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打鬼(对印反击战)

【开国中将张国华86】

1962年10月18日,张国华掷地有声:“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他3000,如再增援就按他5000打。3至5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要打得准,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党员条件……”

军区政治部主任吕义山的声音不大,他说:“同志们,这里没有肉吃,只有干粮,尽管生活很艰苦,可尼赫鲁巴不得我们过这种日子。他扩张,我们不答应!我们将要展开的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我们个人生死事小,国威军威事大。另外,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军区的文工团、电影组已经出发了!”

1962年10月17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前线指挥所布置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气氛既凝重又热腾。望着热烈的场面,张国华说:“毛主席说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我们已经对印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初步估计,但大家务必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接着又说道,“你们要拿出在解放战争初期,打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整11师和181师的劲头来,打败印军的‘王牌’第7旅(整11师是解放战争时期18军第52师的老对头,淮海战役时被52师消灭;181师是西北军的精锐,1947年在大吕庄被52师消灭)。”

虽然只有不到两天时间就要发起战役,但为了使干部战士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特别是在缺氧条件下保持充沛的体力,适应长时间奔跑,各准备参战部队进行了针对性的负重行军和攀登训练,要求既要有“马”一样的快速,又要有像“牛”一样的耐力。当然,这样的训练,已经从6月份就开始了。加之,部队官兵在平叛战斗中,经常穿梭奔跑于海拔4、5千米的雪山,现在人人心里又憋足了劲,战斗热情空前高涨。而对面洋洋得意不把中国边防军人放在眼里的印军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遭遇的并不是尼赫鲁所说的不堪一击的中国人,而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战斗力和牺牲精神的优秀军人。

为了避免再吃断粮的苦头,张国华于15、16日两天,指示部队将战区范围内的植物做了认真仔细地鉴别和调查(错拉方向虽然山上当时已是白雪皑皑,但山下属南亚气候,各种植物依然葱绿。另外,已调查了解到,棒山口、旺东以下是平原,像四川的气候一般。只是令佷多官兵后来没想到的是,提斯普尔竟然那么美丽,比昆明的气候还好。如今,提斯普尔早已成为印度军地高官们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官兵们都大致了解了哪些野菜、野果子能吃,哪些不能吃,为断粮做好准备。

1962年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随着我边防部队的炮火铺天盖地地向入侵克节郎的印军阵地倾泻,这个日子变得很特别,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日子还在被热爱和从事军事的人们提及、研究。

这是我边防部队向入侵印军发起自卫反击的第一波炮声。这是正义的声音。

154团从左侧发起进攻。这个节骨眼儿上,谁都没想到,因为气候恶劣,团长周宗三发了高烧。张国华命令他:高烧不能下火线。周宗三表示,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下火线,硬是躺在担架上指挥着部队。

155团发起进攻。

157团发起进攻,将要堵住印军退路。

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

张国华仔细的看着墙上的地图,等待着前方传来消息。张国华所在的作战值班室,顶部是巨石,四周杂树丛生,不时有滴水顺着石缝流进来,虽然室内用木板做了隔离,但滴水早已将木板浸湿,屋子很潮湿,不知不觉中加重了张国华的心脏负荷。但张国华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地方,他累了困了的时候,站起身来仰头喝一口清澈的滴水,说很是享受。张国华兴奋的心情反倒急坏了跟随着他的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保健医生董国宝,出生于河南一个中药世家的董国宝从一开始就知道,心脏本来就不好的司令员,在这样环境里即使住上一两天,潮湿的空气也会诱发关节疼痛,继而就是心脏病发作了。之前时间紧迫,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他的职责只能是尽最大努力保证首长的身体不出问题。另一个人是张国华的保卫干事。他叫张成卓,是个山东大汉,之所以选他,一是考虑他会开车,二是他个子高力气大,张国华身体不好,万一有紧急情况,他能背起张国华奔跑。张大个子的身高足足高出指挥所门楣两个头,他在屋子里只能坐着不能站着,站着就碰头,腰酸背痛的他很是难受。张国华看出来了,说:小张你可以到通信的地方走走嘛!”张成卓说:“司令员,那我不是失职了吗,我不同意啊!”张国华跟他开玩笑说:“小张,你不用担心的,这车啊,我也能开的。信不信,你弄辆坦克来我也把他开的走。”

