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属什么(秋瑾与鲁迅同为绍兴老乡)

浙江绍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这里出了不少名人。

鲁迅和秋瑾就分别住在距离不足八百米的两处院落中。

他们一个化笔为刀,直指愚昧落后的中国;一个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后,壮烈牺牲。

鲁迅对秋瑾这样的革命义士是十分敬佩的,他在《药》一文中以夏瑜代指秋瑾,纪念她为革命做出的牺牲。

鲁迅常常在自己的文中尊称秋瑾为“秋瑾姑娘”,二人在日本的浙江同乡会上相识,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

1905年,鲁迅与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成为革命同志。

二人都有谆谆报国之心。

然而就是这样的革命同志,在1906年鲁迅大婚的时候,离得很近的秋瑾却没有参加,这是为什么呢?


鉴湖女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秋瑾有个直白的字,竞雄,表明她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追求。

不同于其他的民国传奇女子,秋瑾不止在文学上造诣颇高,而且自幼学习巫家拳,会11套拳术、棍、和单刀等套路。

秋瑾年少时便训练出了强健的体魄,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心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秋瑾,虽为女儿身,却在格局、体魄上都要比男子刚烈。

秋瑾生活在浙江绍兴,年少时便被家中许配给了当地豪门望族王家嫁给王廷均为妻。

王廷均在清朝官运亨通,一度做到正二品的兵部侍郎。

作为二品大员的夫人,秋瑾获封清廷诰命,这本是封建社会中寻常女子所能得到的一项殊荣。

但秋瑾却不以为然,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祖国,她认为推翻封建王朝是一个有志之士应该且必须要做的。

她日常交往的,都是有着先进革命思想的人,他们都有着立足世界的眼光。

不被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的小恩小惠所打动。

秋瑾算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女权运动者。

她很快就脱下女子首饰,换上戎装,组织青年男女骑马射箭,强身健体。

对此,他人颇有微辞,但秋瑾却认为,在乱世之中,女子也有义务披上战甲,保卫自己的祖国。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龙泉”是一种宝剑的名字,秋瑾在诗中将女子比作宝剑,表达了自己不愿畏缩在男子身后,要亲自冲在斗争一线的决心。

丈夫王廷均,安于清廷提供的名利地位,他与秋瑾虽然也算恩爱,但在思想上却渐行渐远。

见丈夫无法接受新思想,秋瑾就决定离开家庭。

1904秋瑾辞别家人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参加浙江同乡会,凡是同乡会举办的活动,她几乎场场不落地参加。

大约在1905年前后,“鉴湖女侠”秋瑾和鲁迅在日本的浙江同乡会上相识。

秋瑾虽有女子之身,但丝毫不扭捏,她骑马射箭,能文能武,势要投身革命。

有进步思想的鲁迅对秋瑾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十分欣赏。

秋瑾气势很强,在留学生团体中很有影响力。

两人在江浙同乡会上,有过交集。

可以说,他们都有着拳拳报国之心,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然而,对于革命,秋瑾和鲁迅却有不同的观点。


老乡之间的矛盾——两种革命态度


我们现在对鲁迅的印象,大多觉得他是一位严肃坚定的战士——毕竟鲁迅先生的笔,在讽刺人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

但鲁迅先生也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鲁迅与秋瑾相比,就温和得多。

鲁迅并不那么赞同为革命,就不顾一切地牺牲掉自己的生命,而秋瑾,却态度坚决,一定要为理想献身,绝不妥协。

二人有着观念上的分歧。

因此,就有人认为,秋瑾是与鲁迅不和,才未参加他的婚礼。

秋瑾与鲁迅的观念分歧在1905年的陈天华的追悼会上被激发出来。

1905年,日本受清政府委托,要对在日发生的革命活动进行限制。

《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就是在这个时候颁布的。

这份文件明确地对在日中国留学生提出了很多严格的限制。

由于翻译的错误,这份约束中国留学生的文件被冠以《取缔规则》的名称。

中国留学生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罢课运动,抗议这份文件。

有些日本媒体,趁机抹黑中国革命党人,指责他们是“乌合之众”。

同盟会成员、华兴会创始人之一的陈天华,在看到日本对于革命党人的限制和对中国革命党人的污蔑后,愤而写下《绝命辞》,怒斥日本政府的行为。

1905年陈天华毅然决然地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

对于陈天华这种为了革命理想不畏生死的品质,秋瑾十分敬佩。

陈天华之死,对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刺激非常大。

为了表示对《取缔规则》的抗议,他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立即退学,回归祖国,以示抗议。

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完成在日留学学业。

秋瑾性情刚烈,她坚定地认为应该立即回

国。而鲁迅,则与此持相反的态度,他认为,行动不能太过鲁莽,应该在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1905年12月9日,中国留学生为陈天华举行追悼会。

