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10画的字(康熙故意写错1个字)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史学家对其向来是褒贬不一。
自然,褒的当然是清朝存续期间不仅使得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更让封建制度的发展达到巅峰,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而贬的则是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以及随后造成的一系列后果。
然而,无论是褒是贬,谁也不可否认,康熙帝作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他能被后人冠以“千古一帝”的美称,自然有其渊源。
史书上记载,圣祖皇帝康熙,敏而好学,克己慎独,除了作为帝王的文治武功,他个人的才学也是不容人小觑。
然而,这样的圣祖皇帝,却因为题错一个字,引得后人争论了整整三百余年,那么,这究竟是无意还是有意,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承德避暑山庄
在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西岸,矗立着一座历史底蕴丰厚的山庄,这就是康熙年间督造的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顾名思义,建造之初,是康熙皇帝为了在炎炎夏日之际,携后宫诸人以及文武大臣皇亲国戚来其避暑之用。
这座山庄建造于1703年,历经十年才得以竣工,可见其规模宏大,构造用心之处。
而如今我们在游玩时所看到的山庄全貌,是在原有的山庄基础上,又历经了后代几位帝王的翻修和扩建所成型。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一座规模不小的皇家园林,建成之后一度成为康熙皇帝最喜欢的避暑胜地,甚至根据史料记载,承德避暑山庄落成之后,能够有幸得到康熙帝下旨一起随伺山庄的,都是其心腹大臣或宠臣,是以时人皆以能有幸一睹山庄真容为一大幸事。
而这也恰恰成为了后来承德避暑山庄名扬海外的一大原因。
山庄建成之日,康熙皇帝志得意满,于是为其亲题墨宝,而这幅字后来也被悬挂在了承德避暑山庄正宫门上。
“避暑山庄”四个鎏金大字笔迹雄厚有力,即使是不懂书法者也能看出其功底深厚,但是,这四个字中的“避”字,最右边的“辛”字下方却唯独多了一横,也正是这一横,让无数政治家,史学家,甚至文学家争论了整整三百余年。
一字之谬,三百年不得其解
那么,作为题字者的康熙皇帝,错在这个“避”字上多写了一划,这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呢?
首先,一部分对历史不甚明晰的人认为,这个“避”字多出来的一划,仅仅是康熙皇帝书写时笔误罢了,只不过后人多番加以揣测,这才显得颇为神秘。
这种说法虽也是可能性之一,但是在大部分人看来,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古代帝王题字并非如普通人一样,一挥而就,相反,颇有一套流程,而以康熙帝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喜爱而言,他当时的题字更不可能是一时兴起,因此,不小心写错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那么,排除了无意的可能,那就只剩下故意的选项,那么声名赫赫的圣祖皇帝为何要在山庄的牌匾上故意写错一个字呢?
后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争执了三百多年,而如今主流一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古人用字都讲究一个避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是如此,承德避暑山庄落成,对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避暑山庄”的“避”字在古义中有“避讳”之意,并非是一个好词。
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康熙皇帝之所以在“避”字上多加一横就是为了避讳这个不好的意头。
其次则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承德避暑山庄建成之时,正值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后,当时的康熙皇帝志得意满,政治中心开始转向北方的边疆问题。
而承德避暑山庄建造之地正是当时的蒙古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游猎的草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无疑给山庄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因此有人推断,康熙帝之所以在牌匾的“避”字上多加一横,目的是为了警戒当时有异心的少数民族,使其“避”皇权而守臣子本分。
这样的推测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史学家的认可,毕竟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康熙帝有这样的举动再正常不过。
不过,这也是一种可能性较高的推断,但实际上并无确凿的证据之称。
而第三个认可度较高的原因是从“避”的本义出发,山庄落成之后,康熙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心腹大臣,商讨一些国家机密之事。
因此有人猜测,这个“避”字其实就是康熙皇帝对身边人的一种敲打和警告,既是为了让无关者不要窃听国家机密,也是为了让知情者时刻警醒自身。
这三个理由均是后人猜测康熙皇帝写错“避”的背后原因,但是这些均仅仅是推测而已,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证据能够佐证。
而除了这些主流一点的推断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爱好者的揣测,也为这场争辩带来了不少话题。
比如,有人认为,康熙皇帝之所以在“避”字下面多加一横,是为了使这个字下重上轻,寓意则是期望他的江山更加稳固。
2017年,《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关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章,再次提到了这个让世人争论了百年的谜题。
文章上提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避”字,有如下解释,“避”字,回也,从辵、辟声。
因此,“避”是“辟”为声符的形声字,同时,“辟”字还是“避”字的古本字。
而关于“辟”这个字,《说文解字》中释为从卩、从辛、从口的会意字,从而可知“辛”是“辟”的义符。
既然如此,我们再看“辛”字,《说文解字》中又说:“辛承庚,象人股。”
意思是“辛”的字形像人的大腿,不仅如此,许慎还认为“十天干”的字形与人体各部位之间存在着某种象形关系。
不过,因为许慎是汉代人,他的分析均以小篆为主,而实际上,纵观汉字的演变史,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小篆,大篆,乃至再后来的行书楷书草书等,我们不难发现,“辛”字最下面的一横起初只是一个提勾,而后演变成一点,再在篆变的过程中,变为一横。
而根据历史记载,“辛”字在后来隶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保留了小篆的一横,而另外一种则是将原先的一横变为了两横。
前者书法上称之为正字,而后者书法上成为俗字。
既然“辛”字有了正字俗字之分,那么“避”字最右边的“辛”,当然写一横或者两横都无所谓错字了。
而历史上除了康熙皇帝将避暑山庄的“避”字写成两横的,还有一人,就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在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就有“避暑”二字,而这幅墨宝中的“避”字,最右边的“辛”也是有两横,而康熙皇帝的“避暑”二字,同欧阳询的“避暑”二字,不乏神似之处。
除此之外,再往前追溯,北魏时期的《寇霄墓志》中也曾有过“避”字的写法,其中它最右边的“辛”也是有两横的。
从这方面来看,康熙皇帝的“避”字可以确定并非是他写错,而是他有意为之。
因为这个“避”字,史学家们争论了数百年,所以至今网络上还有部分人以这个典故戏称康熙皇帝是写错字最多的皇帝。
其实这种说法十分欠缺理论依据,首先,康熙皇帝的汉学水平非常高,尤其在书法上,更是颇有研究,这些从他的《起居注》和《清史》的记载中,就能窥见一二。
加之他自幼师从清朝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廷敬,陈廷敬此人对书法和汉字的研究非一般人所能及,要说自幼受这种师父的教导,康熙实在不太有可能是一个会经常写错字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合理分析,如,“辛”字的正字俗字用法,或许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者甚少,但是对于书法爱好者,却并非什么大事,而康熙皇帝一生之中,所留墨宝也不在少数,虽有个别典故渊源外,其余甚少有广为人知的错字流传于世。
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错”字,其实际情况也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遑论作为皇室园林的承德避暑山庄,又怎会写一个错字,日日悬挂与牌匾之上,供人质疑呢?
