。他的女儿朱燕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拿到了自己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后出国深造,后来回国工作,于2013年出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但基本没有人知道她的父亲是朱镕基。

对妻儿尚且如此坚守底线,朱镕基对于其他亲朋好友亦是从未打开过“方便之门”

朱家是湖南长沙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可惜朱镕基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去世,九岁那年,他的母亲也撒手人寰,朱镕基是在几位伯父照顾下长大的。

朱镕基从未忘记过家族长辈们的恩情,但他同时也相当深明大义。在某次回到长沙时,他就曾经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在朱镕基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一职时,他三伯父的儿子朱经冶还曾经特意与他定下了“约定”。只要朱经冶得知有人想托朱镕基办事,或是经由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

随后,朱镕基改任上海市长,他还当着堂兄夫妇的面,对堂兄的儿子、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

朱镕基说到做到,在他于上海任职的那四年里,朱匡宇从未升迁过一步。就连朱匡宇原本的下属们都相继成为了市里的领导,但朱匡宇还坚守在原来的部门,甚至有人都怀疑起朱匡宇是否真的是朱镕基的侄子。

家族里没有谁沾过朱镕基的光,但朱家人却一直都很为朱镕基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秉心为国,一心为公,绝不为亲戚谋私利……都被所有人深深敬佩和铭记。

结语

这就是朱镕基,一位始终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人民好公仆”。

正因他的嫉恶如仇,因他的爱民如子,因他的鞠躬尽瘁,朱镕基才得到了百姓们无比的爱戴,成为了所有人应当学习的道德楷模。

朱镕基的精神与品质将永远影响着后人,我们也将沿着他的脚步,牢牢恪守底线,不断奋勇向前!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万古江河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