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出生的伟人(广西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中元节”有什么
从小懂事开始,逢年都能听着叔伯讲的鬼故事,每每吓得脸青背脊发凉的,回家路上总会不由自主的往后瞧,生怕跟了个不明的东西!
“中元节”又称‘鬼节’,相传是农历七月十四,鬼门关打开,每年的这一天也是万鬼狂欢的节日。有尚在人世的家人的就回家去,享受自己后人供奉的香火;孤魂野鬼则游荡人间,四处寻找蜡烛、供品,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晚上小孩别逗留,小心触碰忌讳!
在广西这个颇具岭南特色、水果物产丰富、牛羊满地的农产品产业大省,每逢七月十四当天,都会宰杀‘白鸭’,蜡烛、香烟,纸钱、元宝等等供奉、祭祀祖先或已故亡灵。在当地,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劏鸭,鸭成了这一天的必需品,也是一种美食。
或许有人问为什么要用鸭子而不用鸡呢,从相关古籍了解到,“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鬼门打开之时,争先恐后出奈何,桥不负魂多,于是就有了鸭子渡魂过河。”又或者鸭的谐音‘压’,压魂之说。鸡属阳,阳气太重,往往有闻鸡鸣,日东出,会惊吓到魂体。鸡有利爪,有往外刨地之习惯,民间以为用鸡驮度魂体,容易把后人祭祀、供奉的香火情遗失,达不到望先人保佑后人的一种美好祈愿。
鬼怪蛇神由来已久,万物境迁变化,浮现犹如地府圣地凶恶、险境之地。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就有一险地,名为鬼门关,又称天门关。属于北流市北流镇甘村天门山,古名鬼门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为天门关,时人并在山东侧石壁上刻“天门关”三大字,旁有小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时至今日天门关三个大字仍赫然入目,那首小诗因历史久远,字迹已历经沧桑模糊不堪。
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鬼门关,古籍有记载,说它“高崖峡谷,形势险要,有双峰对峙,状如关门,若经此处,尤入鬼门”。在古代,这里是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一条必经通道,有不少名人经过这里。自汉到宋统治者一直把它作为谪配罪徒之地。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海南都是从这里经过。李德裕到海南后曾写诗一首:“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以描述过鬼门关时环境荒僻及路途的艰险。《兴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得中改名天门关”。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陆川经塘岸至北流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道:“鬼门关在北流十里,颠崖遂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应为此处过多瘴疫,去得者难得生还,故此称为“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