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是什么日子(清明由来及上坟习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跟节日并称的节气。那为何清明会演变成纪念、祭祀祖先的节日呢?一般大众认为,清明节是由「寒食节」、「上巳节」演变而来,那寒食节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根据春秋时代的民间故事,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一日逃亡队伍在山中迷路,粮食耗尽的情况下,一位名为介之推的大臣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成肉汤供重耳食用。十九年后,重耳重回晋国即位为晋文公,并封赏当时陪他流亡的忠臣,却独独忘记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选择回乡与母亲隐居。
后经他人提醒,晋文公才赶忙亲自带人前往介之推的老家绵山,但因山路险况寻人未果,大臣献计建议放火烧山,逼出介之推,但大火燃尽后,仍不见介之推的身影,上山寻找才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明令天下,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 寒食节,在这天全国百姓都不许生火煮饭、只许吃冷食。
隔年寒食节,晋文公前往绵山欲祭祀介之推。隔日上山时,发现当初介之推倚靠的那棵柳树已冒出新芽,晋文公便折下一段柳枝做成圈戴在头上,将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下令将每年寒食节隔日定为清明节。 在我国有着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有祭祀,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祭祀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中元节等。其实祭祀这个习俗也是很重要的,其也表现了我国从古至今就尊老爱幼,孝顺长辈的传统美德。即便是去世的亲人,也会在重要的节日祭拜他们,就是告诉后辈们不能忘记先人之前的付出。
而眼看着清明节就要到了,今年的清明节不再调休,也就是一天假。
那清明节就要到了,这可是给去世亲人们扫墓的重要日子,而在我国民间却有“三人不上坟,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它说的是哪三人不能上坟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人不上坟”是指哪三人?
上坟也叫扫墓,它是祭祀去世亲人的一种习俗,在我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有上坟的习俗,比较常见的是在春节、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以及大年三十和忌日等。
从古至今上坟也是十分严肃的,它是有着很多要求和讲究的,一般都是晚辈要准备好祭祀的用品,像黄酒、鞭炮、纸钱、水果和一些菜肴等。然后带到死者的坟墓前祭祀,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去上坟的,古人所传下来的规矩就是女婿,婴幼儿,还有孕妇,或者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能上坟的。
关于女婿不能上坟,在以前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可见在当时对女婿上坟是多么的抵触。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对传宗接代是非常看重的,而上坟也一般是由家里的男丁来主持的。
只有家里没有儿子却有女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女婿来上坟的情况。而且老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地位不高,嫁出去以后就是别人家的媳妇了,所以女婿也是“外人”,而上坟是自家人的事情,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
至于婴幼儿不能上坟,这个是因为一般上坟都是在荒郊野外的,而婴幼儿行走都很不方便,墓地又是比较阴森的,带着去上坟容易被吓到。在有些地方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因此避讳带着去上坟。
最后是孕妇,或者是老人不宜上坟,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有身孕在身的人,就应该在家里好好养身体。去上坟心情沉重不说,还要翻山越岭的,剧烈运动对肚子里的胎儿不好,万一摔跤了,或者是动了胎气那就非常危险。
至于老人,一般都是指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去上坟了,有些地方也说病人也不能上坟,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年纪大了身体是经不起折腾了的。
“扫墓不过三代”又是何意?
它的意思就是说去给亲人扫墓的时候,如果是三代以外的亲人了,就没有必要去给他们扫墓了。
在古代的时候对血缘关系是看得很重的,并且亲戚之间亲不亲,也是和血缘有很大的关系。大家也知道,“一代”的亲人之间是最亲的,而“二代”的就要疏远一些了,至于第三代那就更疏远了。
古人甚至还总结出了“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了”的农谚,这也是用来形容亲戚之间关系远近的,虽然有点残酷,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三代以上的亲戚都是很少走动了,那如果是扫墓的话就更不会去了。毕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一来是爬山涉水的去祭拜很麻烦和辛苦,二来是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又不是很大。
其实这句俗语后面还有半句,那就是“上坟不过未时”,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一天是12个时辰的,一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而“未时”就是现在的下午一到三点这个期间。
因此它的意思就是说,去给先人扫墓了,最好不能晚于下午三点以后。因为墓地本来是比较阴森的,太晚了去就有点吓人,而在未时前去阳光明媚,就能大大减少一些人内心的恐惧感。
古人的这些俗语,其实有些还是挺有道理的,就算有些是没有道理的,但也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能完全是以封建迷信的角度去看待它,那样还是容易惹来一些老人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