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属什么(1907年)
1904年,29岁的秋瑾告别年幼的子女,不顾丈夫王廷钧的阻拦,执意赴日留学。
2年后,她又突然回到家,和公公说想在家附近办学;公公听完,爽快地给了她3000元。谁知拿到钱后,秋瑾却马上和丈夫一家断绝家庭关系,丈夫一家对此惊愕万分。
直到1年后,秋瑾被处死,丈夫才明白妻子的用心良苦,顿时悲痛欲绝。
秋瑾死后,孙 中山曾多次到其墓前悼念,为她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
秋瑾的去世引起老百姓的热议,他们强烈谴责“秋瑾案”的办案官员张曾敫和贵福,对秋瑾被处决一事感到愤怒。
115年前的今天,秋瑾带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离开,但她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后世人的心中。
今天,我们将循着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再次体会她用鲜血带给我们的启示!
1、虽是女儿身,却有侠义心
1875年,秋瑾在福建云霄一带出生,她的父亲秋寿南在此任职。因为父亲开明且不会“重男轻女”,所以她从小就和哥哥一起学习诗词、传统文化。
儿时的秋瑾十分喜欢读花木兰、秦良玉的故事,所以视她们为榜样。她的性格也颇受其影响,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格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小时候,她常常目睹外国人对本地居民的欺辱,由此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屈辱感和愤慨。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萌生了“习武报国”的想法。
因此在15岁那年,当她听说老家的舅舅、表哥擅长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她就趁着回老家探亲,向他们拜师学艺。
在练武这件事情上,她并不是三分钟热度,她常常练得废寝忘食、裹脚布上沾满了血也毫不在意。
可即便再怎么能文能武,21岁那年,她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湖南的一位富家子弟王廷钧。婚后几年,她接连生下1儿1女,夫妻两人感情不好也不坏。
然而,自从王廷钧在北京谋得一职,她随丈夫迁居北京之后,两人的感情便急转直下。
王廷钧虽然混了个一官半职,但他的纨绔和不思进取,让秋瑾看不下去。相比之下,秋瑾虽是个富贵官太太,但她却嫉恶如仇,时常关心国家存亡。
这样的两个人待在一起,自然很难有共同语言。这似乎也为接下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2、远走他乡为救国
20世纪初,列强欺负到家门口,山河沦陷,民不聊生,这种危机四伏的局面,让秋瑾感到十分不安,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
这时,她认识了吴芝瑛,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秋瑾也因此交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后来,经吴芝瑛介绍,秋瑾认识了日籍女子服部繁子。
在与服部繁子的交谈中,秋瑾得出了进一步的“救国之道”,那就是——到外面学习更多新式的知识技能。
她因此萌生了想去日本留学的想法。
但脑袋里满是“三从四德”、“女人应该安分守己、相夫教子”旧思想的王廷钧,哪里肯让秋瑾去呢?
他先是言语上软磨硬泡,接下来,让孩子们缠着她,再后来,甚至把秋瑾的珠宝首饰偷偷藏起来,想以此断了她的念想。
可是此时的秋瑾,去意已决。她只能变卖剩余的家当,再拿上吴芝瑛资助的旅费,终于在1904年的春天,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
在日本,她时刻牢记她的目标,除了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知识技能,她还在各种组织间奔走,认识了诸如:孙 中山、陶成章、宋教仁、何香凝、陈撷芬等同好。
同年,秋瑾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她以“鉴湖女侠”为名,发表了《敬告我同胞》、《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等文章,告诉女性同胞们:男女生而平等;不要自觉无用,要勉励丈夫努力上进、教育好儿女;女孩子不要缠足……
此外,秋瑾还挽救了受“包办婚姻”影响的同伴陈撷芬。
事情的原委是:陈父想将女儿陈撷芬嫁给一位广东富商当妾,女儿虽然并不愿意,却也不敢违抗父命。
秋瑾和其他同学们就站出来说:“逼女作妾,真不像话!这件事关系到全体女同学的名誉,非取消不可!”