这个张大个子,后来有一点故事。张成卓原来是汽车团的一个副排长,还在张国华从北京返回拉萨前,谭冠三、陈明义等人考虑到张司令员身体有病,颇费了些心思才选到张成卓这么一个合格人选。谭、陈当时考虑的就是一旦有个突发情况,既会开车又力大无穷的张成卓可以背着张国华奔跑,以保证张国华的安全。

1967年,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政委的时候,张成卓也跟着到了成都,然而,正值特殊年代,当时的四川既乱又复杂。大概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吧,张国华犹如铁板一般,一直未对张成卓的职务加以关心,还把他降了职。五六十年代,一个副排长本来就是干部,张成卓在被选为张国华的保卫干事之前,就已经是副排长了,到了成都军区后,反而成为了一个职工。

多少年来,张成卓的家属一直想不通,要向上级反映,都被张成卓制止了,他说:“干部和职工一样,都是在为党工作。你这么去反映,难道我干革命是为了争待遇?”直到张成卓故去以后,其家属才坚持反映张成卓生前的干部待遇问题,曾担任了西藏军区司令员的陈明义是老豫皖苏的干部,更是老西藏,还担任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他证明张成卓至少应该享受正排职干部待遇。

作战指挥所里的人,最忙碌的除了张国华,要数作战处长顾草萍了。他要把前方各部队的进展情况快速的交到张国华手中,以便司令员根据不同的情况,特别是突发情况作出果断的判断和决心。

前方的战报便不断传来。张国华在地图上不时地标出各种符号。

战报一:155团1营、2营(含3营8连),在炮火的支援下,迅速度过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之印军发起进攻。9时45分,2营迅速从三面包围了由印军拉加普特3营3连(加强一个重机枪排)140余人扼守的枪等第一个据点阵地,并发起攻击全歼了守敌(俘虏20余人,其中有一个中校、一个少校)。为防止印军逃跑,营又命令6连把印军旁遮普联队9营4连100余人驻守的第二个据点也包围封锁住了。然后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打,一个碉堡一个碉堡的攻。战斗很激烈,印军被中国士兵的英勇行为惊呆了,他们亲眼看见中国士兵前面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冲上来,一点犹豫都没有,印度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打仗的。第一个据点打掉后,8连、6连、4连分别从印军阵地后侧的东、西、南三面发起进攻。同时被攻击的还有距第二个据点1000米左右的阿萨姆步兵第5营的1个中队,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3个小时拿下了3个据点,我伤亡55人(伤34人、亡21人)。打掉印军地堡112个、2个连外加一个中队,276名印军无一漏网。

看到“276名印军无一漏网”这一句的时候,张国华禁不住满心欢喜,他大声说道:“这就是快速、全歼、干净、利索嘛!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军事思想。”

满屋子的人都兴奋着。

战报二:上午11时,155团1营已先后攻克卡龙、扯冬、绒布拉等据点,全歼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

张国华继续仔细读着这一战报,“1营打得很艰苦啊!”顾草萍站在他身旁说道。张国华轻声自言自语道:“是啊!很艰苦。”

时任155团政委后担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的乔学亭,对1营的战斗经过有过详细回顾:

