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日历(年龄还可以虚三)
闰余成岁,律召调阳。
这“闰余成岁”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这是成语,典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怎么翻译?是不是“把四季用闰月修正之后构成一个准确的年”?如何修正呢?就是把阴历相对阳历不足的天数,几年间凑足了一个月,就成为一个闰月,放在一年里。把这句话加在译文里,有点长,但整句话的意思,用文言表达是不是“以闰余足月校四时定年”?这里是“闰余成月”的意思,并没有“闰余成岁”表达呀?!
所以,如果说“闰余成岁”是一个成语,那么,它的源出应该是《千字文》,而不是《尚书·尧典》,因为文意不合。
“闰余成岁”怎么解释?那么,我们就从东坡先生的年龄慢慢说起。
苏东坡(1037年1月——1101年8月),关于他的年龄,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如果按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看他的出生年份算一下,很明显,应该是64岁,但是有人说他66岁离世,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上说,苏东坡生于1036年,如果按此年份计算,苏东坡应该于65岁逝世。
东坡先生的年龄之争,有历法的原因,也有民间年龄计算的原因。
先看历法的原因。
东坡生于北宋仁宗年间景祐三年腊月,这一年,是鼠年,也就是说,嘉佑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元1036年,所以,林语堂先生或许认为,嘉佑三年,自然就是公元1036年了!然而,这是阴历的算法,当阴历的下一年,也就是牛年到来之前,公历却先一步进入了新的一年——公元1037年。
公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了解几个天文名词:赤道、白道、和黄道。
天文学上把整个天体想象做一个“天球”。
地球绕地轴自转,表面上的点所画出的最长圆周线,就定为赤道。其中,朝向太阳的一面,就称为“昼”,背向太阳的一面就称为“夜”,地球自转,经过一个昼夜变化,就称为“一日”。
月球绕地球公转所经过的圆,就叫做白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所经过的圆,就叫黄道。
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月球对地球上的海水形成涨潮的现象,这是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反过来,地球也会对月球产生影响,虽然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但也会让月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并对其进行锁定,叫做“潮汐锁定”,在潮汐锁定的作用下,月球永远是一个面朝向地球。这样,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于是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的正对地球一面就会有明暗盈亏变化,这样,从看到完全的反光,到完全看不到反光的一个明暗变化,就是一个“月相”,一个月相变化所经历的时间,就叫“一月”。
地球在黄道上绕太阳公转360度,就称为一年。
太阳,天文学上叫“日”,以太阳为参照系的历法,就叫日历,也叫“太阳历”,简称“阳历”,这种历法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为比较准确的历法,所以也叫“公历”。“元”,古汉语中有“第一”的含义,比如“元年”、“元日”、“元旦”等。如何记载过了一年呢?常常选用一年的第一天作为标记,所以纪年也常常叫做“纪元”,记载第一日嘛!因而公历纪年也称作“公元”,公历纪元的简称。民国成立后,1912年开始用公元纪年,由于这种历法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所以也叫“西元”。从这一年开始,公元一月一日定为新年第一天,民间俗称“阳历年”,而传统的“正月初一”这个新年的第一天,则顺应民意,定为四大节的首个节日:春节(另外有夏节端午、秋节中秋、冬节冬至三个节日)。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经过了地球自转的365个整数倍数,还有富余时间,也就是一年约是365天,每经过四年,富余的时间就又凑足了一天,所以,公元规定,一年中,1,3,5,7,8,10,12六个月每个月31天,2月28天,其余月份30天,这样,每年365天,当年份能被4整除的时候,就多安排一天,加到2月份,这样2月份就是29天。历法上,把安排多余的时间叫做“闰”,2月多一天,就是“闰日”,有“闰”时间的年份,就叫“闰年”,比如2004年,能被4整除,这一年就是阳历的“闰年”,其中,2月是闰月,因为有29日这个闰日。但是,这样的算法还是有误差,为了校准误差,就规定,能被4整除,如果同时又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设为闰年,比如,公元1900年就不是闰年,但如果能被100整除,同时又能够被400整除,那么,这一年还是闰年,比如2000年就是闰年。
太阴,天文学上叫做“月”,民间俗称月亮。以太阴为参照系,就叫做“太阴历”,简称“阴历”。相较于阳历,月相的变化比日相明显的多,很便于人们观察和区别,这种历法被我国古代先民用于农业生产,因而也叫做农历。
在阴历中,一个月相变化所用的时间,约是29天多而不足30天(29.53059天),所以纯阴历规定大小月间隔设置,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其实是经过校准了的“阴阳合历”,这种历法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之后确定的,大小月的设置并不是这样。
