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属什么(伊朗)



在中文里,伊拉克伊朗经常并称为“两伊”,它们的英文国名更是只差一个字母——Iraq(伊拉克)、Iran(伊朗)。


此外,两国都是中东国家,主体宗教是伊斯兰教。很多人因此分不清彼此,也有人认为它们至少应该是阿拉伯兄弟国家。


▲两伊是邻国,却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两伊之间的差异远比共同点更多,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语言(阿拉伯语;波斯语)都不一样,历史上两地还曾多次互相征服。


即使同样信奉伊斯兰教,却分属两个水火不容的教派(逊尼派;什叶派)。


▲中东地图


20世纪80年代,两伊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争,双方伤亡合计超百万,经济损失各自达到上千亿美元,两国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和解。甚至可以说是“世仇”的关系。


那么,这对紧挨在一起的“两伊”,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归于伊斯兰


伊拉克是个年轻的国家,至今正好一百年,“Iraq”一词来自阿拉伯语。


“伊朗”这个名字则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是古代伊朗人的自称,英文翻译为“Iran”,古代欧洲称他们为“波斯”。


伊拉克固然年轻,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史却十分古老。伊拉克的核心部分是“两河流域”,由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两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最早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包括楔形文字、圆周分割率等等。


▲从两河流域到地中海沿岸的“新月地带”是中东的核心


两河流域地形平坦,又被沙漠包围着,很容易遭到外来入侵,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米底帝国等等轮流登场,使此处的主体民族频繁更换。


波斯的文明史稍晚于两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第一个王朝,由于有伊朗高原作为依托,波斯文明比两河流域幸运得多,四千年来虽然也曾被征服过,但文明进程没有中断,主体民族始终是波斯人,这是最让现代伊朗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留下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伦王国只是两河流域的过客之一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冲出伊朗高原占领两河流域,扩张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接下来的一千年里,两河流域是波斯人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人拉锯的主战场之一。


▲处在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夹击下的阿拉伯半岛


在波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的轮流统治下,波斯湾西岸那个巨大而又充满沙漠的半岛上,阿拉伯人渐渐兴起。


630年,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席卷半岛,建立了阿拉伯帝国


▲波斯也曾是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阿拉伯人首先在636年占领两河流域,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642年打败波斯,十年内完全征服了伊朗高原


▲阿拉伯帝国占领波斯


到750年,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疆域超过134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3400万人口。


阿拉伯帝国的最大意义在于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帝国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纷纷改信伊斯兰教、说阿拉伯语,完成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


而波斯人只能算是被“伊斯兰化”,没有被“阿拉伯化”。


▲蓝色部分为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版图


这是因为波斯人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波斯文化也远比新兴的阿拉伯文化更加深厚,即使归皈了伊斯兰教,他们仍不愿意完全放弃波斯文化和波斯语,阿拉伯语只作为贵族阶层的一种通用语。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选择了伊斯兰教里的什叶派,而不是阿拉伯统治者信奉的逊尼派。这两大教派的分立起源于哈里发(最高统治者)继承权问题。


▲与唐军作战的阿拉伯军队主力其实是波斯穆斯林


阿拉伯帝国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死后,一部分穆斯林主张由阿里的子孙继承哈里发,更多的穆斯林则认为哈里发应该由众人推举产生。


伊斯兰教由此分裂,前者被称为什叶派,后者被称为逊尼派


▲伊斯兰教派,伊朗多数为什叶派


两派的矛盾非常激烈,发生过多次内战。由于有帝国统治集团的支持,逊尼派一直占据着上风,使什叶派越来越边缘化。


而波斯人选择弱势的什叶派,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对抗阿拉伯统治集团。


▲阿拉伯语


波斯人不甘于被征服的地位,支持什叶派是他们的一种对抗手段。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本民族的独立性,又能主导什叶派,希望有朝一日取得与逊尼派统治集团平起平坐的地位。


波斯很快成为什叶派的大本营,两河流域是两个教派的交界地带,什叶派人数还占有上风,但当地贵族大多是逊尼派,他们对什叶派的波斯充满着警惕。


二、任人宰割


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只维持了一百多年,9世纪后期开始分裂和衰落,对境内各民族的统治越来越薄弱。随后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轮番入侵,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


14世纪初,蒙古帝国也陷入分裂和衰落,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原属阿拉伯帝国的西亚和北非地区。