1营越过克节朗河后,直扑卡龙,2连迅速插至印军背侧,从西南方向发起攻击。营令3连向东迂回攻击。由于森林里视线不好卡龙、扯冬之间距离又近,在穿插中3连1排与扯冬西南方向之印军接触,遭到扯冬印军火力的射击。印军侵占扯冬后,修筑的地堡牢固,火力配备很强,又是居高临下。3连连长张国品、政指张少松(张少松后任西藏军区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当机立断,决定向扯冬之印军发起攻击。这时,在扯冬以南200多米高地上的绒布拉据点的印军,居高临下向3连射击。营为保障3连歼灭扯冬之印军,遂令担任预备队的1连阻击绒布拉之印军。1连插到绒布拉西侧,被印军发现,战斗随之打响,连当即决定向绒布拉之印军进攻,形成了1个连打印军1个连支撑点的态势。

由于印军早已构筑了坚固工事,我各连均遭到印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1营干部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哪里有印军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冲锋,连长牺牲排长代理,排长牺牲班长代理。2连6班在班长阳延安的率领下,怀着打出国威军威为祖国和人民争光的决心,猛打猛冲,前仆后继,班长牺牲了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党员挺身而出,全班8人牺牲了7人,剩下1个新兵刘汉斌仍坚持战斗。该班在5班的配合下,先后攻克印军地堡27个,歼印军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55支,为全歼印军7旅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被国防部命名为“阳延安班”。

阳延安烈士

其实,就在1营各个点的战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张国华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进展很艰苦。当时,负责带领2连的1营副营长陈云祥向团里报告:1、3连已打到扯东方向,2连伤亡很大。带领突击营的团政治处主任王汉亭又来电话表示2连虽伤亡很大,但我们保证把卡龙打下了。

张国华很平静,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印军早就构筑了地堡,提前配置了火力,我们进攻时,印军居高临下射击,遭遇艰苦的战斗过程是难免的。张国华站在地图前,用红笔标示了各团、营已到达的地方。他说:“看来,155团2营还是很顺利嘛!”又说:“那个6班了不起,太勇敢了!”整屋子人真是佩服张国华,虽然战场铺开只有xx人,按说作为军区的前线最高指挥员,他只需掌握各师、团进展情况就可以了,没想到他了解战场的情况这么清楚,竟然关注到了营连甚至一个班的进展。张国华如此关注战场,所付出的是身体的超负荷,豆大的汗珠不时从脸上滚落到地上,幸亏董国宝每隔三四十分钟就给他按摩几下,并提醒他不能像在昌都战役时候一样抽烟了。

顾草萍及时把张司令员表扬1营勇敢,2营神速的消息传给了155团团长刘广桐和政委乔学亭。其实,张国华之所以在战役发起前向总政请示把正在政治学院学习的乔学亭要回来,又把主攻的艰巨任务交给155团,是因为乔学亭是个军事政工全才,曾担任过该团团长兼政委,指挥战斗有板有眼,不拖泥带水,总是选择从敌要害突破。刘广桐和乔学亭又及时把张司令员的表扬和赞赏电话传达到了营连,干部战士信心大增。很快,2营攻克枪等的第1个据点。刘团长和乔政委作出果断决定:把预备队使用到1营方向去。当3营到达卡龙时,2连已攻克了印军营部的核心地堡,当场俘虏了1名上校、1名中校、1名少校.3营继续向扯冬印军7连旅部方向攻击前进。

张国品和张少松率领的3连,直接面对印军拉加普特联队2营2连和阿萨姆步兵5营的第3中队。印军果然有些战斗力,抵抗也顽强。张国品牺牲,张少松负伤,战斗了3个半小时,3连伤亡56人。刘广桐和乔学亭抵达扯冬时,还有河边的16个地堡未攻克。3连副排长蔡友福带20人先用火力封锁,从后面居高临下攻击,半小时结束战斗。

至上午11时,扯冬、绒布拉、卡龙、枪等全部被攻下。原计划3至5天的任务,不到5个小时就完成了.张国华知道消息后,高兴地说道:“就是这么打的嘛!”他随即命令155团要趁机与157团会师,才能形成优势兵力。

