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什么日子(死伤三十万)

#头条群星10月榜#

引言:华沙起义是波兰在1944年发起的,军事上针对德国,政治上针对苏联,收复首都华沙的武装起义,亦是旨在收复全境的“暴风雨行动”的重要部分。我会站在波兰的角度,尽量客观的重现华沙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如有错漏,万望海涵指出。

“暴风雨行动”

先谈谈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德国占领波兰之后,波兰流亡政府逃往伦敦坚持抵抗,在本土由波兰国家军(Armia Krajowa 简称AK)进行抵抗运动。波兰国家军在1944年巅峰时期有约40万武装力量,与苏联游击队一起成为二战欧陆最大规模的抵抗组织。

波兰国家军的直属上级是波兰地下政府,这是一个由留在波兰的抵抗组织共同建立的秘密政府。波兰地下政府的政治任务是要抵抗苏联的影响力,并在德国失败之后接管波兰政权。

波兰抵抗运动标志

1943年,随着德军精锐之第六集团军被全歼在斯大林格勒,苏军在东线接连发起凌厉攻势,大有解放东欧之势。同年,卡廷惨案的曝光摧毁了勉强建立的苏波友好关系,斯大林依仗陆地攻势的成功,开始挤压波兰流亡政府的地位。

客观地说,苏军当然从纳粹魔爪中解放了包括波兰在内的所有东欧国家。但这样的解放,对于这些国家的前政府和平民而言,无异于改朝换代。因为苏军并不是单纯的解放,而是“赖着不走”,是彻底摧毁东欧各国家的本土政府,并以亲苏、苏控的傀儡政权取而代之。

由苏联创造的新政府能否保持自由与独立,是否仍然承继战前的政治制度,答案是否定的。

网图

如果波兰人不想接受此等命运,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波兰在盟军的政治地位,就必须通过对德军实施更多的,有效的军事打击来实现。

如果波兰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国家解放,那么就会显著提高流亡政府与苏联的谈判筹码,斯大林就不得不在战后格局分配上对波兰做出让步,波兰就有可能摆脱苏联的控制。这就是驱使流亡政府和波兰国家军冒险提前发动“暴风雨行动”的主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暴风雨行动?简而言之,就是波兰人自己解放自己。

“暴风雨行动”的主要军事目标包括解放波兰主要政治、经济、工业城市和地区,以及重建战前波兰本土军队的主要编制。政治目标是让苏联方面承认流亡政府是波兰主权的唯一代表并重新建交,重新承认《里加条约》波兰在东部的领土权利。

波兰本土军和其他cos

1943年底,国家军总司令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准备发动“暴风雨行动”。到1944年7月,经过扎莫希奇起义,“暴风雨行动”的烽火已经燃遍整个波兰。

一个月内,维尔纽斯、比亚韦斯托克、利沃夫、克拉科夫等重要地区的国家军放弃隐蔽,以几十万人的作战力量与德军展开正面较量。

1944年7月7日至15日,近1.2万波兰国家军与维尔纽斯的德军展开血战,苏军也赶来支援,双方并肩作战解放了这座城市。

然而战斗结束后,苏军命令波军离开维尔纽斯,波军克尔扎诺夫斯基上校受邀前往苏军营地谈判,等他抵达后,苏军立刻翻脸将其缴械并关押在维尔纽斯。而后,苏军突然对毫无防备的波兰国家军发动攻击,后者被迫在森林中分散突围。

苏军俘虏了5,000人,他们被命令加入苏军,拒绝的人立刻被送进劳改营。苏军以解放者的姿态在维尔纽斯受到热烈欢迎,而同样为解放这座城市流血牺牲的波兰人已经被苏军击溃或逮捕。

解放维尔纽斯那一天,波军和苏军的合影

客观地说,基层苏军部队通常愿意在战斗时与波兰国家军合作,也不乏对波兰士兵的英勇表示赞赏。但是当德军被消灭后,全副武装,士气高昂的国家军就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为了消除建立亲苏政权的阻碍,并肩作战的盟军情谊就必须为政治分歧让步了。

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华沙起义中苏联的决策动机。也就是反德>对波利益>对波情谊。

不能将华沙起义看作单纯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由波兰地下政府、波兰国家军、流亡政府、盟军、苏联和德国共同参与的复杂事件。它的政治意义高于军事价值,宏观来看,是反法西斯阵营内部意识形态较量与地缘政治角逐的产物。

可以说,“暴风雨行动”在军事上针对纳粹德国,在政治上针对苏联以及波兰所有亲苏势力。

波军总司令,科莫罗夫斯基

在“暴风雨行动”最初计划的主要行动地区里没有华沙的位置,但苏军的快速西进迫使流亡政府领导层重新考虑在首都发动起义的可行性。而波兰领导层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反对者列出了许多依据:

