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媒体对武汉卓尔美术馆)
【档案】2015年1月18日,“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在武汉卓尔书店4楼艺展空间(今卓尔美术馆)开展。现将媒体报道情况汇总如下:
1.《人民摄影》2015年1月21日第2版发布副主编贾晓霞评论文章:
为浮生留影 为社会存档
——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及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本报讯(记者 贾晓霞)1月18日,由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中国摄影理论评论金像奖获得者丁遵新老师策展,卓尔书店、武汉摄影家协会、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摄影协会、武汉板眼影会主办的《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开幕式暨作品研讨会在武汉卓尔书店4楼艺展空间举行,来自湖北省和武汉的摄影家、理论家、高校摄影教育专家、文化学者以及武汉市的众多摄影人参加了展览及作品研讨会。
《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包括周国献的4组专题摄影纪实:即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吉庆街卖唱艺人。现场展出的100多幅作品围绕着构筑这座城市最庞大的基石——“浮生”即普通百姓,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这是摄影家周国献多年来对武汉城市的底层文化、社会市井文化进行的几乎全景式的扫描、关注、观察,涵盖了武汉三镇富有地域特色的码头文化、城市民居文化、商业文化、市民消费和业余生活文化,为武汉的社会发展和城市进程留下了珍贵厚重的影像文本,表达了一名摄影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展览也让现场参观的摄影人和普通读者感同身受,大家不仅在那熟悉而隽永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影像里找到了共鸣,更为这位长年行走在武汉街头的摄影师的执着付出而感动。
在随后进行的题为《纪实摄影的理性、情感与审美》的学术研讨会,湖北和武汉纪实摄影界的著名摄影家和理论家、策展人几乎都到场了。大家结合当前纪实摄影蓬勃发展的宏观背景,对周国献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色与现实意义、理性内涵与实践、审美与文献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对他今后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还由此引发出对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批判性、文献性以及纪实摄影中的理性、情感与审美的关联、纪实摄影的传承与突破,发展与流变等方面的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浮生四记》选题集中,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小,富有一定深度,四个专题各自成篇,却又相互关联;体现了摄影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热情关注;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的投入和人物情感的展现;同时采用专题与报道结合的方式,显现了作者对于拍摄对象的深入观察、体验、理解和访谈的功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江北战认为,认知是纪实摄影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功能,纪实摄影以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唤起人们的关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为我们打开一扇认识社会的窗口。周国献的《浮生四记》就以客观的影像向公众展示了生活在武汉这个现代大都市中的边缘人群,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如武汉市博物馆对他60多幅作品的展览与收藏,就体现了这些作品在认知和文献方面的价值。他借助李泽厚先生对美感三个层次的分类:“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指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应该达到第三个层次,因为纪实摄影的传播需要平实的纪录,也需要动人的故事、引人注目的形式和典型的瞬间,他希望周国献今后的创作朝着更高的层次努力。
著名摄影理论家丁遵新认为,周国献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辨,同时也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他说“情感是理性与审美的中介与链接。专题纪实的情感投入升华为作者的理性思考,激发了创作热情,也为追求作品的审美效果提供了思路。周国献正是在拍摄中以一种平民情怀,对关注对象倾注了真实的情感,与拍摄对象成为朋友,他的作品才真实感人,打动每一个观者并进一步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