古代牌匾上的错字渊源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辛”字有两种写法,哪怕只是书法家之间默认所致,那么,为何在这三百多年间还能引起诸多人的争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古代,名人在建筑牌匾上题字,经常有写错字的时候,但是这种“错”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错”,而是借此寄托了另外一种期许或者祝愿。
例如,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他家的门匾上就有两个错字,孔子加门上悬挂着一副对联,里面的两个字“富”和“章”就各有错处。
其中,“富”字的宝盖头上面的一点消失,而文章的“章”最下面的一竖,就一直伸出到顶,如果有心人看到了,无疑又会认为这是两个错字,但是实际上这是有特殊寓意的,意思是“富贵永远不到顶”和“文章须得通天”。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匾额上写的是“报恩院”,但是这个“院”字却是少了一横,而它的寓意是恩情是永远报不完的。
从这些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题字时,多一笔少一笔,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缘由,而并非一句“写错了”就能解释得清的,这也是为何康熙皇帝的承德避暑山庄因为“避”字多了一笔,引发了三百多年的争讨的缘由。
古人的这种“牌匾文化”不仅提现在牌匾上,还有对联以及其他各种公开场合的题字上,尤其在文人中更是盛行。
康熙皇帝深受汉族文化熏陶,自幼师承诸位汉人明师,其文学造诣不下于很多文人,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题字中有“错”字更像是别有深意。
康熙的“错字史”
网络上一度曾经有人戏称康熙是写错字最多的皇帝,原因正是他的墨宝中,经常会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情况。
在现代人看来,这无疑就是写了错别字,但是根据我们对古代这些题字典故的研究,很容易得出这些“错”字都是别有寓意。
而除了承德避暑山庄牌匾上的“避”字,还有大悲院中的“净云寺”牌匾,也是康熙帝为人所熟知的错字之一。
据说在康熙皇帝四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微服游览大悲院,因为游兴甚佳,所以挥笔写下了“净云寺”三个字,但是净云寺的“净”他却写成了三点水。
而后寺院的主持将其解释为“水多为净,所以多一点,妙哉”,因而,这也成了一个神来之笔了。
除此之外,康熙在游幸杭州灵隐寺时,也曾为其进行题字,但是因为题字时正值酒酣之后,康熙皇帝写字时不小心将古字“靈”上面的雨字头写的太大,为了书法上的美观,他只好将错就错写成了“雲”字。
后来,灵隐寺也有了另外一个别称,为“云隐禅寺”。
诸如此类的典故还有不少,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这才使得康熙皇帝得了一个“错字大王”的古怪称呼吧,毕竟接受新世纪教育的当下年轻人,从小就知道一个字不管是多写一笔还是少写一笔都是错别字。
不过,这也是时代造就的差异罢了。
悬挂300年无人更改
其实还有一个显而易见地证据能够佐证康熙皇帝的“避”字并非是写错的,就是这块匾额整整在承德避暑山庄悬挂了三百多年,从未有人把它摘下,重新临写。
倘若这真的是一个错字,那为何清朝后来的数位帝王都未曾想过为他们的老祖宗遮掩一二呢,唯一能够解释得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康熙皇帝故意之举,而非是写错字。
直至如今,这块四字牌匾仍然高高地悬挂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正门上方,甚至由它引起的讨论已经成为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又一讨论热度。
甚至,在游客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导游在入园之前,都会停在山庄门口,指着这块牌匾给游客讲述这个故事,这块牌匾已然成为承德避暑山庄第一个亮点了。
当然,除了正门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康熙皇帝还未山庄内的各处美景都以题字,其中以四字为一组,共提写了36处景观,史称“康熙三十六景”。
后来,乾隆皇帝在游赏承德避暑山庄时,也为剩下的72处景色题字,以三字为一组,史称“乾隆七十二景”。
这108处景观都是如今我们游览承德避暑山庄时不得不一一欣赏的美景所在。
古建筑之所以动人,除了它本身代表的所处时代的艺术造诣,更在于那些与建筑相辅相成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渊源,正是有了这些故事的加持,这才使得建筑所代表的意义超过了建筑本身。
一个“避”字让后人揣测了三百多年,也让无数人对承德避暑山庄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中国文明网北京站—《“避暑山庄”门匾——康熙写“天下第一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