  1. “暴风雨计划”一开始不准备在华沙起义,华沙没有充足准备,缺人,缺枪,缺补给,缺重武器。双方军事差距太大,德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装备精良,经验丰富。
  2. 华沙文物古迹太多,市民太多,一旦开战,会造成惨重物质和平民伤亡。
  3. 起义胜利的必备前提,是得到苏军或盟军的全力支持。但苏军因客观战损和主观政治原因,不会支持起义。而盟军为了讨好苏联,也不会支持波兰。更何况,盟军不具备对波兰军事支持的客观条件。

反对者的理由无可辩驳,实际上,后来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就是上述三条。波兰已经被西方抛弃,已经无法摆脱任人鱼肉的命运了。华沙起义注定失败,成功希望微乎其微。

但也有不得不打的理由,就一条:没人想被苏联统治。

于是,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便怀着不切实际的乐观心态,发动了这场近乎赌徒的绝望一搏。波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在1944年8月1日,发动华沙起义。

波德兵力对比

原本华沙附近有约50,000名国家军士兵,但由于事发突然,国家军司令部将动员时间缩短到12小时,导致真正投入作战的只有大约36,500名士兵。几百名外国人也志愿投入起义,在战斗过程中,还有约1000名犹太人为波兰而战。但其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极为稀少,多数只有少量的作战经验。

更致命的还是轻武器、食品、药品、弹药的短缺,特别是重武器、装甲车和反载具武器极度匮乏,大部分士兵使用的反装甲武器只有简陋的燃烧瓶。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最初的“暴风雨计划”没有包含华沙起义,所以不久之前刚刚把华沙的大批珍贵的武器弹药运输到了东部战区,德国人又查封了几座隐蔽的弹药库。

所以,至华沙起义爆发之前,波兰国家军的军备状况为

3846手枪;2629支步枪;657支冲锋枪;145把手提机枪;47挺重型机枪;29支反坦克枪;16座迫击炮;2门反坦克炮;30个喷火器;43,971手榴弹和416反坦克榴弹;约1.2万燃烧瓶,以及约1266公斤炸药。

这些少得可笑的武器弹药理论上只够装备3,500位士兵进行2-3天的战斗,而现在却要稀释十倍进行更长时间、更激烈的城市巷战。更更糟糕的是,由于准备时间严重不足,这些仅有的武器弹药能快速交付士兵的只占40%。

虽然战斗爆发后盟军尽可能对起义军空投装备物资,但至少一半都落在了德军控制区。国家军的物资补充还依赖对德军装备的缴获以及自己生产劣质火器和弹药,包括用污水管做的简易弹弓,用锡罐制作的土制手雷。

而德军不仅有将近两万名武装到牙齿的党卫军和装甲兵,还在城市外围和重要地带都修建了数百个坚固的混凝土掩体和铁丝网。在城市的重要地点和交通枢纽,都有德军重兵把守。

讽刺的是,德军党卫军司令叫艾里希·冯·巴赫·泽列夫斯基,是个德意志化的波兰人。

严格来说,他是卡舒比人,是波兰北部的,与波兰族相近的民族

明线——起义的军事过程(1)

波兰国家军的计划是迅速占领城内重要地点,而后坚持到苏军抵达,战斗时间要控制在几天之内。华沙起义的第一个军事行动代号被命名为“W小时”(来自波兰wybuch,“爆炸”),时间定在8月1日17:00整。

波军起义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军事失误,就是事发仓促,准备不足。

恶果很快呈现。

华沙的国家军官兵毫无准备,极短的动员时间和各种命令的突然下达造成了混乱,士兵疲于奔命,武器弹药分发不全。大批部队无法齐装满员抵达集合地区,出勤率最高的地区也只有60%士兵抵达部队。

结果在“W”小时来临后,只有不到3,500名国家军士兵被组织起来作战。而他们面对的,是守株待兔的德军。

由于8月1日的动员太过仓促,德军很快注意到成千上万的人员调动。16时30分,德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起义军仅有的突发优势荡然无存。仓促发动起义的另一大坏处就是没能及时疏散华沙市民,导致战斗期间造成极为惨痛的平民伤亡。

8月1日夜,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战斗,波兰起义军仅占领军火库、邮局、发电站、居民区等次要目标。对桥梁、火车站、机场、德军指挥部等重要据点的进攻均已失败告终,特别是对通向普拉加区桥头堡的进攻也被挫败。