波斯人在15世纪中期再一次建立自己的王朝。


▲两河流域处在奥斯曼与波斯的交界地带


1534年奥斯曼帝国攻占两河流域,开始与波斯接壤。


在随后的三、四百年里,两河流域成为奥斯曼和波斯争夺的战场,经过无数次较量,双方大致以底格里斯河,以及两河汇聚而成、190公里长的阿拉伯河为界,河道属于奥斯曼,波斯一直有平分河道的想法。


▲底格里斯河-阿拉伯河的边界


这种格局直到欧洲人的出现才被打破,18世纪中期,欧洲人开始把目光对准西亚地区。


英国人首先在波斯湾西岸建立殖民点,目的是控制西亚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并从东方削弱和夹击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直线边界是由殖民时代造成的


占据着波斯湾一半海岸线的波斯,无疑是英国人实现这一意图的最主要障碍。从1837到1857年,英国三次打败正统治波斯的恺加王朝,逼迫其割地赔款,并从此放弃对波斯湾沿岸的争夺。


感受到来自英国的威胁后,波斯开始求助北方的沙俄。可欧洲殖民者的心思是一样的,不断要求波斯放弃主权,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波斯像满清一样渐渐沦为半殖民地。


▲20世纪初伊朗被俄国和英国瓜分


两河流域的境遇不比波斯更好,奥斯曼帝国的北方领土不断被沙俄侵占,根本顾不上波斯湾地区。


英国人在1899年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位于阿拉伯河口、行政上属于巴士拉省的科威特地区,巴士拉省的管辖范围大致覆盖了两河流域


1907年,英俄达成协议,波斯北部和南部分别属于俄国和英国势力范围,中部作为缓冲区留给波斯人。波斯名义上还保持着独立,却近乎被英俄瓜分。


▲一战前,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范围(粉色)

三、祸根深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奥斯曼帝国,其统治下的数十个民族纷纷独立。


阿拉伯世界原本也想成为单一国家,却在英法操纵下分裂成多个政治板块。阿拉伯人虽然非常不满,但无能为力只好接受现实。


1920年,英国先“委任统治”原属奥斯曼的巴士拉省(两河流域),次年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科威特作为英属殖民地没有被并入伊拉克,使伊拉克的出海口非常窘迫,只剩下狭窄的法奥半岛。


▲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包含现在的科威特


随后不久,埃及、沙特阿拉伯等等独立或建国。与此同时,建立单一阿拉伯国家的思想开始萌芽。


▲一战后部署在中东的英国军队


伊朗方面,恺加王朝对欧洲列强的软弱,加上社会动荡,引起各阶层普遍不满。礼萨·汗上校在1921年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1925年称王,建立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与英法等列强的关系较为亲密,得到大批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弘扬本民族的光辉历史,礼萨•汗在1935年将国名定为自古以来的自称“伊朗”,不再使用古希腊人赋予的“波斯”之名。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相当世俗化


新生的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基本保持了奥斯曼时代的边界,伊朗要求按国际惯例平分阿拉伯河。1937年,两国签订协议实现了这一目标。



伊拉克内部一直有人认为这份协议对本国不利,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不应该向伊朗妥协。


▲1932年,伊拉克的边界


不过,伊拉克刚刚立国,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暂时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但祸根已经种下,只等着未来某一天爆发出来。


▲两河汇聚成的阿拉伯河是两伊争端的导火索


先后得到英国人、美国人支持,奉行“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维王朝,使伊朗保持数十年的平稳局势,也没有被二次大战的战火波及到。


伊拉克却在二战后进入了动荡期,多次发生政变,共和制取代帝制,最后导致1968年阿拉伯复兴党上台。


阿拉伯世界在二战后迎来独立浪潮,叙利亚、阿联酋等国相继成立,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并侵占巴勒斯坦领土后,多次中东战争都以阿拉伯一方失败而告终。


▲英国军官+阿拉伯士兵的阿拉伯军团


这一切都促使统一阿拉伯的呼声愈发高涨,而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的主要纲领就包括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将拥有巨大的人口和面积,再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必然在西亚和波斯湾地区获得优势。


这种局面是伊朗不愿意看到的,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经征服过波斯,统一后的阿拉伯世界同样会被伊朗认为是威胁。而且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信奉什叶派,与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人有很大差异。


▲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布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的交界地带,虽然包括阿拉伯复兴党在内的统治阶层属于逊尼派,伊拉克总人口的55%却是什叶派。


因此,伊拉克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加担心伊朗会对本国什叶派产生影响,进而威胁到逊尼派政权的稳定。


▲什叶派在西亚各国的人口占比


基于地缘、宗教、历史、民族等多方面原因,使伊朗与伊拉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颇为敌对。