虽然不到5个小时完成了扯冬、绒布拉、卡龙、枪等的战斗任务,但考虑到印军顽强抵抗,团、营、连干部都以为下一步还得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打,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攻,战斗会很艰苦,于是就进行了1个小时的准备。然而此时,印军已经全面溃退,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多数以躲藏进森林里,但155团还不知道,还以为要打恶仗。3营进至勒龙时,印军7旅旅长达尔维的帐篷里各种日用品摆的整整齐齐,人已逃跑。到下午4点多,由于印军主力已躲进森林,已进黄昏,加之战场拥挤,155团与157团会师后,于下午6点返回扯冬集结。

战报四:步兵154团3营至11时40分连续攻克沙则、仲昆桥等据点,歼灭了守敌。该团于7时55分进至克宁乃桥。至此,克节朗地区左右两翼之敌均被我砍掉。

战报五:157团(欠一个营),于20日零时再枪等以西渡过克节郎河向章多前进。沿途要穿过密集的杜鹃林,有些地段部队只能从杜鹃林梢上爬过去,道路极其难行。于11时30分进至章多以西高地,向据守该地区之敌发起猛攻。这一仗,157团也遭遇到了极大困难,一是道路,二是印军。战前张国华与柴洪泉、阴法唐分析研究地形时,就已经确定了,157团提前7个小时隐蔽渡过克节朗河以后,要沿着中部边境以东的山地向章多方向迂回前进。之所以把这一任务交给419部队的157团,关键是阴法唐在昌都战役中经历过千里大迂回。张国华的指挥也最擅长这一手。果然,就是这一手,给了印第7旅致命一击。

章多位于克节朗南岸6公里半山腰的一个盆形态台地上,海拔4000米以上,有小路南至桑采拉,北面可连接绒布拉和勒龙,道路险峻泥泞,且须经过大片密不透风的杜鹃林和高出人两个头的灌木丛,视线不好不易穿行。盘踞在章多的是印7旅旅部的通信、工兵、后勤分队和炮4旅的3、4连。另有空投场1个,入侵克节郎的印军的弹药、粮食、被装等物资就是由直升机运到这里后,再分发到各个点的。而章多西侧的4300高地为该地区左侧后的重要屏障,由廓尔喀联队1个加强连防守。当张国华听说藏族战士呷玛朗当在战斗1个人从石崖上跳入敌群,接连刺死5个印军的英勇行为时,大声说道:“多好的战士啊!”

战报六:419部队二梯队,步兵155团第3营,于20日16时加入战斗,向色兄朗沟方向攻击,敌已逃窜。步兵154团主力于20时20分进至克宁乃桥,与11师32团2营会合后,向哈东拉方向追击,21日拂晓攻占了哈东拉山口。

与此同时,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先后向当面之敌发起反击,拔除了嘎灵公、林卡、拉木多、阿夏比拉等8个印军侵略据点,乘胜进占了那底通马尼岗塔克新哥里西娘等“麦线”以南的印军侵占地区,一部已攻至瓦弄前沿与印军形成对峙。新疆部队也在同一时间由红山头、加勒万河谷向入侵印军发起了反击。再扫清了班公湖两岸及以北地区印军后,挥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之印军。

当得知印军已溃不成军四处逃跑时,一个作战参谋诙谐的对张国华说道:“司令员,依我看,印军也懂得毛主席军事思想哟!”

张国华看着他,没反应过来。

那个参谋又说:“不打则已,打则必歼,要不,印军咋个跑这么早这么快嘛!”

张国华一听,说道:“你小子!”

