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积极推进)
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是围绕着四项基本战略选择、四项基本战略方针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发展战略选择的统一整体,而具体展开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其中包括积极推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制度建设、主动营造尊重科幻文化的社会氛围、重点提升科幻电影产业的创作产能,以及加强科幻电影产业的宣传推广等四项战略实施举措。
一、积极推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制度建设
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科幻电影产业仅靠市场自我培育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借助外力,特别是来自政府的大力扶持,才有望在新时期打造中国式科幻电影产业。顶层设计越是完善,越有利于加快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完善产业政策与法规
科幻电影产业的政策规定是由党和政府出台的倡导、推动、鼓励和奖励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鼓励政策中,应该首先在电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事业和科普事业等涉及科幻电影产的相关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并界定“科幻电影产业”、“中国科幻文化产业”、“中国科幻创意产业”等重要概念。
同时应该明确提出要重视、倡导和大力推进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其次是要在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科幻文化业态中,应设置国家一级政府奖项,加快颁布《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奖励条例》等相关文件。科幻电影产业的相关法规是由立法机关和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这里重点关注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对于科幻电影的管理。科幻电影内容有较强边缘性特征,科幻电影较之于一般电影类型更容易触及电影审查的敏感地带。正如我国知名科幻作家夏笳说:“科幻片本来就有一种“探索边疆或是说叫“毁三观”的这么一种倾向。”这导致许多已经创作完成的科幻影片极有可能被禁止公映。
我国的科幻电影的立项数目始终徘徊在一个极低水平。能否通过电影审查制度的筛选决定了一部科幻电影是否在电影院与观众见面。这惊险的一跃,决定了投资人是颗粒无收还是盆满钵满。因此,科学完善的电影审查制度对于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生发至关重要。
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指导下,应抓紧完善我国电影审查制度。首先是审查机构的人员科学筛选方面。当前我国电影审查机构是广电总局下属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需要加强审查队伍的科学素养。此外,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科幻电影审查委员会”小组,选用一批经验丰富的国内外科幻电影专家评委来评定每一部国产科幻电影。
关于科幻电影审查程序的透明性和效率方面,科幻电影的审查需要适当政策关照,比如适当缩短科幻电影的审查时间,充分告知和解释审查意见。最后,在审查标准的现实性与先进性方面,科幻电影的审查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紧跟国际潮流,并根据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情况做出创新和发展。
2.制定行业规章与约定
科幻电影产业的行业规章,主要是由科幻行业部门、科幻产业各类联合组织出台的规章规则等。制定科幻电影行业规章,首先是要设立科幻电影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科幻电影行业的重要协调组织。同时,由科幻电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出台科幻电影行业的相关规则。
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机关应积极出台科幻电影产业类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运营管理办法。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鼓励设置硕士、博士授予点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此外,在专业技术职务管理部门中,应出台增补与新列科幻产业、科幻电影产业专家学者。允许条件符合者申请评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将其所创作的科幻作品与职称与工资相挂钩。
科幻电影产业的公共约定,是由社会中与科幻电影体系密切联系的行业、团体组织协同出台的倡导性规约。建立这样的公共约定,首先应发挥社会新闻传媒机构的作用。应尽快建立推动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传播系统,颁布相关的职业责任文件。其次,应明确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核心主管部门,出台颁布倡导行文件,激励社会各界自觉自愿投入到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建设中来。
对于这种不具有强制性的行业规章与公共约定而言,建立违约失信惩罚机制是必要的。较之于其他电影类型,科幻电影一般耗资大、风险高、技术壁垒高,并且投资回收周期往往更长。因此,参与者在科幻电影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的撤资等失信行为,可能给作品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应以科幻电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介,设立行业失信黑名单,颁布具体的奖惩措施,以期合理的规避科幻电影行业风险。
二、主动营造尊重科幻文化的社会氛围
营造尊重科幻文化的社会氛围,是为了从源头上为科幻电影塑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使更多人正确理解科幻电影、理解科幻电影创作者的重要意义。这种尊重科幻文化的社会氛围能极大带动科幻电影创作热情,进而涌现更多科幻电影精品。营造这种社会氛围,最主要的就是深入文学界、科学界这两个主体组织内部。
1.文学界创建鼓励科幻文学的环境
“说起中国没有科幻,搞文学的首先应该负责”。这话虽然有些极端,却也触及了问题的本质层面。有数据显示,“中国全职的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国内活跃的科幻作家不超过50个,知名科幻作家不超过20个,科幻作家这个创作团体,比任何一个类型的文学创作群体都要小。”