下图,红色为维斯瓦河左岸,华沙起义的主要作战区。右岸就是普拉加区,由苏军占领。后面,波苏都尝试夺取桥头堡,以让苏军大部队渡河。但都告失败。

虽然起义军在市中心、旧城区和沃拉区的军事行动较为顺利,但战略上并没有完成预先设定的计划。第一天的战斗造成了德军500人伤亡,但起义军却付出了2000人伤亡。

“W小时”以“明显的重大失败”告终。可以说在起义第一天结束时,波兰就已经必败无疑了。但他们硬是和德军继续打了一个月。

在接下来几天的战斗中,国家军取得了一些进展。首先是德军的消极态度没有让他们第一时间对起义军发动坚决反击,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此外勇敢的华沙市民也配合波军发动暴动,他们将家具扔到楼下变成街垒,也尽量支援药品和食物。

8月2日至4日,国家军在七个战区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在市中心和旧城区夺取大片地区,但没能攻克德军重兵把守的主要建筑和维斯瓦河桥梁。索里博兹、沃拉、沃赫德、莫科托夫的攻势以失败告终。

支持起义的波兰女青年

波军的攻势只维持了三天,和前文的估计分毫不差。到8月4日,起义军因弹药量捉襟见肘,不得不限制进攻行动,而德军得到增援开始反击。

8月5日,德军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强攻沃拉区,并开始执行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命令,即“杀死所有波兰人”。

从8月5日至12日,党卫军和国防军在沃拉展开无差别屠杀,特别是德军知道战败已经不可避免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发作兽性。他们闯入民居,不分性别年龄射杀成年人、老人和婴儿,德军还喜欢强迫父母看着他们的孩子被杀。

他们闯入医院,射杀毫无抵抗能力的病患,又杀死了医生和护士。数千名妇女和少女被残暴地侮辱之后射杀,德军闯入教堂,杀死保护平民的牧师而后血洗整座建筑。

以下内容摘取自德军士兵回忆录:

“我们小队的吉祥物是个残疾的孩子,大概有12岁。他常常围着我们左右横跳,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我们都认为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好运。

一天,几个SS士兵叫住他,他非常开心的朝他们跳了过去,那些人大笑着要他跳到远处的树林里;在他们说话的当口,我在老远就看到他们往那个孩子的包里塞了两颗手雷。不过那个孩子没有发觉。那些士兵在他身后大声喊着“跳快点,跳快点啊!”

然后一声巨响,那个孩子炸成了碎片。党卫军见状笑个不停。”


“······德吕万格的士兵冲了进来,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拽着一个女人——她非常漂亮,很平静,没有尖叫。那个士兵强奸了她,一只手拿着刺刀,一只手抓着她的头发把她狠狠地往桌子上撞。他一开始用刺刀划开了她的上衣,完事之后又一刀刺进她的身体,从胃划到喉咙,鲜血喷涌而出——你知道,夏天的血凝固的有多快么?”

德军的暴行还包括将手榴弹扔进躲满平民的地下室,活埋俘虏,用枪托砸碎婴儿的头,将孩子扔进火堆中。尸体堆积起来倒上汽油焚烧,整个沃拉区的上空都被燃烧尸体的黑烟笼罩。

直到8月12日冯·巴赫下令停止行动,沃拉大屠杀(Wola massacre)造成50,000到60,000平民遇难,是二战在欧洲发生的最大规模单次平民屠杀事件。

在亚洲发生的最大规模平民屠杀事件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中国、苏联和波兰人民均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不过,德军企图恫吓波军投降的暴行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倒增强了国家军的决心。

8月5日,波军占领华沙犹太区并解放了戈谢夫卡集中营,348名犹太人获释,大多数人直接加入波军共同参与起义。8月7日,德军装甲部队大批抵达,他们强迫平民组成人盾在街道上推进,但收效甚微。

整个8月,双方围绕旧城区展开最大规模,最惨烈的攻防战。

德军仪仗火力强势和人多势众,逐渐压缩国家军控制的地区,后者依靠地形和房屋节节抗击,与对手反复争夺逐个房屋,逐条街道。德军空袭炸毁了一座座房屋,波军便在废墟中突然蹿出与德军步兵肉搏。

虽然国家军的火力非常弱小,但依靠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往往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同归于尽是最常见的战术。经过一周血战,参与进攻的德军已经疲惫不堪,而波军仍依靠燃烧瓶和自制火器死战到底。

到月底,防卫旧城区的7,000国家军仅剩2,000人左右,他们的阵地被严重压缩,而且极度缺乏弹药、粮食和药品。至9月1日,德军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终于突破国家军四分五裂的防线,而后处决了约2500名伤员,又大肆屠杀平民泄恨。