农历的初一,是"以朔定月”的,即月亮全黑的一面在地球中间的那一天定为每月的初一。由于误差的存在,满月并不一定是每个月的十五,也可能是十六。民间看月亮确定本月的大小月,有句谚语:大二小三,月亮半边。就是太阳落下,天空西边如果初二能看到半边月亮,则本月是大月,如果是初三才能看到,那就是小月。
阴历一年,大约经过12个整数月(354或355天),这样,和阳历相比较,每年都要少算十来天,大约三年就凑足了一个月,于是在这一年设置一个“闰月”,这个“闰月”和阳历的“闰月”不是一个意思,这个闰月整多出了一个月,于是出现了一年十三个月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计算至少粗略的误差校准,所以民间有“三年两头闰,忽闰忽不闰”的说法。
无论一个月29天或30天,大小月校准之后都会有一个0.03059天的误差,这个误差凑足一天的时候,就加到有闰月的那个年份,如果所闰之月是29天的小月,那么加上一天就变成了大月。由于根据月相,每月的初一是固定的月相,所以大小月的安排就不能固定,因而会有连续的大月或小月。例如,1824年,八,九,十,十一月都是大月。
如何确定闰月该安排在哪一年、哪一月呢?
农历,一年分为24节气,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其中,上半个月出现的叫“节”,下半月出现的叫“气”,当一个月“有节无气”的时候,就该安排闰月了。闰月的频率比较精确一点的是“十七年九闰”。
农历的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的国度,因而农历有着很深的基础,这种历法自然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一些观念,也有着基于此的农业谚语。比如谚语: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刚开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雨是麦子霜,有钱难买五月旱。这里的月份,都是指的农历。
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比如过生日,许多人过的都是农历的生日,过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对于历法的记录,在我国,古人并不是连续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年号纪年,一种是干支纪年。
朝代的更迭,在民间叫做“改朝换代”。而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年号,有的皇帝会改元好几次。一旦皇帝确定了年号,百姓就会在这个年号下记录每一天,每一日,而皇帝更换了年号,这种记录日子的方法也相应的改变,民间叫做“改天换日”。
特殊情况下,年号的更改伴随着朝代的更迭,新政权宣布成立,旧政权仍然坚持存在,或者,不同的割据政权同时称帝建元,这样,不同朝代的两个年号,就会出现在不同文献中的重叠使用,不同的年号,记录的是同一个时间。
连续在位几十年的皇帝比较少,几十年不改年号的皇帝就更少了,人们为了便于记录连续的时间,更直观的感受不同的时间前后,就采用了循环的干支纪年,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使用,六十个组合为一个循环。这种方法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也可以纪日。
以上,都是基于农历的纪年方式。
关于过年,古人过年的时间是有变化的,比如十月、十二月,都曾经是新年的开始月份。从汉武帝开始,新年从正月,也就是一月开始。从此,中国的新年,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个新年,我们过了两千多年!有人认为,传统的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属相,是不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但有人认为是从汉朝开始的,也有人认为这要稍晚一些,但,无论如何,这种与地支对应的十二属性,是基于农历的。所以,有人认为新生儿的属相是用公历确定的,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公历没有干支纪年。两个属相的交界点,当年的除夕和新年春节的交界点。
我们继续说年龄的问题。
传统上,我们表示有,就用数字记录,没有,就不记录呗!所以,传统上的自然数,就是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0是不属于自然数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老师反复训练我们,0不是自然数。但是,西方国家的观念认为,0是属于自然数的,为了便于和世界交流,1993年,我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规定,0属于自然数。既然是规定,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好比为了编程,规定“红色大于绿色”,或者“凳子大于椅子”。然而,尽管有规定,民间还是习惯上并不把0当做自然数,比如,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岁,或者直接说孩子几个月了,出生几天了,没有人说孩子出生第0天,除了填表,也基本上听不到孩子0岁了这样的说法。
年和岁,有时候表示时间跨度,有时候表示时间节点,有时候表示经过“年”这个节点的个数。传统上,我们的年龄,就是指经过几个“年”这个节点的,比如,新生儿除夕一出生,就记作一岁,传统说法是“天生就是一岁”,古人认为,人是上天的“创造”,“天生我才必有用”嘛!然后过了零点,进入新年,这样,孩子就两岁了,虽然还没满24小时的一天!但是,在孩子没满月之前,通常说孩子的日龄,没满周岁之前,都是说孩子几个月了,通常不说孩子的年龄,而是说月龄,当孩子满周岁之后,这样的年龄就加了进来。于是,不少人认为,腊月生人的孩子,虚两岁!