阿联酋1968年独立后,伊朗出兵占领了靠近霍尔木兹海峡、有历史争议的三座小岛,进一步恶化了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


▲伊拉克出海口其实是50公里宽的法奥半岛


尽管伊拉克和伊朗在1975年再次签订协议,确认对阿拉伯河主权的划分,但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没有得到缓和。


由于科威特占据了阿拉伯河口的大半,伊拉克只剩下50公里海岸线,再跟伊朗平分这条河,使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和外贸大受限制。

▲科威特,堵住伊拉克的出海口

四、血海深仇


巴列维王朝在伊朗推行较为激进的世俗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伊朗快速迈向现代化,但巴列维王室的奢侈作风、出卖过多利益给西方、削弱什叶派宗教领袖的权威,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


在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的领导下,伊朗人民推翻巴列维王朝。


相对于其他伊斯兰国家,巴列维王朝的过度世俗化引发了反弹,伊朗不仅变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还打算向外输出什叶派的伊斯兰革命,复制伊朗模式。


▲伊斯兰革命使伊朗成为政教合一国家


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视曾经支持巴列维王朝的美国为最大仇敌,引发一系列危机,差点酿成武装冲突,因而遭到美国全面封锁,直到今天仍没有改善。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从中看到了机会。


两伊本就在宗教、民族、领土方面有矛盾,属于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信奉逊尼派,世俗化程度较高,现在又变成抵制伊朗输出革命的前锋,能够得到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支持。


于是,萨达姆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两伊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宣布废除平分阿拉伯河的协议。9月2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领土,企图完全占领阿拉伯河口两岸,彻底改善伊拉克入海口狭窄的窘境。


伊拉克的背后有整个阿拉伯世界,有巨量石油财富的支援,伊拉克军队全副苏式武器装备,接受过苏联教官的培训,连美国也偏向伊拉克,似乎是胜券在握。


▲进入科威特城区的伊拉克坦克部队


没想到经过初期的混乱后,伊朗军队爆发出惊人战斗力,不仅将敌军赶出领土,还反攻到伊拉克境内。


战争拉锯了八年,直到1988年8月才在联合国斡旋下实现停火。事实上,伊拉克和伊朗都已经精疲力尽,严重透支了国力。


据外界估计,伊朗的伤亡数量超百万,伊拉克也有将近50万人,真可谓是血海深仇。但两国都没有达到战略目标,阿拉伯河被大量沉船堵塞无法通航,可以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多国部队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


战争期间,沙特、科威特等国向伊拉克提供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和物资,既有无偿捐赠,也有贷款形式。萨达姆总统认为伊拉克是为阿拉伯世界而战,不想偿还这些贷款。


于是,他盯上了近在咫尺又富得流油的科威特,以科威特曾经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省,伊拉克又由巴士拉省演化而来作为理由,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从而引发1991年的海湾战争。


战争的结果不仅使科威特得到解放,更彻底改变了中东乃至全世界的格局。


五、意料不到的转折


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勾结,全面军事入侵伊拉克,持续24年的萨达姆政权被推翻,逊尼派的阿拉伯复兴党被瓦解,原先被压制的什叶派趁机在伊拉克新政府取得优势地位。


伊拉克新政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但并不过度亲美,加上什叶派占主导位置,反而改善了与伊朗的关系,至少表面上不再敌对。


21世纪以来,两国在反恐领域还有一些合作。


▲美军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从历史上看,伊拉克和伊朗所在的这两个地区,不仅没有真正地融合过,还多次相互攻伐和征服,可以说是世仇。


每当其中一方出现统一的强大政权,另一方便有可能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所以,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对方的统一和强大,尽可能延缓或阻碍对方的崛起。


从民族和宗教上看,伊朗始终是波斯人的地盘,伊拉克地区则换过多位主人。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两个地区同属伊斯兰世界,却因为教派原因而继续敌对。


▲伊拉克与伊朗的军人并肩打击恐怖分子


伊朗的前身波斯通过追随什叶派、坚持说波斯语,以保持与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差别,拒绝被阿拉伯化,导致伊斯兰化也未能完全弥合两者之间的分歧和仇视。


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种种矛盾彻底激化。


伊朗目前仍然是政教合一的什叶派伊斯兰国家,伊拉克已经采用现代国家体制,世俗化程度较高。经过近三十年来的乱局,两国关系终于出现了改善的契机。


▲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发生出乎西方的缓和


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因为人口众多,而在新政府内占有优势,不再与什叶派主导的伊朗敌对,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但正在逐步趋向好转。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环球情报员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