剩下约800名国家军成功撤到别的防区继续作战。

不怕死的波兰起义军

9月15日,振奋的消息传来,苏军已经解放维斯瓦河右岸的普拉加区,并开始向左岸发动进攻。国家军集结了弹药库存最多的“拉多斯瓦夫”营,进攻维斯瓦河左岸的切尔尼亚科夫桥头堡,尽力配合苏军。

也许在此时,起义军中有人想到,华沙就算归苏联也没那么糟,至少苏联人不会搞大屠杀。

9月16日到9月19日,国家军在德军装甲部队的轮番冲击下在桥头堡坚持了三天,但负责进攻的苏军没能及时援助对岸的波兰人,“拉多斯瓦夫”营被迫撤退,苏军的攻势维持到23日也以失败告终。

这是华沙起义最接近胜利的一次行动,也是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但仍然失败了。

9月底,战斗已趋绝望。

从外围不计伤亡支援起义的国家军攻势被挫败,市内属于起义军的控制区也在不断缩小。波兰人没有休整的机会,也没能力救治伤员,又得不到补员,弹药粮食也完全耗尽。

科莫罗夫斯基认为继续抵抗下去在军事上已经毫无意义,只会增加无谓的平民和士兵伤亡,他在9月28日与德军进行了停火谈判。德军也损失不小,再加上要抵御苏军的进攻,谈判进行地出人意料的顺利。

10月2日17:00,停火正式生效。

由于起义军的英勇表现,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德军破天荒的承认起义军作为“被俘军人”而非“游击队”的待遇,这给了剩余的战士一线生机。包括科莫罗夫斯基在内的五位将军和指挥官,15,000残余的起义军被俘虏,但有3,500名波军趁乱成功撤出城市。

华沙起义共持续了63天,尽管到10月5日抵抗仍未停止。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仇家恨近在眼前,波兰国家军仍按照正规战俘待遇处置国防军战俘,并没有大规模屠杀战俘。但对于党卫军,俘虏之后就地枪决。

华沙起义共造成德军10,000至15,000人死亡,7,500至9,000人受伤,2,000人被俘,被毁或损坏的各式装甲车在200辆。波兰国家军约有10,000人死亡,6,000人失踪,20,000人受伤,15,000人被俘。

这个数据是令人惊诧的。因为德军几乎占尽了能占尽的所有军事优势,而波军则以卵击石,以蜉蝣撼树,以螳臂当车。如果波军准备充分,也许会给予德军更惨重的杀伤。战术上讲,华沙起义有效打击了驻扎德军的力量与士气,为后续苏军接管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客观上减轻了苏军的伤亡。

不过,在战斗破坏和德军的蓄意谋杀下丧命的华沙市民高达15-20万人,50-55万人在战后被驱逐。华沙起义结束后,希姆莱表示“这个城市必须完全从地球表面消失,只能作为国防军的运输站存在,没有一块立着的石头,所有建筑都必须夷为平地。”希特勒也赞同彻底摧毁华沙的计划。

到1945年初,德国“燃烧与破坏部队”用炸药和喷火器摧毁了一座又一座房屋,特别是历史古迹和波兰国家档案馆等重要地点。除民房外,25座教堂、14座图书馆、81所小学、64所高中,华沙大学与华沙理工大学,几乎所有历史古迹和宫殿化为一地废墟。

据估计,华沙遭受的物质损失折合达453亿美元,还有数以百计的无价古迹和具有重大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文物被毁坏和掠夺。华沙城左岸84%的建筑被摧毁,右岸65%被毁。这是纳粹政权败亡前最后的疯狂,但法国人比波兰人幸运的多,毁灭巴黎的命令没有被执行。

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华沙应不应该起义?死伤这么惨,值得吗?

其实,这就好比在问,为什么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吃棉花草根也要与关东军死战到底?

为什么工农红军要长征万里转战陕北?

为什么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冒着核大战的危险拒绝被苏联控制?

因为反抗侵略,追求主权完整、自由与独立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高于一切意识形态的底线。

后世,当哥穆尔卡一席话语止退苏联十万精兵,当教皇保禄二世为一百万波兰人弥撒祈祷,当瓦文萨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发动全国大罢工,这就是华沙起义的反抗精神得以延续的铁证。

而且,不管出于怎样的政治计算,华沙起义本身仍是一次伟大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它的正义性、正当性,以及道义上的正确性,无法磨灭,不容否认。

因为所有牺牲的波兰将士,都为人类尽早消灭纳粹毒瘤做出了一份贡献。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益达诺夫斯基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