除了科幻文学人才数量极低的问题,我国科幻文学创作质量堪忧。尽管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和何夕这几位国内“科幻天王”达到了世界级科幻文学水准,但是除了这几位在科幻圈较知名的十几部作品外,总体看我国科幻文学作品质量并不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科幻文学创作形势严峻,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
这在根源上便严重制约了以科幻文学作品为重要创作起点的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在主流文学界,人们往往认为科幻文学特别是科幻小说的叙事能力不足,缺乏思想深度。文学工作者因为轻视科幻文学的幻想性内容,往往对科幻文学报以拒斥态度,又因难以理解科幻文学所蕴含的科学性因而疏远科幻文学。
这种偏见的形成,一定程度受到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主流严肃文学对于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许多通俗文学,诸如言情、武侠和推理等这些现实主义色彩不明显或者浪漫色彩较重的文学体裁视为下里巴人。主流文学界中这种重现实、重宏大历史叙事的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后视镜”特征表现地淋漓尽致。
如果说整个中国文化是一种“前喻文化”,那么中国的当代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前喻文学”,长久浸润在其中的文学界在潜移默化中以“作品是否对现实有价值”、“是否符合历史经验”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前喻文化,与科幻文化“向前”文化具有重大差异。
无疑,科幻文化内在具有的这种“后喻”特点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表现地最为强烈。这就注定了科幻文学,特别是科幻小说在文学界的边缘命运。主流文学界必须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来重新认识科幻文化之于文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性,要以一种长远、开阔的视野意识到科幻文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科幻是年轻的文学,也是年轻人的文学,只有细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科幻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路径,它借助幻想的形式,来探讨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当下实际生活中,而且极有可能对未来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当代中国主流科幻作家的作品里都有较强烈的现实主义影子。
科幻是另一种有力的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科幻史,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镜子。引导中国科幻文学以进行,必自主流文学始!主流文学界必须改变对科幻文学的偏见,真正接纳科幻文学,而不是由于现代社会的资本引诱才去关照科幻文学。应该以长远的目光和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正视科幻文学,特别是科幻小说的存在价值。
2.科学界引领尊重科幻的社会氛围
与科幻界有重要联系的中国文学界,主要是因为科幻具有太强幻想性而轻视科幻文学,而与科幻有极重要联系的中国科学界,则主要是因为科幻缺乏科学性而质疑科幻。中国一代科幻文学大师叶永烈先生因为屡遭来自科学界的“伪科学”批判的压力,而无奈退出科幻文坛就是极为值得反思的案例。
叶永烈对来自科学界的过苛批评深有感触:“科幻小说不等于科学论文,也不是科学未来的准确蓝图。轻则“不科学”,重则“反科学”、“伪科学”,甚至把某些科幻小说作为“精神污染”而上纲上线,在许多报刊上连篇累牍进行“批判”,实际上反映了批评者对科幻小说的不了解、不理解。过苛的批评使作者们心寒。”
叶永烈先生语重心长,反映出科学界圈子里的严格等级与严重排外情节。这种对科幻文学的傲慢态度和主流文学界的态度一样对科幻文学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他们认为科幻大抵近于“胡说八道”,连科普都谈不上。一个科学家只有本专业搞不下去了,才去写科幻。搞科学,还是要脚踏实地,少做幻想为好。”无疑,这样的想法在中国科学界绝非个例。
将科学幻想置于科学界大门之外的原因在于,只有少数幻想才能真正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效用,而幻想转化为真正的科学技术则需要长期守候。众所周知,科研经费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没有经费,科幻只能是幻想。
然而事实上科研对于研究经费的倚赖,恰恰是因为科学缺乏幻想。没有创新和创意的科技产品不得人心,也就无法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从长远来看,科学界对科幻的轻视,最终会对科学发展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科幻作品积极联系科学知识,并非在拉低科学,而是从科学本性上为科学注入新鲜血液。
正是科幻作品具有的这种大胆想象、突破陈规和敢于质疑精神使得科技在任何时代都保持鲜活和生命力。科幻对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潜力并不是没有先例,如1974年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在《特鲁尔的电子诗人中》创造了一台会写诗的电子计算机,刘慈欣受该小说的启发造了一个电子诗人作为世纪之交的献礼。
在2017年5月19日出现了微软人工智能小冰之《阳光失了玻璃窗》这部人类历史上首部百分之百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幻想作为科学生发的一个极重要的隐形条件相当于爱迪生那1%灵感,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是汗水而已。发展科幻文学以及科幻电影,必须改变科学界对科幻文学的偏见。
首先在科学界内部形成尊重科幻文化的氛围,进而引领普通民众中共同营造尊重科幻文化的氛围,为整个社会创造有利于科幻生发的外部环境。总之,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崛起是一项共业,特别需要文学界、科学界这两个主体组织内部来塑造尊重科幻文化、科幻电影的社会氛围。应注重科幻电影对人们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鼓励像科幻文化这样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文化形态的生发。
三、重点提升科幻电影产业的创作产能