满屋子又一次响起了笑声。

当晚,张国华经历了一次险情。险情并不是因为敌人,而是他的身体,由于考虑到印军整营整连躲进了树林,我们的部队将展开搜索,敌在暗我在明,容易有伤亡。张国华原想先包围再歼灭,谁知,印军的心理防线已被击垮,即使躲在树林里,我边防部队搜索接近时,印军已经无力、无心开枪了。当154团部队搜索到印7旅旅长达尔维时,他已又冻又饿,瑟缩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他没有抵抗,或许他压根就没有想过抵抗,他忐忑不安地慢吞吞地走了出来,神情沮丧。

然而,他后来在俘虏营里心情不错,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边防部队打仗勇猛无敌,对待俘虏竟然无微不至,以至于他后来在回忆录《喜马拉雅的失策》中写道:“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强大的不无战胜的邻居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达尔维从1962年初指挥第7旅,当时只有42岁,他毕业于印度军事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步兵在缅甸服役,受过表扬。他是不主张与中国打仗的,或者说他是反对“前进政策”的,他对于后勤供应的困难、兵力部署也有自己的看法,据说他是自告奋勇要指挥7旅的。当时,总参谋长塔帕尔(上将)、东部军区司令森(中将),接替无作为的33军军长乌姆拉欧·辛格(中将)而成立的4军军长考尔(中将),这些人在印度国内深得尼赫鲁的赏识,但4军下属的第4师师长普拉沙德(少将)、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军参谋长k.k.辛格(准将)当时是不主张与中国打仗的,至少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不能打。

这几个人很有想法,也很有职业军人的素养。当然,不管后人信不信,即使达尔维们的素养再好,印度军队也绝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将对将,兵对兵,他们都将以失败告终。1963年5月,达尔维从昆明机场被遣送回国,与他一起回国的还有被俘的少校以上的军官。1965年,当印度与巴基斯坦交战时,被委以重任的达尔维又一次指挥着1个旅。但1966年在提升少将时漏掉了他,他提出辞职,后来怎样度过了他的一生不得而知,但他对中国充满着友好,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虽然是慎重的初战,但张国华毕竟久经沙场,并没有紧张。即使担任主攻的155团有些伤亡,他心里也着实难受了好一阵,但战场就是战场,牺牲是在所难免的。柴洪泉和阴法唐说“不受裁判”,何尝又不是对115团的鼓励呢。张国华的眼光此时已投向了达旺,夜里1点,他还在伏案研究达旺、西山口的地形。

突然,他感到一阵昏眩,眼冒金花,大滴大滴的汗珠叭嗒叭嗒地滚落在木质办公桌上,发出噗噗的声响。邓少东以为他是高山反应,毕竟才从内地回来几天嘛,他倒了一杯水递给张国华,张国华摆了摆手,示意他难受。董国宝走了过来,用稳当的手法在张国华人中穴位推拿,10分钟后,张国华苍白的脸色终于恢复了血色,一屋子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赵文进说:“司令员,你赶紧休息吧!刚才,你可把我们吓一大跳呦!”张国华笑笑说:“没事的,老毛病了,我这身体啊,不争气。”邓少东坚持着让张国华休息,张国华不同意,谁也不知道,张国华已经在想着把指挥所前移到旺东了。

2008年夏天,已在北京的西藏驻京办事处安享晚年的董国宝回忆起这一晚为张司令员推拿人中的情形时,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司令员的心脏很不好,可他没有表现出来,他给每一个人的表面印象都是轻松愉快的。其实,他是努力在坚持,那种毅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21日清晨,张国华从指挥所的木板床上起身后,走到外面吸了几口新鲜空气。他站在石岩边,眼望着远方,目光炯炯,他坚毅的眼神犹如滔滔江水早已汹涌澎湃。回到屋子后,他吃了一小碗青稞面,又喝了两杯热水,这时,战报又陆续送到了。步兵155团、157团和32团2营,21日上午分别对克节朗河以南山林、色兄朗沟和章多周围进行清剿,捕歼残敌,并以部分兵力占领了桑采拉,嘎波拉和吉山口。至此,克节朗战役首战告捷,歼灭印军第7旅和其他印军一部,俘敌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官兵1987名,并乘胜占领了达旺地区,逼近瓦弄。

北京的嘉奖通过电波也飞到了前线。

电文如下:“此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在高原严寒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的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

张国华高兴地点燃了一支烟,被邓少东抢下了。张国华平静地说道:“克节朗战役说明,事实上我们已不再受非法‘麦克马洪线’的约束了。嘉奖令立即向各部队传达!”

