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闺女回娘家的禁忌(明日立春)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明日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立春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着新生命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5日为一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是指立春东风送暖,气温、日照开始趋于上升,雨水也增多了,大地开始解冻;等到二候的时候河里的冰渐渐融化,此时冬藏之虫被惊醒,说明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到了三候,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水底的鱼儿也感知到阳气上升,在还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下戏水,如同背负着碎冰一般。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寓意,人们格外重视。在3000年前,“立春”纪念活动就已经出现,从最初的郊野少数人参加,渐渐演变为宫廷官史们的重要活动,到了清代立春的迎春仪式大大普及,成为了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而且祀神祭祖规模极高,仅仅次于正月初一的岁朝,表达了立春这个节气在人们心中的至高位置。明日立春,牢记5个忌讳,做“4事”,吃“3春”,一年之初要重视。
一、立春之日这5个忌讳要牢记
1不理:不理发
古人认为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刚刚吐绿呈现生勃勃生机,而理发意味着刚萌发的草木就要被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被视为不吉利,提醒世人为人处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理发要提前安排,在腊月就理好发迎春节,茂盛的草木象征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来。
2不看:不看病
立春乃万物起始,生命充满了活力,若是这一天因为一点小毛病就去医院或诊所看病,在老一辈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意味着一年到头诸事不顺、霉运缠身。当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病情严重是不能拖延的,要及时去医院看病,立春忌讳看病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
3不回:出嫁的女儿不回娘家
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后便是婆家的人,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去;二是立春之日也是农忙春耕的开始,爹娘既没时间招待女儿,又怕女儿回家借走耕牛,影响收成,有一句俗话:“打春走娘家,踩穷了舅子”;三是还有一种说法:“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意思是又要再嫁人了,兆头不吉祥。
4不躺:不躺在床上偷懒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立春之日,古人发明了很多迎春的习俗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上午很早的时候就必须举行,大家要顺应天时,展示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早早起床参加迎春活动,重视和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不能躺在床上偷懒,否则意味辜负春天一年无收成。
5不脱:不脱衣裳
在民间有的地方立春这天不能脱衣裳,俗语说“立春孩儿面,一天又三变”,立春时节的这个天气是变化多端,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一会哭一会笑,时而晴时而雨,冷热交替没有规律可遁,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脱减衣物,很容易被冻诱发伤寒,所以很多地方有“捂春”的习惯。
二、立春之日记得做“4事”
做1事:祭句芒神
句芒,又名芒神、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事生产之神,为东方天帝太昊之臣。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关乎人们一年的收成,古人非常敬畏他。最早的芒神是人兽化的鸟首人身形象,《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句芒又演变成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就是我们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的模样。对句芒神的祭祀习俗,早在周朝时就有,那时设有东堂,年年举行迎春仪式,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做2事:鞭春牛
鞭春牛也称鞭土牛,又叫“打春”,其活动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在古代,牛是农民用于耕田的最重要工具,甚至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首诗凝聚着农民对牛的深厚感情。鞭春牛唱春歌,在唐、宋十分盛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是真牛,后来改为泥土做的“土牛”放在家门口,待到立春这天,用颜色为红鞭子来抽打,以此来意在送寒气,促春耕新,愿新的一年农耕顺利大丰收。有的会在“春牛”肚子里装上五谷,鞭打破洞后,流出的五谷大家分吃,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做3事:踩春
中国民间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踩春又称踏春,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将秋千荡得高高的,风筝放得又远又高,均有步步高升的美意。而这一天文人墨客更钟情于爬山登高吟诗。有的地方将踩高跷也视为踩春活动之一,表示人住高处走。其实古代的踩春活动一直流传到至今,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春游踏青活动,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做4事:贴春
贴春就是每家每户,给自家门、墙壁或者农具上张贴几张代表宜春字画,所谓宜春字画就是由带有一个春字的词语和喜鹊腊梅简单图案组成,如“迎春”、“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春是希望的象征,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了。现在有些农村还保留了“贴春”这种习俗,寓意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三、立春之日记得吃“3春”
“咬春”是立春庆典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立春时多吃些荠菜、大葱、韭黄、萝卜等春天的时令蔬菜,既有抗菌杀毒防止疾病作用,又有“咬春”迎接新春的意思,过去,在立春之日无贵贱皆嚼萝卜,因为萝卜在方言中名为“菜头”,谐音“彩头”,现在咬萝卜已被吃“3春”代替,吃“3春”成为“咬春”的主要表现形式。
吃1春:吃春卷
春卷是一种小吃面点,以薄面皮包馅,再用油炸制而成,外皮金黄酥脆,肉馅鲜嫩,咬一口香气诱人。面皮一般采用麦面,而馅料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五花八门,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料,元代则用羊肉为馅。现代荤素搭配,南北两地有较大的差异。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胡萝卜丝、肉丝等,南方则多用白菜、芹菜.肉丝、虾米、水果等,广东等地喜欢用荠菜做馅,谐音“聚财”。
吃2春:吃春盘
春盘又叫五辛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所谓五辛盘就是5种有辛味的菜,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中医认为大蒜、小蒜、韭菜、葱、胡荽这些辛辣芳香气味重的食材,可以活动五脏,将这些蔬菜再配上生菜、瓜果、饼糖之类食物摆放在盘中为春盘,馈赠亲友或自食取为迎春之意。
吃3春:吃春饼
春饼也是一种北方面点小吃,它与春饼不同,是用面烙成的薄饼,比较常见的吃法是用来卷菜吃。它的形状有大有小,没有拘束,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通常情况下,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在唐宋时期立春吃春饼习俗盛行,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由于吃春饼要将菜包起来吃,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象征大吉大利的意思。
雅倩有话说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展示了耕耘播种大生产美丽的画卷,同时告诚人们,不要辜负春天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