宋刚明、黄一璜、谢国安、彭年生、贾连成等著名理论家和摄影家,田飞、胡伟鸣等新闻摄影工作者,策展人周一渤等也从视觉档案的重要文献性、影像语言的建构、如何在影像的细节表现中更加突出武汉的地域特点、纪实摄影与文化学、人类学、符号学、现象学等领域的交叉以及自己在专题创作中的思考与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几位文化工作者也表示,周国献的影像具有更为宝贵的文献价值,他对以咸安坊为代表的武汉里分民居文化的深入拍摄、详细的文字记载,不仅以视觉档案的形式弥补了武汉地区史料收集的不足,也启发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深入细致地挖掘、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地域城市文化。
在当下纪实摄影队伍迅速壮大,“纪实”日益受到青睐,题材、风格、手法越发多样。但也存在表面化、浮浅化、碎片化的趋势。此次周国献集多年之力推出的“浮生四记”专题摄影纪实展虽然还有许多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但他在纪实摄影道路上的执着坚守,对拍摄对象的情感投入,对作品叙述的安静平实,无不给摄像人以启发激励,让更多人体会到纪实摄影的力量与作用。也让身边越来越多的“扫街”摄影人深刻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摄影人应当有所担当,坚守创作;同时只有突破泛泛的表面记录,深入生活,深入思考,才能挖掘到更多更鲜活的题材,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留下摄影人最有力最有价值的影像文本。
在这个全民摄影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有关纪实摄影理论研究远没有摄影实践火热的当下,此次研讨会没有拘泥于个案作品的探讨,而是以此作为形象具体的参照,从专题纪实摄影的规律、发展、演变、拓展、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理性的探讨,无疑将对武汉纪实摄影人今后的题材选择、理念更新、摄影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2.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3.大众摄影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4.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5.《长江日报》2015年1月19日第12版黄征报道:
相机记录百姓苦乐年华
周国献摄下“浮生四记”
(周国献供图)
每天在汉正街辛劳工作的“扁担”,汉江上以船为家的渔夫,在吉庆街卖唱的艺人,生活在汉口老里分咸安坊的居民……昨日,“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在武汉卓尔书店4楼艺展空间开展。
周国献是我市一家银行工会的干部。2009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汉正街、汉江边、吉庆街、咸安坊等地拍摄了大量纪实作品,此次展出的100多幅是其中的精品。
记者看到,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拍得十分朴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还为每张照片配上了有时间、地点的文字说明。
2011年的中秋节之夜,周国献在晴川桥下为来自洪湖的鱼贩肖成礼夫妇拍照。两口子居住的木船上没有灯光,同晴川桥上绚丽的彩灯形成强烈对比;晚餐吃的是自己贩的鱼和他们在江滩种的青菜,和平时没什么区别,“中国人对中秋节还是蛮重视的,但像肖成礼这样的鱼贩只顾着忙生活,并没有特别的庆祝方式,这让我非常触动”。
2012年7月17日晚上,从安徽到吉庆街谋生计的吴晓红用二胡演奏完一曲黄梅戏后,禁不住流泪了,周国献抢拍到这一镜头。同一天晚上,来自孝感的手风琴艺人叶梦遇到自称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有点不知所措,在“老师”的注视下,她不好意思地用手抓了抓头发,笑得很开心,这一瞬间也被周国献捕捉到。在作品的文字说明上,作者还介绍了叶梦的生活现状,“孝感人,上到高二辍学,2012年追随姐姐叶苗到吉庆街卖唱,两人收入供弟弟妹妹上学”。
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丁遵新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评价:“摄影家对他们(拍摄对象)寄予深情的关注,也蕴含理性的思考,令人感到格外朴实、亲切。作品对人和事都交代得很清楚,时空跨度大,兼具艺术与文献价值。”
.
6.《长江商报》2015年1月23日卢欢报道:
周国献镜头下的“浮生四记”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卢欢)“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近日在武汉卓尔书店开幕,展出摄影家周国献在武汉拍摄的“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吉庆街卖唱艺人”等四个系列的100多幅纪实摄影作品。
2009年起,周国献利用业余时间在武汉市的“三街一水”行走,将镜头瞄准了市井生活,拍摄了大量纪实作品。画面中,扛货的“扁担”、卖唱的民间艺人、老街坊的居民、汉江上以船为家的住户……作为“浮生”的一部分,他们生活在不同空间,干着不同营生,或辛劳或闲适,没有大喜大悲,看起来都那么纯真质朴,各得其所,苦中有乐。
日渐被世人忽略或遗忘的老里分,以及其温馨的邻里文化令周国献着迷。他收集着这些老建筑周围的生活印记,为后人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提起从2009年开始持续关注拍摄的“江城水上人家”,周国献说,“汉江边上的江景房均价已达每平方两万元左右,但一艘水泥船只需几千元,木船更便宜,很多人家在这里一住就是上十年。他们蜗居在小船上,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梦想。”自晴川桥至江汉一桥一带,常年停泊着近百艘用于居住的水泥船和木船。他觉得出于管理和安全上的考虑,“水上人家”这个群落迟早会被取缔,故而在他们有新的归宿之前为这种生活情景留下视觉档案。
.