正是在他们的一致劝诫下,这个婚约才得以取消。
期间,秋瑾还回国与“光复会”的会长蔡元培见面,并加入“光复会”;同年,她认识了徐锡麟、陈伯平等人,成为同盟会的第 一 批女会员。
可就在他们“事业”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盆凉水浇了下来——清廷唯恐他们回国闹 事,竟和日本政 府商议,限 制他们在日本的聚 集活动。
在日本的活动处处受阻,让秋瑾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回国做点实事。于是,留日1年多后,她便启程回国。
3、教书育人,还救人
回国后,同年3月,她便经人推荐来到“浔溪女学”教书。
在这里,秋瑾遇到了小她12岁的吴珉。
吴珉9岁时父母去世,14岁时祖父去世后,她就被卖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抵债。19岁时,她从买家逃到浔溪找干妈钱琴韵(女学校董)时,正巧遇见了在这里任教的秋瑾。
秋瑾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就在买家追来想要带走吴珉时,她主动站出来,将吴珉揽在身后,提出愿为吴珉赎身。于是,她变卖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从虎口之中救下了吴珉。
此外,为了吴珉日后可以不必做苦力、不必依靠他人,能够自力更生,她还让吴珉进“女学”学习知识。
吴珉十分感激秋瑾,学习上也很用功,考试次次都拿第 一,这让秋瑾十分欣慰。
除了吴珉,秋瑾还遇到了另一位人生挚友——徐自华(“女学”校长)。
然而,秋瑾在浔溪的教育工作却并不顺利,一些校董看她不顺眼,捏造所谓的“家长意见”,试图将她赶出学校。
但其实根本原因是——秋瑾带来的“男女平权”等新式思想让这些人感到害怕,他们才暗中密谋将她挤走。
受不了这里的乌烟瘴气,秋瑾愤而辞职,结束了2个多月的教学生涯。而吴珉也和她一起离开,前往上海。从此,变成她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4、四处筹钱办《女报》
来到上海以后,秋瑾决心创办《中国女报》来宣传救亡图存的思想,但有个大问题是——她没有钱。她发了100+份招股书出去,依然没有人愿意入股。
就在她一筹莫展之时,吴芝瑛和徐自华意外出现,如及时雨般送来2000+元,解了秋瑾的燃眉之急。
有了这笔钱,第 一 期《中国女报》才得以顺利出版,并且在读者中获得不错的反响。因为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所以即便是没文化的妇女,也能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一二。
就在秋瑾忙于办报时,有一天,她突然接到母亲在绍兴去世的消息。顾不得手头的事,她马上飞奔回家。在她迈进家门,看到母亲灵位的那一瞬间,她已经泪流满面。
几年来,她一直忙于她的“事业”,很少有时间回去陪父母和家人。这一次,她终于回来了,但也晚了。她深刻地体会到“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在家里守了7天的孝后,碍于《女报》事务繁多,秋瑾只能告别兄弟姊妹,踏上归途。
回来之后,她勉强收拾好心情,投入工作中。但此时的主要问题依然还是“缺钱”。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她终于狠下心来,硬着头皮回到婆家“拉赞助”。
公公看到她回来很是高兴,以为她这是回心转意,要回来安分过日子了,就爽快答应她要在当地办学的请求,资助了3000元。
为了确保她不再走,公婆还特地让她2个孩子和她一起去看戏,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拴住她了。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戏刚看了半场,秋瑾便借口要先回去,将还在看戏的两个孩子留给他们的伯母,就匆匆离开了。
走出戏院后,秋瑾就坐上事先安排好的马车,辗转回到了上海。紧接着,她就登报声明与丈夫一家断绝关系。丈夫王廷钧知道后一时难以接受,十分不理解。
但这并不是她无情,而是她对家人的保护。这样一来,万一她遭遇不测,丈夫、孩子和婆家人就不会受到牵连。
拿到这3000元后,他们便着手准备出版第 二 期。这时,她却收到了徐锡麟的指示,要她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
5、我以我血荐轩辕
然而,这个大通学堂却一点都不简单。
它表面上是个学堂,实际上是为了将收来的学生吸纳进“光复会”,为将来的起义培养主力军,并且作为救亡图存的秘密活动地点而存在的。
“光复会”我们上面说过,它前期主要领导是蔡元培、章太炎,后期则是秋瑾和徐锡麟、陶成章等人。他们的目标就是刺 杀清廷要员。
秋瑾来绍兴后,担任学堂的督办,主要负责联络浙江各地区“光复会”会员。在这里,常常能见到她身着男 装,带着学生们训练。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7月,徐锡麟派人联系秋瑾,约定7月19日在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之后两队再汇合,攻打南京。
却不想,写有他代号的“光复会”名单被提前泄露出去了,他只能仓促起义。他打算趁着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将安徽巡抚恩铭一举刺 杀。
7月6日,趁着舞台上学员们正在毕业汇演,徐锡麟摩拳擦掌,和身旁的陈伯平互使了一下眼色。
然后,他突然一个箭步冲到台前,向恩铭禀告说:“抚台大人,今日有反 清分子起事!”