科幻电影的创作产能直接反映在科幻电影创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上。提升创作产能,必须首先在根本上转换当前我国科幻电影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梯队建设的创新发展,还需要重点关注科幻电影文学的创作队伍建设,以及切实推进科幻界与科学界的合作式发展模式。
1. 转换科幻电影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电影导演和编剧多是专业电影学院科班出身,这种长期偏重人文学科的教育背景实际上并不能很好满足科幻电影的内容创作需求。事实上,许多电影导演和编剧并不真正了解科学界,而这种创作科幻电影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素养在短期内很难填补。因此,科幻电影创作专业的人才教育必须注重跨学科培养。
只有培育跨学科、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才能符合科幻电影本身先天具有的高度复合特性。理工科大学或者理科氛围较浓重的综合性大学,应开设一系列科幻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其科学知识背景,鼓励开设科幻电影导演与编剧等相关专业。
同时积极与北京电影学院等专门电影院校展开交流与联合培养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科幻电影人才培养。要之,应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与传统的影视专业二者优势,取两短合两长,而非把科幻电影人才的培养笼统地作为影视院校自身之事。
在基础教育中,我国中学教育的文理分科传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凸显,这在科幻电影人才培育方面也有明显表征。科幻电影创作,本质上说是由兴趣与天赋所激发。在我国科幻内容创作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必须注重中小学基础教育对孩子们科幻兴趣的培养与熏陶。
应将科幻文化教育与普及,纳入到中小学课程和考试中。让孩子从小开始接触、亲近科幻文化,真正把科幻文化的学习当做一件既快乐又重要的事情。为那些准备将来投入到我国科幻产业与事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科幻文化保有浓厚兴趣与基础知识。
总之,只有真正形成合理梯队的创作群体,并且不断地创新优化这个人才系统,才能够真正激活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产能。
2. 壮大科幻电影文学的创作队伍
科幻电影的基础在于科幻文学,科幻文学的基础在于科幻小说作家。因此,科幻电影创作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重视对科幻电影文学创作队伍的培育。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壮大我国科幻电影文学创作队伍,第一要通过媒体平台,集中报道和深入调查目前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人员的生存情况和创作情况,引起社会对科幻文学和作家这种小众边缘文化群体的注意和关怀;第二要繁荣科幻小说的各种发表平台诸如科幻杂志平台、科幻图书平台、科幻网络平台。在未来,要尤其注重科幻网络平台的发行和创作。
第三是要积极举办原创科幻文学作品赛事和奖项,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鼓励科幻文学的创作;第四是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目前国内较为知名和活跃的科幻名家在对青年科幻文学创作的宣传和指导作用,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政府设立专门人才培养孵化专项资金的方式来促进优秀的科幻作者转型为职业科幻作家,并促进他们进入大众主流视野中。
科幻文学创作队伍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大的提升,并且队伍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同样重要。其中建立科幻文学的版权代理制度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起健全的版权代理制度,才能让科幻作家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让版权代理人将作品进行专业的商业化运作,并发挥作品的最大价值。让整个科幻创作队伍的各个层次的人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幻电影文学创作队伍。
3.推进科幻电影界与科学界合作式发展
推进科幻电影界与科学界合作式发展,是要大力推动科幻电影界与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必须借助科学界力量,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科幻电影界与科学界的合作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科幻电影界应紧密关注当前科学界最新前沿成果和科学事件,科幻电影工作者要深入到科学界的工作中。特别关注科学界出现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尤其是与我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较为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人工智能以及基因改造等重大社会问题。
科幻电影在探讨重大科技发现对于未来世界的社会影响方面大有可为。在此意义上,科幻电影界承担重要的科普职责。科学界要积极参与到科幻电影作品的创作中来。科学界成员应该成为我国科幻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借助专业科学知识能较为便利地提供科幻电影创作“种子”,同时也为科幻电影的产业化运作培植了社会土壤。
欧美发达国家没有专门科普部门,但我国有自上而下强大的科协系统,这应该是我国发展科幻电影的优势所在。但现实情况是,科研人员的科幻作品并没有受到鼓励或奖励,科幻创作对于科研人员的职业升迁和社会地位没有太大关系造成了人们普遍对科幻电影创作的动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因此,鼓励科学界投身到科幻电影创作中去,还需要来自外力特别是政府扶持,需要从实质性物质和精神回报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科幻电影创作的积极性。科研人员不但应是科幻电影的直接创作主力,而且在科幻电影整个产业化运营过程中也要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是在科幻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中要积极邀请相关学科的科学家的科学指导。其次是在科幻电影的营销推广环节,借助科学界权威人士来吸引人们对于科幻电影的关注,以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解读、评论电影,正确引导电影评论。最后,在科幻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以及发展规划阶段,都需要科学界与电影界进行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