7.《武汉晚报》2015年1月27日A22版钟磬如报道:
周国献纪实摄影展
原汁汉味
本报讯(记者钟磬如):“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上周在武汉卓尔书店开幕,展出了周国献拍摄的100多幅纪实摄影作品,包括“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咸安坊”、“吉庆街”共4个系列,照片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尽显平实之美,观众备感朴实、亲切。
周国献曾获得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纪实摄影创作。“浮生”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四记”指武汉市的“三街一水”,即汉正街、吉庆街、咸安坊和汉江水上人家。
2009年开始他就特别关注以上几个专题的拍摄,用图像语言讲述着城市普通人的故事,汉正街的“扁担”、吉庆街的民间艺人、咸安坊的居民、汉江上以船为家的住户,在他的镜头中,这些居民的生活生存状态各异,但都纯真质朴。
武汉摄影家协会主席贾连成表示,纪实摄影是非常“苦”的创作题材,需要摄影者反复观察、揣摩、蹲守。“近来武汉摄影圈流行一股城市风景摄影创作风潮,有些浮躁。正需要周国献这样的摄影人,沉下心来深入生活。”
.
8.《武汉晨报》2015年1月19日A06版詹松摄影报道:
《浮生四记》看江城
昨天,武汉摄影家周国献《浮生四记》纪实摄影作品展在卓尔书店开展,通过《汉正街扁担》《吉庆街卖场艺人》《江城水上人家》《咸安坊》四组纪实作品展现了武汉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作品引人深思。 记者詹松 摄影报道
.
9.《楚天金报》2015年1月22日A25版杨扬报道:
“浮生四记”纪实摄影为“老武汉”留影
楚天金报讯(记者杨扬)“我对‘浮生’,也就是武汉老百姓很感兴趣。因为我自己就曾是汉正街的居民,我甚至曾是一个‘小扁担’。”日前,在《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现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董宏猷充满感情地评价道。
周国献是银行工会干部,本次展出包括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吉庆街卖唱艺人4个系列,共百余幅纪实摄影图片,均是他于2010年至2014年期间所摄。
“没有摄影专业的系统培训,我只能算一个‘草根’型业余摄影师,但我不喜欢投拍、摆拍和蜻蜓点水式的拍摄,而是喜欢蹲守,融入他们的生活。”周国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照片背后的故事,周国献信手拈来,在拍摄“汉正街扁担”、“水上人家”、“吉庆街艺人”等普通人的纪实影像过程中,与被拍摄者结下的情谊。“2009年,我开始为‘扁担’和他们的子女拍照,和他们一起喝酒,他们自尊心强,坚持合伙请我,让我跟他们回老家过年。”周国献看着照片为记者讲解。武汉摄影家协会主席贾连成认为,武汉的摄影圈子最近渐起“浮躁风”,需要像周国献一样的摄影人,和拍摄对象扎扎实实做朋友,深入他们的生活,为现实留影、为历史存照。
.
10.《工人日报》2015年1月26日张翀报道:
周国献“浮生四记”记录劳作人群
本报讯(记者张翀 通讯员连鸿闯)每天在汉正街辛劳工作的“扁担”,汉江上以船为家的渔夫,在吉庆街卖唱的艺人,生活在汉口老里分咸安坊的居民……1月18日,“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在武汉卓尔书店开展。
周国献是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工会干部,2009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纪实作品,此次作品展》包括4个系列: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百年老里分(里弄)——咸安坊、吉庆街卖唱艺人,共展出摄影家周国献在武汉市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100多幅。开幕式当日,还举行了学术研讨。
.
11.武汉电视台2015年1月20日以“周国献《浮生四记》摄影展 质朴讲述真实生活”为题报道了周国献《浮生四记》摄影展:
观看视频请点击》》》:武汉电视台:周国献《浮生四记》摄影展 质朴讲述真实生活
.
12.人民微博“武汉发布”(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微博报道:
.
13.凤凰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14.中国文化摄影家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15.中国文化摄影网对《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的报道:
.
还有很多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网易、和讯网、腾讯网、搜狐网、中国青年网、中工网、雅昌艺术网、中国摄影网、新民网、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文化产业网、长江网、长江影像网、大武汉宣传、汉网、黄鹤TV网、武汉国际网等,均报道或转载了本地纸媒的报道。
.
.
【相关链接】:
《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在卓尔书店展出
《浮生四记——周国献纪实摄影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实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