恩铭正打算回答时,突然看到一个黑乎乎、带引线的东西从台下朝他砸过来!他吓得慌了神。但意外的是,这东西没响!
台上台下的所有人都愣了。就在那几秒钟的时间,徐锡麟又一个箭步冲到恩铭身边,假装要保护他。
恩铭惊慌地大吼:“何人起事?反 清分子在哪里?”
徐锡麟瞬间变脸,一脸冷酷地掏出两把枪,瞄准恩铭,大声说道:“卑职便是!”然后,他又补了5枪,成功将恩铭解决。
但他没有预料到,自己带的兵力与清兵实力差太多。他所带的学员兵在 逃跑的过程中,死的死,伤的伤,几乎团灭,而陈伯平也中 弹牺牲。
当晚,徐锡麟就被处决,行刑现场异常惨烈。
但这还没有完,徐锡麟去世后,他的胞弟徐伟怕受牵连,就将秋瑾和大通学堂给供了出来。清廷马上下令让绍兴知府贵福前来抓人。
徐锡麟被处决之后,就有人向秋瑾通风报信,大家都一直劝她逃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秋瑾依然不为所动。
她说:“只有流血,我们才会成功!如果满奴将我押上断头台,我们就能提早5年成功!”
她已经想好了,任谁劝她也不走。
她让吴珉和师生们藏好重要的东西,焚毁重要资料,然后让所有师生赶快逃离学堂。而她自己却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直到贵福带着300名清兵将她包围、带走。
贵福怕日后遭人报复,便让手下李钟岳去审她。可他没料到,李钟岳对秋瑾敬重有加,秋瑾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再无他话,因此没能审出什么结果。
但贵福急于完成任务,便向上禀报说秋瑾已经供认不讳。而他的上级张曾敫也是挺糊弄的一个人,随即做出“就地处决”的指示。得到上级同意,贵福就令李钟岳监督行刑。
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有什么要求。
秋瑾说:“想写一封诀别信、不要枭首、处刑后不要扒去衣服。”李钟岳答应了后2项。
1907年7月15日凌晨,“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处决,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有报纸记录下了秋瑾临刑前的状态——“(秋瑾)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秋瑾)女士不发一语。”
秋瑾去世100天之后,负责审讯的李钟岳常和家人反复念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终日郁郁寡欢,很快便自 缢身亡。
6、“鉴湖女侠”精神永存
秋瑾的一生,正如她“鉴湖女侠”之名,时刻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结合,舍“小家”为“大家”,救自己、救国家、也救其他人。
她用生命启示世人,愿为民族大义牺牲一切,称得上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女侠”。
她去世前,曾对好姐妹徐自华说,希望能够“埋骨西冷”。
值得一提的是,在秋瑾刚被处决,尸 骨无人敢认领的情况下,吴芝瑛、徐自华等人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实现了秋瑾长眠于西冷桥畔的夙愿。这是他们对挚友的情义与守护。
而秋瑾的女儿王灿芝1930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继承母亲遗志,不仅成为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其中一员,还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 秀的飞行员!
不管是从王灿芝,还是吴芝瑛、徐自华等人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鉴湖女侠”精神的传承。
可以说,他们都是同一类人,在危难面前,始终能保持住自己的“赤诚之心”,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侠义之士,也是勇士!
距离秋瑾就义之日已有115年,我们依然能透过她的故事,依稀看到那个时代先烈们不屈的身影!秋瑾如此,其他人亦如此!
我们唯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下,才不枉他们过往的努力!
也谨以此篇文章,感念先烈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代代相传!
——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