那么,什么是虚岁?一个人到底应该虚几岁?
关于虚几岁,国家并无规定,正规的文件或档案,没有虚岁的说法,都是计算周岁。
那么,民间的习惯是虚几岁呢?
多数情况下,民间都是凭感觉, 除了腊月生日之外,多数认为虚一岁。
为什么要虚这样一岁?因为一个人真正的生命起点,是从胎儿就开始的,在母亲体内的时间,也是要计算进去的,所以有了虚岁的说法。而脱离母体之后,真正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以从此时开始,计算周岁。
虚岁,有着不实的,有误差的意思,虚岁,也可以理解成误差在一岁范围内的意思。比如上半年五月出生的孩子,全年说两(虚)岁,和周岁误差都在一岁之内。而后半年出生,比如八月,全年说孩子两(虚)岁,一到七月之间,并不满一周岁,这样就超出了一岁的误差。所以,严格说来,后半年出生的孩子,都应该向虚两岁靠拢,但是,民间习惯上只把腊月出生的孩子虚两岁。
我们再回到东坡先生的年龄问题上。
鼠年出生的东坡,在整个牛年,都是两岁,在八月也是两岁,之所以以八月为例,是因为东坡先生于八月去世八月,没有跨年的问题。也就是说,公历1037年的八月份,东坡先生是两(虚)岁,那么,按此算法,1101年的八月,东坡先生应该是65岁!那,六十六岁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关于人离世后年龄的计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的地区说,天生一岁,地长一岁,所以,入土的时候,是虚岁加一岁。
也有的地区说人过世之后,要多算一点,天生地长之外,再多加一岁,叫“算大数”,并且把这种年龄写在白色的灯笼上挂起来。
还有的地区,是虚增四岁的,是说天生一岁,地长一岁,妈给一岁,爹加一岁。
上面都是一些地方传说,细考,不一定有历法根据。
回到文章开头:闰余成岁。
古人认为,长寿是一种福气,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之一嘛!
按农历讲,一年十二个月。每过一段时间,就多加一个月。古人认为,多出来的这一个月,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每当累加的月数等于十二的时候,就相当于上天赐给了自己一岁,或者说,把这些富余的月份闰集起来,就又组合成了一岁,这不就是“闰余成岁”吗?
有福气的人,岁月在享受中度过,所以,长寿的人去世,用“享年”。而福气不旺的人,寿命就不会很长,因而用“得年”。
那么,农历的闰月,攒够十二个月需要多长时间呢?按十七年九闰的算法,大约需要22.67年,如果寿数没有过花甲,这被认为是年龄没有“周天”,如此,也就没资格领取上天的恩赐了!
所以,六十岁之后的人过世,是要加上上天恩赐的年龄的!但是,不足十二个月的不累进年龄。
如此,东坡先生的年龄是不是应该"享年六十六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