“等一等!”邓少东副司令员匆匆走来,将一份电报送到张国华手中。张国华接过电报念道:“前电收回……”

大家一时不知所措,各各低头不语,悄然离去。

董国宝趁机为张国华测量血压。张国华说:“国宝,再给我几片止疼片。”董国宝为难地说:“这……”

此时,赵文进副司令员走过来说:“军委在原电报的后面又加了两句话。”张国华问:“哪两句话?”

赵文进回答:“第一句是‘捷报频传’,第二句话是‘毛主席极为高兴’。”张国华站起来高兴地说:“把文工团、电影队都调来,慰问鼓舞部队,准备更大的反击!”吕义山说:“司令员,他们早就到了。”张国华这时才哈哈大笑:“好嘛!你这个主任,早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

张国华还不知道,远在北京,周、朱、邓、贺特别是陈老总、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等老帅,一个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说:“这个张国华啊,真行啊!”

小平说:“好戏还在后头嘛!”

刘伯承说:“我说得没错,国华有办法。”

陈毅更是蹦了起来:“我们去新德里时,尼赫鲁不可一世的样子,龟儿子些,现在到处迢(逃),给老子搜,钻到地下也要打出来。”

刘伯承说:“你个陈毅,说的什么话,我们的纪律还是优待俘虏的嘛!”刘伯承和陈毅感情很深,他有时候甚至称陈毅“活宝”。

徐帅说:“部队的传统还在嘛!”

一时间,老帅们纷纷会挥毫提墨,这些宝贵的墨迹有的被送到张国华的家里,据张国华的女儿张小康回忆,当时,家里客厅里都挂不下了。

24日上午,周总理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建议:中印边境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和平解决前,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两国总理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周总理甚至提出,如果尼赫鲁不方便来北京,他愿意前往新德里进行会谈。

不可一世的尼赫鲁哪里听得进去,他决意再次使用武力。他认为,7旅之所以完败,是达尔维指挥不当,致使中国人从他们屁股后面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时,远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但对印度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不列颠——英帝国主义似乎已嗅到一种不祥之感,敏感的军人们开始打听,中国的前线指挥官何许人也?下一步,中国人还会行动吗?英国人对那片高原并不陌生,此时他们甚至想到了同胞贝利曾探险走过的地方。那个地方虽已被称为贝利小道,但贝利说了,中国人即使有行动,通过那样的小道是不可能的。在西方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中国人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惊喜”。事实上,我边防部队后来还真的通过了贝利小道。

美国有着与他们的小兄弟英国人一样的感觉,他们心里很清楚,在那样的山地同中国人交手,无异于自取灭亡。毕竟,他们刚刚中国人大打出手,甚至直到现在还在远东与中国人对峙着,他们已经领教了中国人的神出鬼没和英勇顽强,预感到了印度将吞下一枚大大的苦果。

苏联人的感情就复杂多了。他们没想到,一向视为小兄弟的中国这般生猛。当然,他们是了解毛主席的,深藏不露、泰山压顶、博学多才……“老大哥”毕竟还是比印度人更了解毛主席。同时,他们也没想到印度人这么不堪一击。苏联人想,他们与小兄弟中国正在吵架,说不定哪天就吵翻了,这个小兄弟既然这般生猛,经过战争的磨砺,毕竟对我们也是一种威胁啊。苏联人心里开始了一种不舒服的滋味。关键是新疆的我边防部队也在同时将印度打的屁滚尿流了,苏联人毕竟很在意新疆这个地方。

(未完待续)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兵说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