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牙利齿是什么生肖(趣说鼠史)

鼠,在最初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的是「臼」字头,意思是说“屡遭打击,总是击而不破,打而不尽”。可以想象,在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老鼠就已经成为了令人头痛的存在了。


他尖牙利齿,偷吃粮食,糟蹋衣物,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他昼伏夜出,肮脏不堪,是瘟疫最好的输送者,在历史上曾造成了无数人痛苦的死亡;他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般生下来40天左右就可开始繁殖,一年能繁殖数次,每次产仔十只左右,杀之不尽,捕之不完。


在早期的生活中,老鼠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人们。对于这种恶心又烦人的小动物,久而久之,人们的情感由怕到敬,衍生出了「老鼠叙述」。

从神到人的老鼠

老鼠因其有善于偷窃,善于贮藏的特点,民间早有「有白鼠处即有藏」的说法,《夷坚志》中载有京师的一个人与妻子在集市行乞, 他们的儿子见到白鼠在杨梅核下,把地挖开之后得到了银子,于是一家人命运改变。


古印度的施福之神,佛教奉为四大天王中北方天王的神灵,传播进藏之后成为了一位以鼠为表征的财神,名为峨沙门天,汉名为多闻天王,他的标志便是手持宝幢及吐宝兽(鼠鼬)。而在云南民间故事中《飞鼠得火种》,老鼠是将火带到人间的大功臣。


离现代越近,我们会发现,老鼠的地位越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当中,我们看到的老鼠通常都是滑头的,有小聪明的老鼠。譬如小时候常说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还有「猫鼠结仇」的故事——猫和老鼠本是朋友,因为老鼠的欺骗使猫错过了上天庭参加生肖选择的日期,导致猫没能够排进十二生肖,从此永生永世成为仇人。

可以看到,在老鼠故事的流变当中,它渐渐失去神性,不再作为崇拜的神,而变成了普通的「拟人」生物。

老鼠,一种先民的情感原型


荣格在其《人及其表象》当中写道「……诸原型在实际经历中的表现方式: 它们同时既是意象, 又是情感。只有当这两种特征同时表现出来时, 人才能说表现者是原型」。老鼠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是从人们往昔的生活中继承而来的。正如霍尔·诺德拜合在《荣格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继承对于蛇和黑暗的恐惧,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经历过无数代人的这种对于蛇和黑暗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恐惧性向便逐渐地铭刻在大脑之中。」


英国的民俗学家Warren·R·Dowson在《寓言及俗说中之鼠观》一文里说:「鼠之为人不喜欢, 或由于其破坏性, 在东方则确以它为疫痈之表征」。这一结论在民间故事当中得到了印证——《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以老鼠为角色的故事,大都是「东躲西藏」,他们的形象大都以负面的角色出现,人们或者通过嫁娶的方式(《老鼠娶亲》)将老鼠送走,或者找来猫智斗老鼠。

鼠故事中人对鼠的膜拜与对鼠的厌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一方面,人们对老鼠强大的生殖能力抱有崇拜,对鼠患无力控制,从而对其心生敬畏,甚至采取消极避祸的方式来“ 嫁”走鼠; 另一方面,随着人鼠关系的变化,人们开始用猫来克制鼠患,鼠形象走下了神坛,也走出了被妖魔化的路径,越来越具有世俗性和人情味。


从顶礼膜拜到人人喊打,鼠形象的塑造中包含了人对鼠态度中看似互不相容的两极,展现了人们对鼠爱恨交加的心理,形成了对立结构。与其说这是人鼠关系的写照,不如说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在焚香献祭、拜倒在神的荣光里却依旧无济于事之后,人开始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些人对鼠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态度,既是出于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又是出于人们勇于探索、希望把握自然规律的意愿。也正是如此,鼠形象在当代演变的过程中,变得更为多元和立体,借助新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贰拾肆帧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044.html