会上,留学生就回国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

坚持留下来的人,认为不应该只凭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就冒然回国,这样会中了清政府的奸计,将革命党人一网打尽。

秋瑾则坚持自己的回国观点。

慷慨赴死的决心或许在目睹陈天华投海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秋瑾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希望别的同胞也能像她一样。

她在留学生中颇有声望,《取缔规则》颁布后,秋瑾就率领一批人,以武力威胁中国留学生回国。

他们见一个中国留学生,就问他,“回国还是不回”,如果回答“不回”,那么就会受到肉体攻击。

这样的逼迫方式,让思想独立自由的留学生感到十分不满。

他们不赞同秋瑾对同胞滥用暴力的做法。

因此,尽管秋瑾用铁腕手段来要求留学生回国,但依然有大批人员不赞同回国。

这批反对回国的人中,鲁迅也在其中。

根据周作人的说法,鲁迅等反对回国的人被秋瑾判了“死刑”。

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怀刀而至,她将这把凶器插到桌上。

大声喝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气势之大,令在场的男子都不禁汗颜。

不过,就算是有如此强大的气场,秋瑾依然没能将所有人带回祖国。

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留在日本,继续学业。

他们认为,革命党人应该在日本忍辱负重,保存革命火种。

威慑失败的秋瑾于1906年回到国,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且积极参与到革命活动中去。

也是这一年,鲁迅被家人骗回国,与朱安成婚。

由于在日本,秋瑾与鲁迅已经因为不同的革命理念分道扬镳,所以即使两家离得很近,也没有前来祝贺。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巡抚恩铭,秋瑾因为是光复会的成员而被牵扯其中。

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有人劝秋瑾赶紧逃跑。

但她悍然拒绝,对众人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她口中吟诵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奔赴刑场。

这年的7月15日凌晨,秋瑾于绍兴轩亭口以身殉国,这一年,她才只有三十二岁。

秋瑾亡故后,众多革命党人纷纷写下悼词,对她表示哀悼。

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一文中写道:秋瑾女士在临刑前 “有一句‘秋风秋雨愁杀人,然而还雅得不游格,所以各种诗选里都不载,也不能卖钱。”

鲁迅此语在于讽刺当时文人雅士盲目追求所谓的“雅致”而不顾革命党人的流血牺牲。

当噩耗传到日本东京时,鲁迅不顾众人反对,发出电报,“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


从秋瑾之死看鲁迅对于革命的态度


秋瑾的死对鲁迅触动很大。

他时常想起这位女中豪杰,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阐述自己的革命观点。

秋瑾有着很好的演讲能力,她每次演讲都能获得激烈的掌声。

然而鲁迅却以冷静理智的头脑来面对这些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掌声。

他认为,秋瑾英年早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锋芒太露,“革命党人”的帽子扣得太高,早早被清政府盯上。

鲁迅言辞激烈,直指中国固有的陋习与弊病。

很多人都给鲁迅冠上“战士”的帽子。

对于这项飞来的头衔,鲁迅感到压力很大。

他在对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到中山大学的本意,原不过是教书。然而有些青年大开其欢迎会。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说,就声明我不是什么‘战士’,‘革命家’。

倘若是的,就应该在北京,厦门奋斗;但我躲到‘革命后方’的广州来了,这就是并非‘战士’的证据。

不料主席的某先生(他那时是委员),说这是我太谦虚,就我过去的事实看来,确实一个战斗者、革命者。于是礼堂上噼噼啪啪一阵拍手。

我的“战士”便做定了。

拍手之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谁去推辞?

我只好咬着牙关,背了‘战士’的招牌走进房里去,想到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噼噼啪啪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阵亡’不可吗?”

忧国忧民的鲁迅,把自己的笔化成武器,他写下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带领国人冲破蒙昧与落后。

他不吝啬笔墨,只要是能启发民智的文章,鲁迅都愿意写下来。

尽管鲁迅不愿意担上“战士”的名号,但他的文字却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

与秋瑾针锋相对,以身殉国的革命态度不同。

鲁迅更赞同珍惜生命,保存革命力量。

他并不会向秋瑾那般鼓动人去参加革命。

鲁迅在文中写道:“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 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

他会为秋瑾等革命义士仗义执言,但也衷心希望他们能珍惜好自己的生命。


结语


秋瑾与鲁迅对于革命的态度引发了我们对革命态度的思考。

要掀起一场革命,推翻一个政府,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

革命义士,当然都有不惧生死,为理想献身的准备。

但是,流血牺牲是否是唯一能保证革命胜利的条件呢?

并不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挽救倾颓的社会和国家,只不过因为认知不同,救国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秋瑾投笔从戎,鲁迅弃医学文,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主席在当时,先提出体育救国后来又从思想上救国。

他们的行为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只要大家的目的不变,就一直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这也是鲁迅在秋瑾牺牲后,仍旧尊敬她的原因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树人传记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